-
米磊:培育上百位CEO、院長也是銷售員,臺灣工研院給我們哪些啟示?
2024年,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有望首次突破5萬億元新臺幣(單位下同)大關,預計可達5.1134萬億元,增長17.7%。聯華電子、臺積電、聯發科……這些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翹楚,繼續占據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位置。
而談到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離不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本文摘編自《硬科技2:從實驗室到市場》,通過深挖臺灣工研院那些極務實的做法:讓科研人員成為CEO、非官方的建制、院長也是銷售員、讓科研與產業的旋轉門常開,找到臺灣半導體產業帶來的獨特啟示。
【文/ 米磊等】
提起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臺灣工研院”),最為人熟知的是:它是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搖籃。成立于1973年的臺灣工研院歷經50多年的發展,見證了臺灣地區從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經濟體變為在半導體等領域影響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產業高地。
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圖源:新浪科技
在發展過程中,臺灣工研院通過技術研發,發展關鍵性、創新性以及前瞻性的技術,推廣科研成果,輔導中小企業技術升級,培養工業技術人才,在整個臺灣地區的技術研發、技術轉移、產業升級過程中起到領航的作用。
臺灣工研院不但為臺灣地區研發開創了許多前瞻性、關鍵性的技術,同時提供知識產權的專業服務,每年轉讓技術項目高達600余項,成為臺灣地區企業的專利后盾。此外,臺灣工研院孵化了多項臺灣地區新興科技產業,培育了無數科技人才,包括超過百位的CEO,孵化了270多家優秀企業。
臺灣工研院成功的核心在于配合產業界,通過機制的設計,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升了臺灣地區的產業創新實力。
01. 與生俱來的產業基因
經濟大背景下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爆發,能源以進口為主的臺灣地區物價高企,生產成本劇增,讓原本依賴出口創匯的臺灣地區經濟結構受到嚴重挑戰。1974年,臺灣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降到1.1%,創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新低。經濟低迷引發經濟轉型的思考,有臺灣地區產業經濟界人士認為,唯有擺脫勞動力密集型發展模式,轉向技術密集型路徑,才能徹底讓臺灣地區經濟實現轉型。
1970年代的臺灣街景,路面環境十分整潔 圖源:中新網
成立臺灣工研院是為經濟轉型而開展的重要部署之一,臺灣地區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合并,成立了臺灣工研院。臺灣工研院的研發重點并非基礎研究,而是實用科技,是圍繞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開展研究。
在50多年的發展中,臺灣工研院的辦院理念、策略布局幾經調整,業務不斷拓展,但其始終沒有偏離根據企業技術發展需求開展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活動的主線和初心。
院長、所長也是銷售員
臺灣工研院的院長不僅僅是學者,還是面對行業組織、企業、當局的銷售員,要去爭取經費,旗下各所的所長也是如此。臺灣工研院鼓勵院內科技專家與產業界溝通,聽企業講自身的困難,通過實地觀察與研討了解企業需求,再絞盡腦汁去想該怎樣滿足企業需求。
臺灣工研院并非通過科研立項獲得當局經費,而是當局也是其客戶,資金是通過專項研究項目的競爭申請獲得。臺灣工研院的運營就像建筑公司承包鋪路、造橋一樣,在中標后受當局委托開展工作。臺灣工研院既自己出去找買家,也有客戶主動來向企業轉移技術,在各種會議上的隨機交流可能也是促進轉移技術對接的途徑。
逐步走向當局零補貼
在臺灣工研院創辦初期,臺灣當局提供了充足而穩定的經費補貼,1973—1983年當局的補貼約占到臺灣工研院經費支出的60%。經過十年探索運作,臺灣工研院通過商業方式向產業界和企業界積極推廣科研成果和提供相關服務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
到了1984年,臺灣工研院不再依靠當局的補貼,實現了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節余。20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工研院強化產業服務,實現了承接公共部門(含當局相關機構)項目的經費與面向產業服務的企業委托項目經費的比例持平且后者呈增長的趨勢。
1978年,中國臺灣工研院建立的試驗線負責生產電子表芯片,制造良率很快就超過了美國無線電公司(RCA),臺灣也一度成為電子表三大出口地區之一。
臺灣工研院主要的收入來源:
(1)專案計劃:臺灣經濟部門等委托的科技研發計劃。
(2)技術服務:企業委托項目,以及面向企業的咨詢、培訓、檢測、分析等服務項目。
(3)計劃衍生:根據民間及當局的需求,專案計劃所產生的技術進一步衍生,形成特定產品的研究及開發項目。
(4)業務外收入。
02. 讓科研人員成為CEO
讓科研人員成為CEO。臺灣工研院實行技術與人員向企業整體轉移的流動機制,在向企業轉讓技術成果或將成熟技術推向企業時,往往是技術和人員整體向企業轉移。在發展歷程中,臺灣工研院共培育上百位CEO,孵化了270多家優秀企業,除了半導體和個人電腦產業,還包括TFT-LCD面板產業、LED產業,乃至高端機床、生物醫藥等產業。
技術跟著人才走。在從臺灣工研院進軍企業界的弄潮兒中,人們耳熟能詳的有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臺灣工研院早在開展半導體攻關之初,就領悟到使技術高地轉向臺灣地區的關鍵點在于人才。時任臺灣工研院院長的胡定華擬出集成電路技術引進方案,從美國挖回了半導體產業界的張忠謀、蔡明介、曹興誠等高水平人才,這為臺灣工研院開展研發、技術成果育成、企業孵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4年,臺灣團隊赴美簽署《集成電路技術轉讓授權協議》,這其中就有后來的“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左一)
在臺灣工研院,科研界和產業界的旋轉之門常開。臺灣工研院的科研人員具有高度自由選擇權,可以選擇在工研院工作,也可以選擇離開,還可以離開一段時間后再回來。臺灣工研院每年會有10%~15%的人才流向產業界,等于向產業界釋放出500~800個研發人才。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史岱君 
-
最新研究!我國科學家發現流感病毒關鍵受體
2024-06-15 09:05 -
我國首顆探日衛星,又有新發現
2024-06-14 13:45 航空航天 -
“是時候準備好應對40℃極端高溫的世界了”
2024-06-13 09:08 極端天氣 -
本源SL1000國產稀釋制冷機成功下線
2024-06-12 15:07 科技前沿 -
嫦娥六號月球“取貨” “快遞”如何帶回地球?
2024-06-07 07:12 航空航天 -
SpaceX“星艦”第四次試飛取得成功
2024-06-06 21:34 航空航天 -
嫦娥六號攜帶月背珍寶完成“太空接力”
2024-06-06 15:30 航空航天 -
愛神星留軌級首飛,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十日內連創三捷
2024-06-06 13:50 航空航天 -
38萬公里之外遙控“挖掘機”,中國如何解決世界難題
2024-06-05 07:46 航空航天 -
中國團隊新研究顯示創新中藥可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
2024-06-05 07:26 醫學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低功耗類腦芯片
2024-06-01 21:20 -
這項技術全球只有三條路線,美國、日本和中國
2024-05-31 07:51 科技前沿 -
我國大推力氫氧火箭發動機垂直雙工位試車臺建成投用
2024-05-30 21:21 航空航天 -
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二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4-05-29 16:56 航空航天 -
我國首個大西洋載人深潛科考航次任務圓滿完成
2024-05-29 06:41 蛟龍號 -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一次出艙活動
2024-05-28 19:12 航空航天 -
韓國宇宙航空廳正式成立
2024-05-27 16:15 航空航天 -
丁薛祥出席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
2024-05-26 20:12 -
我國首艘海島(礁)綜合地質調查船正式列裝
2024-05-25 07:22 南海局勢
相關推薦 -
“許多德國東部民眾將此視為變革機會” 評論 42“我要求美西方,允許我們用援烏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 評論 249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評論 127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評論 59最新聞 Hot
-
俄羅斯給朝鮮24匹馬,“他最愛的品種”
-
哈里斯下場: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
委內瑞拉遭遇全國性停電,“反對派干的”?
-
柯文哲被當庭逮捕
-
遭遇“沉重打擊”后,烏克蘭撤職空軍司令
-
柯文哲被帶走調查,住所遭搜查數小時,走時說“我非常坦蕩”
-
“金磚鼓舞非洲:勇于挑戰西方霸權,不要怕被制裁”
-
馬科斯聲稱:重要時刻
-
“若我當選,會讓共和黨人入閣”
-
“塞爾維亞軍隊首次裝備西方戰機”,向歐盟靠攏?武契奇回應
-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第二次到期,還能否續簽?
-
他拒絕參會后,韓國政府緊急增加6名女性嘉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