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價大漲,日系曾經是最大受益者
最后更新: 2022-04-02 16:38:35【導讀】 日本汽車的崛起,最重要的助攻手便是“石油危機”。
(文/潘昱辰 編輯/婁兵)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機,深刻改變了歐美汽車強國的產業結構。但危機同樣意味著機遇。如果說在這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中只有一個贏家的話,那么非日本汽車莫屬。
在石油危機之前,日系車雖在海外市場有出口布局,但占有率始終較小。同時,諸如山寨、質次、檔次低等歐美人的固有印象始終縈繞在日系車的頭頂,揮之不去。然而在石油危機降臨后,西方的消費者不得不接受現實,日本汽車由此也迎來了走向世界的風口。
借助石油危機的機遇,日系車最終成為全球汽車的重要一極。但除了現在被稱作“黑天鵝”的客觀事件影響外,日本汽車工業的主觀能動性同樣值得后世記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汽車工業國的鑄就,厚積薄發才是主因。
生長于戰火
最初的日本汽車工業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比歐美發達國家晚了30-50年。當時的日本市場由美系車占據主導,通用、福特等巨頭更是在本土設立了裝配廠。后來豐田、Datsun(日產的前身)等工廠通過逆向仿制雪佛蘭、克萊斯勒、奧斯汀等歐美車型,才創造了第一批由日企生產的汽車。
與此同時,為鼓勵自主汽車生產,日本政府也頒布了《汽車制造事業法》,規定年產3000輛以上汽車的企業需經政府批準,且一半以上的股權須在本土企業手中。然而當時席卷全球的大蕭條,令萌芽階段的日本車企一度來到破產邊緣。
這時,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挽救了它們,早期的日本車企們搖身一變,成為了開動戰爭機器的兵工廠,但它們也很快受到了戰爭失利帶來的沉重打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身為戰敗國的日本社會經濟滿目瘡痍,尚處起步階段的汽車產業同樣瀕臨毀滅。
在此背景下,剛剛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本政府仍召集了當時為數不多的車企,表明了政府對汽車工業的支持。另一方面,美國出于對抗蘇聯陣營的考量,在日本駐軍的同時,也開始對日本的經濟加以扶持。特別是在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向就近的日本提供了大量軍用貨車訂單,讓戰后處境艱難的日本車企得以迅速回血。對于日系車而言,這也為其日后打開美國市場提供了契機。
為在經濟困難期間彌補資源匱乏的劣勢,日本政府開始通過減少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生產短軸距、小排量的汽車,由此誕生了被稱為K-Car的汽車系列。這些經濟實用的小車不僅快速讓汽車在戰后的日本家庭中獲得普及,也為日系車后來的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在政策的支持下,戰后日本的車企數量由個位數迅速增長至近30家。
20世紀50年代起,日本政府頒布《載客車相關外資導入基本方針》,開始持續向歐美發達國家引進技術,日系車企也先后與海外汽車巨頭建立合作關系。1950年,時任豐田總裁豐田英二專程到美國底特律考察福特汽車的工廠;日產的前身Datsun則于1952年正式購買英國奧斯汀的專利,并以CKD形式在日本組裝轎車銷售,奧斯汀則對Datsun提供技術援助。此外,日野與法國雷諾,三菱與美國雪佛蘭等公司的合作也在陸續發展。
至60年代初,日本車企已完成了技術的原始積累,國內汽車的年產銷量也超過了40萬輛。1963年11月,日本在產業結構審議會上進一步把汽車工業確立為戰略產業。從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先后從歐美發達國家引進超過400項技術。
但在吸納技術的同時,日本政府為保護本國汽車工業,同樣實行了關稅和外匯管制等措施,并通過《企業合理化促進法》《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等立法予以實施,進口汽車的關稅壁壘一度高達40%。而對于外資對日本車企的滲透同樣嚴防死守。
除政府扶持之外,當時日本車企對技術、質量與管理的進取也大大提升了日系車的品質。如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豐田生產方式即誕生于50年代初期。而一些延續至今的經典車型,如豐田皇冠、卡羅拉、日產藍鳥、本田思域等,也在50-60年代期間陸續面世。
此外,為強化日本汽車的整體質量,淘汰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在日本政府的主導下,日系車于60年代進行了一系列的兼并,從競爭激烈的30多家減少至10家左右,提升了行業的集中度。
至1970年,日本汽車的年銷量已達到410萬輛,是60年代初期的10倍,千人汽車保有量也由1960年14輛上升至約170輛。
日本本土的市場需求畢竟有限。在產業高速增長的同時,日本車企也在嘗試對外出口。不過整個60年代,日本汽車主要面向的是位于南美、東南亞的第三世界國家,諸如豐田皇冠等在日暢銷的車型也曾出口至美國,但由于不滿足美國消費者的使用需求,銷量也十分低迷。
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到來,才使日系車“因禍得福”,真正走向了世界,特別是歐美等主要汽車消費市場。
因禍得福
1970年,在當時美國社會環保人士的呼吁下,美國政府出臺了《大氣凈化法案》(馬斯基法案),規定5年后汽車排放污染物僅為十分之一,這一法案無疑給當時盛行大排量車的美系三巨頭以沉重打擊,卻反而給日系車進一步打開美國市場提供了契機。
1972年,由本田研發的CVCC發動機成為第一款符合《馬斯基法案》的發動機,并很快在美國打出了聲望。
《馬斯基法案》只是日系車吹響號角的前奏。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不久,美國公開站隊以色列,為其提供22億美元軍事援助。為制裁美西方,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開始實施一系列削減產量、石油禁運。戰爭結束后,石油輸出國繼續減產超過10%,并推動將石油價格由每桶3美元提高到13美元,是為第一次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對歐美發達的汽車工業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在此期間,全球汽車產量由近4000萬輛下降至3300萬輛。歐美的汽車消費者們只能忍痛割愛,放下青睞的大排量車和性能車,轉而投向經濟實惠的小排量車。而汽車巨頭們也被迫放棄原本對大型車的生產規劃。
而石油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同樣受到重創。整個70年代,日本本土的汽車市場結束了高速增長期,銷量僅由410萬輛增長到500萬輛。在受到沖擊后,日本于1974年推出新能源技術開發計劃,并出臺產業政策降低對能源的消耗,重點開發和推廣節能技術和設備,其后更出臺《節約能源法》加以約束。
但與此同時,日本以小排量車為主的產業結構,使日系車找到了海外破局的機會。盡管先前的日系車因品牌為不少歐美人嗤之以鼻,可迫于油耗帶來的經濟壓力,更多人開始選擇燃油經濟性更好的轎車。而此時的日系車除了價格實惠外,在技術和生產管理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改過去在西方人眼中山寨、質次的刻板印象,加之日美兩國良好的關系,日系車很快在美國市場風靡。
于是日系車在本土市場損失的份額,很快通過出口得到彌補。1975年,日本國內汽車產量首次突破700萬輛;至1977年,日本汽車出口量已達到435萬輛,比1970年翻了三番;出口汽車占全部汽車產量的比重,則由1970年的20%暴漲至50%以上。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陰霾尚未散去,隨著伊朗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爭的爆發,80年代初,第二次石油危機也接踵而至,油價從每桶14美元漲到近40美元。全球汽車銷量在危機期間連續四年下滑,由4200萬輛降至不足3900萬輛。
然而這一回,愈發成熟的日本汽車產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第二次石油危機中,日本國內汽車產量連續突破1000萬輛和1100萬輛,出口量也首次突破600萬輛。1980年,日本汽車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日系車能夠反超美系車,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對美國市場的持續“進攻”。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美國汽車的產量從1100萬輛下降到800萬輛。反觀日系車,從1978-1980年,日本對美國的汽車出口數量從150萬輛增長到近200萬輛,銷量更達到240萬輛,在美國進口汽車中的比重達到80%,日本汽車占美國市場的份額也高達20%。
真正的危機
日本的經濟騰飛和日系車在美國市場的強勢,令美國政府和汽車制造商倍感威脅。在日系車的沖擊下,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美系巨頭解雇的工人超過22萬人。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甚至爆發了打砸日系車的運動。
在來自美方的壓力下,經日美兩國談判,于1981年形成了日本對美出口轎車自主限制協議,規定了日本汽車后續歷年對美國市場的出口規模限制,其中1981-1983年限制為168萬輛,1984年為185萬輛,1985、1986為230萬輛,隨后數年又降至200萬輛左右。
同時,日本車企開始選擇在美國市場設廠或合資以規避政策限制。1982年后,本田、日產、豐田、馬自達陸續在美國建廠,此外,豐田與通用,三菱與克萊斯勒等的合資工廠也在這一時期建立。
另一方面,在銷售受限的前提下,日系車為改善品牌形象并提高盈利能力,本田、豐田、日產等頭部企業陸續針對北美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高端車型,謳歌、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均誕生于這一時期。
結果,盡管進口有所減少,但憑借在美生產和高價的豪華汽車,日本車企的利潤反而上漲了。隨著中東局勢的動蕩海灣戰爭的爆發,第三次石油危機到來。進入90年代,世界汽車產量由近5000萬輛降低到4700萬輛,但日本國內汽車產量卻逼近1350萬輛,銷量也達到了777萬輛的歷史高峰。此外,日本的海外汽車產量也首次突破300萬輛,日系車在全球的比例上升至近40%。
然而,幸運并非總是眷顧日本汽車。自1985年《廣場協議》起,由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國內經濟泡沫破滅,由此迎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國內汽車產銷量也從巔峰滑落,開始逐年下降。
而在對本國企業的政策保護和對日系車的持續打壓下。1994年,美系車重奪全球市場第一。1995年,美國政府進一步宣布對來自日本的豪華汽車征收100%的關稅,次年日本汽車出口量直接下滑至371萬輛,相較1985年《廣場協議》簽署時下降了45%。
面對經濟停滯帶來的困境,日本車企并沒有坐以待斃。為繼續迎合節能減排的行業趨勢,日本車企繼續研發燃油經濟性更強的發動機技術。1997年,基于THS混動技術的豐田普銳斯面世,并于21世紀初再度成為北美最為暢銷的車型。其后,本田i-MMD、日產e-Power陸續面世,日系混動再度在全球市場發揮了品牌效應。
此外,在美國市場遭遇瓶頸的同時,日系車企也在不斷通過拓展更多的海外市場來提供增長動力,并提高了對新興的中國市場的重視度。進入21世紀,日產、豐田、本田、馬自達、三菱、鈴木陸續在華設立合資工廠,并將海外暢銷車型不斷引進國內生產銷售。
時至今日,日本汽車依然在全球范圍擁有30%的市場份額。其中豐田仍是全球第一大車企,本田和與雷諾聯盟的日產也位居前十。在美國,豐田于去年首次超越通用位居第一;在中國市場,后來居上的日系車的份額也已達到20%以上,與德系不相上下,主流日系品牌的保值率也在國內名列前茅。
觀察一下:
日本汽車的崛起經歷,至今被許多業內人士視作中國汽車發展的樣板。諸如日本政府對本土車企的保護和對合資企業的股比控制、對小排量汽車生產的政策扶持,后來無一例外被改革開放后全面興起的中國汽車工業所借鑒。
此外,日系車60年前拓展海外市場,逐步走向世界的經歷,也與如今的中國頭部自主品牌的進取路線相近。當下,中國自主品牌正從早年向東南亞、中東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小型車,轉向更多的區域市場,甚至歐洲出口部分中高端車型和新能源車,并將一些歐美車企在華生產的汽車返銷至本土。
然而日本與中國的汽車發展環境和時代背景,仍有顯著的不同。
日系車能夠在小排量車上占得先機,更多是被先天條件所迫。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島國,對于石油這樣支撐汽車產業的基礎能源,更是幾乎完全依靠進口,這也是日系車崛起的先天劣勢。而中國恰恰相反,不僅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還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和最大規模的市場,僅憑本土市場即擁有孵化品牌持續成長的積淀。
當今世界,新冠疫情、中美貿易、俄烏局勢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嚴重沖擊著世界經濟和全球化進程,歷次石油危機的陰影依然籠罩在大國頭頂。盡管中國資源豐富,但和日本一樣依賴石油進口。擺脫對石油依賴、減少碳排放已成各主要汽車工業國的共識。
上世紀70-9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汽車產業最大的影響在于石油能源的不可替代性。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以電力為首的新能源汽車開始呈現對燃油車的替代作用。因而作為中國汽車彎道超車風口的新能源車發展,已被我國制定為國策。目前,中國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場,占全球份額的一半以上。日系車50年前對歐美傳統燃油車的超車,正在當下為中國汽車工業所復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潘昱辰 
-
一汽豐田新款亞洲龍上市,被指缺乏改變
2022-03-31 17:28 汽車工業 -
比亞迪2021年財報:營收大漲,投資大幅增加
2022-03-31 17:28 汽車工業 -
小鵬汽車2021年財報:營收突破200億,仍未盈利
2022-03-30 19:54 汽車工業 -
押寶阿圖柯,廣汽三菱靠向AION借電度日
2022-03-30 16:19 -
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智能化發展提速
2022-03-29 14:01 汽車工業 -
化解“芯病”:車企的一場大考
2022-03-29 14:01 汽車工業 -
芯片短缺和成本驟升局勢下,不同車企的選擇
2022-03-29 14:00 汽車工業 -
長安朱華榮:新能源車在加速,未來3到5年大量燃油車品牌會消失
2022-03-28 19:12 汽車工業 -
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寧德時代、比亞迪各顯“神通”
2022-03-28 12:25 汽車工業 -
吉利2021年財報:營收再破千億,總現金水平創新高
2022-03-28 12:24 汽車工業 -
MCU短缺只是開端,高規格芯片才是汽車行業的終戰場
2022-03-25 17:42 汽車工業 -
蔚來披露2021年財報,受全年經營虧損影響股價下跌
2022-03-25 16:51 汽車工業 -
“本土化”變革下的新一代蒙迪歐和長安福特的轉折點
2022-03-24 17:02 汽車工業 -
觀駕丨48V上車,凱迪拉克XT4輕混版深度體驗
2022-03-24 17:02 汽車工業 -
吉利汽車2021年全年營收1,016億元,同比增長10.3%
2022-03-23 20:42 汽車工業 -
從UNI-V的上市,看長安UNI和“高端”的距離
2022-03-23 18:04 汽車工業 -
10.99萬元起售,一汽奔騰B70S奔赴小眾市場實為無奈之舉
2022-03-21 20:11 汽車工業 -
填補自主品牌在高端越野市場的空白,坦克500正式上市
2022-03-21 16:25 汽車工業 -
比亞迪軍艦系列“首航”,驅逐艦05正式上市
2022-03-21 14:45 汽車工業 -
e:NS1正式下線,東風本田現在才開啟的純電之路道阻且長
2022-03-18 19:52 汽車工業
相關推薦 -
“就等著美國入侵嗎?”歐盟被問懵了 評論 124“特朗普考慮宣布國家經濟緊急狀態” 評論 217垂涎百年,美國為何執著于“買下格陵蘭島” 評論 147法國記者感慨:中國簡直是個新的星球,歐洲追不上… 評論 172“印尼現在反西方情緒高漲,加入金磚好處太多了” 評論 71最新聞 Hot
-
“就等著美國入侵嗎?”歐盟被問懵了
-
加能源部長提醒特朗普:你想從中國買,還買不到呢!
-
又一位華裔科學家從美歸國
-
朔爾茨警告特朗普
-
巴拿馬運河CEO:不會區別對待中國人和美國人
-
丹麥外相獻殷勤:美國說中俄,有點道理
-
墨總統反擊特朗普:要么就叫…
-
中國境內首個用于男性的HPV疫苗來了!這個年齡段可接種
-
“特朗普考慮宣布國家經濟緊急狀態”
-
歐盟警告:特朗普若再“退群”,將是“沉重打擊”
-
“吸毒被中國驅逐,他仍將獲賠數百萬歐元”
-
法國外長警告特朗普:不要威脅歐盟“主權邊界”
-
“我知道普京想見我,但......”
-
垂涎百年,美國為何執著于“買下格陵蘭島”
-
當著加省長的面,他聲稱“被美國接管是一種榮幸”
-
“印度施壓失效,斯里蘭卡解除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