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陳品:孫中山蔣介石的頭砍得,八田與一的就砍不得?
關鍵字: 八田與一蔣介石蔣介石銅像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轉型正義日本殖民【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許陳品】
最近在臺灣發生的一起“斬首”事件,又讓統獨兩派炸裂了。
4月18日,臺南市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銅像首級遭鋸斷,在臺灣某些人看來,這顯然是對蔣介石銅像被砍頭的報復行為。
位于臺南市烏山頭水庫的八田與一雕像被“砍頭”
被“砍頭”前的八田與一
近年來,臺灣社會“轉型正義”興起,修改歷史課綱、追討國民黨黨產等消息層出不窮。在“轉型正義”的口號下,國民黨前主席蔣介石在全臺各處的銅像雕塑屢遭破壞、甚至被“斬首”。3月29日,自稱為“臺灣建國工程隊”的成員在社交網絡上發布消息,聲稱“看不慣這種膜拜偶像似的威權體制,竟然還存在今日臺灣,我們搜集了全臺灣數百座蔣像資料,我們會隨時用菜刀,或竹竿綁菜刀,或各式各樣的工具取其首級。”社交網站內頁照片顯示臺北市內湖區某處蔣介石雕像遭砍頭。
2017年3月6日凌晨,新北萬里鹿堀坪古道的蔣介石銅像遭斧頭“斬首”
2014年2月,臺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孫中山銅像被拉到
政治人物雕像通常被認為富有象征意義,將雕像潑漆、掛牌、涂鴉、砍頭等行為被賦予一種去政治化的過程。然而這種“轉型正義”卻被民進黨歪曲、抹黑,走向極端化、民粹化,枉顧蔣介石與國民黨的歷史功績,片面強調其黨國一體、善惡不分、殺人如麻的獨裁者形象,縱容破壞塑像的行為,鼓吹這種行為具有道德制高點與正當性,而對其損毀公共財產、破壞社會秩序保持漠視。
除了社會,臺灣的大學校園也難以在這種氛圍下獨善其身。前身為國民黨黨校的政治大學,于今年1月中旬通過學生提案,由11名師生籌組“蔣中正銅像處置委員會”,討論是否挪走校園內的兩座蔣中正銅像,去除黨校“陰影”;與移除銅像運動同時進行的是改校歌運動,政大學生不滿校歌“黨國思想”濃厚,反感“三民主義”、“吾黨”、“革命”等話語,已于2015年起罷唱校歌。今年3月,校方通過檢討程序,發布“檢討現行校歌廣征意見專區”,提出在旋律不變的情況下,修改校歌歌詞,以爭取廣大學生復唱。
無獨有偶的是,輔仁大學、中山大學二校,也于今年成立校內的“銅像處理委員會”;位于嘉義縣的中正大學,也被民間團體要求改名,“去蔣化”風潮看似有星火燎原之勢,而中正大學校友總會會長陳玲寬稱,為什么要被過往歷史限制、掉入爭議窠臼中?她呼吁“放下過去、展望未來”,也算是在排山倒海壓力中,愿意挺身而出的清流。
當轉型正義走向民粹主義,隨之而來的是族群分裂與漠視暴力。太陽花學運、課綱調整、國民黨黨產處置等一系列運動積累了諸多沖突因素,引發社會普遍不滿與對立。
以文章開頭提到的八田與一被砍頭事件為例。八田與一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在臺水利工程專家,其花費10年時間修建嘉南大圳、用以灌溉良田。長期以來,綠營將八田與一描繪為建設臺灣、促使臺灣走向現代化道路的功臣,為近百萬臺灣農家帶來稻米豐收。
然而考察史實可知,嘉南大圳雖然為效益頗豐的水利工程,卻并未蔭及臺灣百姓,嘉南大圳建成之后,稻米增產203%,與此同時臺灣人口增長僅為53%,以此類推,臺灣佃戶生活應與日俱豐。但經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考察,當時臺灣農戶“無產化的程度日益加甚”,1936-1938年比1911-1915年間相比,稻米消費減少23%、甘薯消費量卻增加38.1%,而在1940-1945的戰爭年代,日本加倍榨取臺灣資源用于對外戰爭,島內實行嚴厲的米糧配給制度,由此可見,日本在臺修筑水利工程絕非造福臺灣百姓,而是為了更好的行殖民壓榨之實,給養軍國主義的侵略行為。
面對八田與一銅像被砍頭,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竟稱八田與一為近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專家,對臺灣的農業、水利建設等相關制度發展具貢獻卓著,對其砍頭的行為破壞公物、極端不恰當,并且應當受到法律制裁。然而翻閱前序銅雕像損毀事件,其中涉及蔣介石銅像潑漆、砍頭等,民進黨卻選擇性保持沉默,甚至并無譴責其損毀公物等犯罪事實,顯然是“選擇性失明”。
島內媒體分析,本相處和睦的族群,卻在“轉型正義”扭曲化的過程中走向ISIS的道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并以爭相砍頭的方式表達憤怒的情緒。文明的社會為何會走向極端化,大概綠營對族群的煽動、分裂,美化日治、丑化國民黨等行為難辭其咎。
令人唏噓的是,在此次事件發生后,被卷入最深、最該為事件發聲的國民黨卻保持沉默、過度克制,甚至幫助民進黨譴責損毀公物的行為,似乎全然忘記在此關鍵時刻,應該挺身而出澄清是非,還歷史以公道,而非懼怕虛假民粹而唯唯諾諾、不敢發聲。
在歷次運動中,最無辜者當屬銅像,銅像何辜?若追求真正的轉型正義,潑漆、掛牌、砍頭等行為真的能夠達成其目的嗎?在筆者看來,損毀銅像無助于“轉型正義”實現,更無助臺灣社會進步、族群和睦,反而人為制造沖突對峙,使社會力量與公眾財產無端損失。
砍頭說明了臺灣社會缺乏正確的“轉型正義”,制度建設已經近乎完善,但民眾的心態建設卻剛剛起步,社會心態停留在轉型正義之前,要求矯枉過正的聲音蓋過了正確、客觀的評價和追求進步的聲音。轉型正義之下,面對銅像去留,絕非一砍了事。
事實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提倡的“住民自決”,乃批判西方霸權對殖民地主權侵犯的古典殖民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已經是很有力的腳注,意即“反政治殖民”。新殖民主義強調資本主義所形塑的現代世界體系,在經濟上剝削殖民地,為此,除了政治主權獨立,經濟主權也要獨立自主——“反經濟殖民“。到了后現代主義興起,后殖民主義講求文化上擺脫殖民母國與“西方中心論”所形塑的文化霸權影響,用在地化、本土化和特殊化,去解構、對抗以現代化為表象、內涵實為西方化、全球化與一致化的話語體系,也就是“反文化殖民”,然而從臺灣的例子看來,上述理論并不那么適用。
由于1949年之后兩岸形成“尚未統一”的分治狀態,為加強仇視、對抗,過去國民黨宣傳“反共”不遺余力,導致今天綠營在國民黨逐漸式微后接過“反共”大旗,并加碼為“反中”、“仇中”,無視于兩岸的對峙形勢是“國共內戰”的延續,簡單把國府遷臺視為“外來的殖民政權”,所做的一切都是“殖民”(或寄生)行為,獨派將“民國”政權定義為殖民者,在政治上鼓吹“國民黨不倒 臺灣不會好”、“人一藍 腦就殘”等經不起論證的荒謬言論,目的在于使用“反政治殖民”的理論去消滅在臺灣的“民國”政權。
經濟上,則是誣指大陸為欺壓臺灣的新興經濟霸權,以“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推動“新南向政策”等方式,抗拒臺灣與大陸成為經濟共同體,達成“反經濟殖民”。文化上,片面化、曲解閩粵先民與國民黨帶來的中華文化,不分精華或糟粕,斥為是落后、保守、封建的,回避日據時期軍國主義帶給臺灣人民的苦難記憶,刻意抬高日本殖民者帶來的工業化與現代化,也使臺灣民眾落入選擇“認同中國(貧弱的清末與落魄來臺的國民黨政權),等于選擇落伍、封閉和極權專制;擁抱日本(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高度工業化國家),等于擁抱先進與現代化”這種只能二選一的零和結果。
如此有計劃、有系統、有理論的“反殖民”,作用于臺灣這濫情、理盲又民粹充斥的社會中,才產生了潑漆、“銅像砍頭”事件。面對身份認同混淆的亂流,理性分辨清楚何為“敵我矛盾”,才是從事臺灣研究者和臺灣民眾自身的當務之急。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評論 60“許多德國東部民眾將此視為變革機會” 評論 61“我要求美西方,允許我們用援烏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 評論 273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評論 128最新聞 Hot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
涉及中國,美國二度推遲“重大貿易決定”
-
來真的,左翼聯盟“刺頭”推出彈劾馬克龍草案
-
“柯文哲在地下候審室過夜”,法院預計今晚開庭
-
俄羅斯給朝鮮24匹馬,“他最愛的品種”
-
哈里斯下場: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
委內瑞拉遭遇全國性停電,“反對派干的”?
-
柯文哲被當庭逮捕
-
遭遇“沉重打擊”后,烏克蘭撤職空軍司令
-
柯文哲被帶走調查,住所遭搜查數小時,走時說“我非常坦蕩”
-
“金磚鼓舞非洲:勇于挑戰西方霸權,不要怕被制裁”
-
馬科斯聲稱:重要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