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教師赴英國拍成紀錄片 來看看7年前BBC的紀錄片《中國學校》
關鍵字: 中國教師赴英國中國教師赴英國最新消息BBC中國教育制度中式教育BBC紀錄片中國學校近日,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引發中英兩國民眾對教育的熱烈討論。該片講述了幾名中國教師赴英“支教”,與50名英國九年級學生發生的共同學習生活的故事。早在2008年,BBC就拍過一部《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以安徽省一個小鎮休寧為縮影,集中拍攝了當地一組家庭、老師、孩子們一個學年的生活。在BBC這次的紀錄片播出后,盡管仍有爭議,不少中國觀眾還是表達了對中國教育嚴格紀律性的贊賞,而當時看完那部《中國學校》后,許多觀眾的意見卻幾乎是一邊倒的。
中國的在校生有三千五百萬,在這個5集系列片中,BBC把焦點放在了幾個學生身上。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現在,離高考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大家都應該充分地認識到這段時間的重要性……今年安徽省的報考人數大約有56萬人,高校招生約24萬人,競爭仍是很激烈的。同學們,你們肩負著家長的期盼,學校的重托,祖國的希望,時代的需求!”
在《中國學校》的開頭,出現的是當地中學高考動員大會上的校長講話。第一集就講到了為金榜題名,中國學生的殘酷競爭壓力。17歲的尖子生吳羽菲身負重擔,她的學校期望她能在全省百萬考生中拔得頭籌;她的母親放棄一年的工作專門用來照顧女兒起居飲食。
吳羽菲后來拿到了安徽省07年理科省狀元。據網友介紹,她的同學說吳羽菲2011年大學畢業后,申請到了MIT的Econ Phd全獎。BBC為了解中國教育制度而選中的紀錄片女主人公,也踏上了美國讀博的道路。
不過BBC拍攝的故事里,有艱難痛苦也有歡樂喜悅,在第一集中,縣中的學生要進行一次春游。隨著中考的臨近,大家正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氛圍中。當最終孩子們抽得片刻歡笑歌唱流行歌曲,他們只是跟全世界十來歲的孩子們都一樣。
一次班級聚會上,有位女同學的發言是這樣的:“面對中考,心里難免會有一些壓力。其實,我們應該很快樂的面對。明代的菜根潭曾經說過,樂中樂,非真樂,由苦中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我們應該把這份苦轉化為快樂。”
令許多中國觀眾也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一堂小學的“愛惜橡皮”主題班會。老師請請每一位同學把橡皮拿到桌面上,讓大家選出每一組被愛護得最好和最壞的一塊橡皮。最后,同學們一致選出了“最糟糕的一塊橡皮”,上面滿是用筆戳出的洞眼兒。
為了教育橡皮的主人,一位小男孩,老師組織了一個小品,小品中,同學將一件破毛衣套在小男孩身上。
“你穿著破毛衣高興嗎!”
“不高興……”
“那橡皮一個洞一個洞的,它會高興嗎?”
“不會……”
“快向它認錯!”
“我下次不會再把橡皮弄得一個洞一個洞的了……”
“不是和我說,是和同學們說!”
小男孩轉向班級,重復了一次。最后,老師扶著他的肩膀說:“好的。那你就把破毛衣穿著吧,去和班級每個同學拉鉤,說不會再這樣了。”小男孩一個個拉鉤承諾,表情幾乎空洞迷茫。
這樣的場景,和《死亡詩社》里讓美國學生站到課桌上大聲喧嘩相比,鮮明地體現了中西教育中一些本質的對立。然而,從網友的留言和評論看,當時看完該片的中國觀眾,普遍對這種道德教育愛不起來。
有網友表示,這個片段讓他想起了文革的批斗會。還有網友將這個片段與“路西法效應”聯系起來。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中,招募志愿者在一所模擬監獄中扮演囚犯和獄警,原定為期兩周的實驗,不到一半時間就因為發生流血暴力形勢失控而中止了。研究者后來寫了一本書《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孫武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