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刊文:雄安“三變”能否突破城市發展瓶頸
關鍵字: 雄安新區雄安三變據《人民日報》9月20日報道,日前,雄安新區定了三條原則,“絕不搞土地財政”“一定考慮百姓長遠利益”等內容格外引人關注。不過,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不搞土地財政,哪來資金推進城市建設?征地一次性完成,農民怎么長久獲益?官方的最新消息,給了這些疑問以回答。解決思路可以概括為“三個變”:變土地平衡為城市平衡,變政府爭利為讓市民獲利,變產權少數人擁有為社會共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以地生財”和“以地融資”,構成了城市“以地謀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帶來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虧兩頭,富中間”:農民的征地補償低于土地的增值收益,城市居民成為高房價的接盤者,而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則拿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
必須承認,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在其中發揮了“啟動器”“發動機”的作用。上述模式推動了我國大規模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有其特定的歷史成因,但消極影響也同樣存在。如何揚長避短,是擺在雄安新區面前的課題。
了解舊模式的弊端,就更容易理解雄安新思路為什么是“三個變”。變土地平衡為城市平衡,是指政府不再主要靠賣地為生,而通過促進城市工商業發展、擴大就業水平,在稅收中擴充地方政府的錢袋子;變政府爭利為讓市民獲利,則是指不搞一次性征地補償,更要抑制過高的房價,真正讓處于兩頭的老百姓共同分享土地增值帶來的巨大收益;變產權少數人擁有為社會共有,這一條尤為關鍵,是實現以上兩個思路的基礎。
根據新思路,未來土地使用權將由政府和農民共有,以往的房地產開發商變身為“房產”開發商,不再擁有土地使用權。這就相當于政府和農民以土地出資,折成股份,成為城市的“股東”,而房產開發商則投入資金和技術進行開發,最后土地增值的收益在政府、農民和開發商之間進行分配,大家共享城鎮化發展的蛋糕。那么,踏入城市的創業者怎么分享這塊蛋糕呢?新區設想采取積分制,剛開始先租房住,等工作一段時間,積分達到要求后,就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買房屋,打消居無定所的后顧之憂。換句話說,創業者以自己的勞動作為出資,也一同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在這個意義上,雄安新區或將再造一套新的城鎮化紅利分配機制。政府和百姓成為城市的“股東”,其它參與城市建設的主體,則以自己不同的資源和特質作為投入要素,最終大家共享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這既避免了“虧兩頭,富中間”的不公,也為政府進行城市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
雄安新區建設的思路,正逐漸清晰。但這畢竟是初步思路,其中涉及更多具體而復雜的制度設計,需要細化落實,也需要處理政策法規的銜接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許多老問題繞不開,新問題也可能不斷涌現。比如農民的土地由于質量、區位、用途的不同,將來產生的收益肯定不一樣,怎樣確保農民之間的分紅更加公平?積分的規則如何設計才更加合理?農民和政府之間的分紅比例又該如何確定?一系列問題雖然棘手,但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卻可能是這些制度創新的最佳試驗田。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有多少當初不敢想、不敢試的新舉措率先在地方落地,最終推向全國。試點先行—系統評估—全國鋪開,已經成為中國推進改革的重要經驗和方法。而雄安所具有的獨特政策資源、戰略地位乃至歷史方位,為嘗試突破今天城市發展的瓶頸打開了空間。城市終歸還是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期待雄安給出新的答案。
標簽 雄安新區- 原標題:人民日報刊文:雄安“三變”能否突破城市發展瓶頸
- 責任編輯:唐艷飛
-
超百億美元,中國印尼簽了! 評論 53想給中資控股港口“潑臟水”,特朗普手下卻打了廣告 評論 68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113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216“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163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