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磊:中國和美國科技創新能力,到底差距有多大?
當然,綜合評價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也不能單看科研機構的情況,企業的研發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
這里我援引美國非盈利性公共政策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于2023年7月公布的報告《創新之戰:中國如何在企業研發上取得對美優勢》(“Innovation Wars: How China Is Gain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in Corporate R&D”)。該報告考慮了企業規模大小的差異以及中國企業勞動者相對低的工資收入水平,采用了根據歐盟統計的全球2500強企業研發投入數據,依照規模大小和工資水平矯正的歸一化后的行業集中度參數,對比中國和美國在九個不同工業領域的企業研發投入,得到表5(原報告表2):
應該說,中國企業在軟件和計算服務、藥物和生物技術的研發投入相對少于美國,是符合我個人認知預期的。在國防工業上,美國投入遠大于中國也不奇怪,這從兩國國防開支占GDP的比值,也很容易得出類似結論。不過從產出來看,近些年我國國防科技突破很快,航天領域從實際表現(包括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等方面的進展)上來看也明顯領先于美國,因此這方面中國的經費投入相對較少顯然沒有限制我國持續進步。
近些年,我國企業加大了對半導體類的電子和電氣設備的投入,相信未來若干年我們還會看到更大的進步。在汽車和配件領域,中國企業的投入已經超過美國,尤其是電動汽車領域,相信中國相對美國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完全不是問題。在非傳統能源方面,中國相對美國的領先優勢應該不會是紙面上的1.2倍(0.6/0.5)。
工業領域方面,我國的主要劣勢應該還是集中于軟件、半導體技術和生物醫藥。在工業軟件方面,我國還需要依靠持續長期的投入來逐漸追趕差距。在我個人更熟悉的光物理領域(盡管我已經不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我了解到長春光機所也推出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通用光學設計分析系列軟件——長光雜散輻射分析軟件V1.0正式版,解決了國產光學設計軟件有無的問題。因此我有信心,我國會在更多的細分工業領域逐步實現國產替代。半導體技術方面是我國重點投入的領域,我個人對此了解相對更有限,就不多說了,但整體上我看好國內的發展。
對于生物醫藥、生物和醫學技術領域,我國相對競爭力較弱,在科學研究領域其實也是比較明顯的。美國在這方面的領先優勢,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僅憑這個相關方向就能夠進入高被引學者人數全球前四,就可見端倪。
關于中美兩國的科技競爭,一個頗受大家關注的熱點領域就是人工智能了。在這方面,我援引中國科學院院刊最近發表的針對兩國頭部企業的一項比較研究《中美兩國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研發和創新的比較分析與啟示》,來分析下中美兩國的差距。
在專利方面,該研究收集了截止至2023年4月4日,在過去5年內兩國頭部企業獲得授權的人工智能國際發明專利,基于專利總數、專利被引證的總次數、專利被轉化的總次數、專利的海外同族專利總數和專利的權利要求總數五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見下表6)。
從表6可以看出,中國對比美國頭部企業在人工智能國際發明專利方面,除去斷崖式領先的IBM,單純從數量上來說并無明顯劣勢,但在專利要求總數上,尤其是專利平均被引證次數以及專利轉化次數上存在劣勢。該研究還對比了兩國頭部企業學術論文發表的相關情況(總體而言,在國際學術論文發表上,中國相對美國的頭部企業也處于劣勢),并分析了企業合作高校或科研機構的對比情況。考慮到對于企業技術研發而言,專利技術優先次序高于學術論文,這里就不一一貼出,感興趣的可以自行點擊給出的鏈接查閱(文章為開放獲取)。
我個人認為,這項中美人工智能企業技術實力對比研究存在一個瑕疵,即忽略了產品本身。就企業而言,技術研發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服務,申請專利授權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護自身的產品或服務中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盡管專利評價當中涉及所謂的專利轉化的內容,但轉化次數這種評價指標依然顯得十分抽象。
作為對比,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已經在多個城市開始了自動駕駛出行服務的商業化運營。而美國乃至其他任何國家,尚無提供同類型商業化運營的人工智能產品問世。與之類似的,是波士頓動力開發的大狗機器人商業化一直不成功,而宇樹科技的機器狗Unitree Go2在我國已經被納入軍備采購,在中柬2024聯合軍演中背著槍進行沖鋒射擊了。因此,我個人認為中國科學院院刊所發表的這篇對比研究論文,恐怕很難給公眾展示真實反映兩國企業技術實力對比的整體形態。
表6:中國和美國前十大人工智能企業獲得授權的專利情況
最后,我打算稍微展開一點,簡單討論一下我國目前科研體制存在的問題。
從自然指數為代表的高影響因子雜志所代表的科研實力來看,我國已經具備跟美國直接競爭領頭羊地位的能力,但從全球高被引學者人數的角度,我們的落后還比較明顯。我個人認為,這和我國科研體制鼓勵以雜志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標準關系密切。這一點我在疫情期間回國從事學術工作的兩年當中,也有直觀的感受。
盡管破“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講法聽得很多,但實際操作中,論文發表所在雜志的影響因子是評職稱、人才級別(所謂“帽子”)和獎項的基礎。至于博士學歷,幾乎算是默認條件,至少對于新晉實驗室負責人而言都一樣,影響很小。
論文是否發表在高影響因子雜志上,以及這樣的論文數量,是所有評價標準的重中之重。因此,選擇去開拓荒野,走沒人走過的路,做冷門研究是風險極大的,只有極少已經獲得充裕的資源、功成名就的人才敢這樣選擇,無名小輩根本不敢,幾乎想都不會想去嘗試。但要改變這個現狀極難,原因也很簡單——如果你連在高影響因子的雜志上發表論文都做不到,誰能相信你能開拓一個新的、有價值的領域,引領全世界的學者跟在你屁股后面做研究呢?
我能想到的有助于打破這個局面的方式,是包括在資助申請時,偏向那些做出類似水平的工作,但明顯掌握資源更差更少的人。比如A把論文發在高影響因子的雜志上,B也做到了,但B是在更不出名的小單位,職稱更低,經費更少,缺少幫手和有名的合作者這樣的條件下做到的,在A和B寫了相似的課題經費申請書的情況下,評審人選擇優先資助B而不是A。
而對于那些就職于知名度更高,有著更鮮亮名頭的科研機構的學者,應該激勵他們進入無人區,去解決更困難、挑戰更大的問題——比方說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的周欣,花費10年解決傳統核磁沒法對肺部成像這類的問題(CT能對肺成像,但因為電離輻射存在一定的誘導癌癥的風險),而不是把他們也吸引到但凡給錢給資源誰都能做得了,以至于需要拼人力多寡和速度就能發表高影響因子雜志的論文這條賽道上。但這意味著要打破現有的學術團體利益分配格局,談何容易?
此外,眼下國內學術界還普遍存在論文署名混亂的現象,包括但不限于因為各種利益交換,把沒有做出任何實際貢獻的人列為作者甚至重要作者;把應該提供研究指導,但沒有付出實際勞動的導師列為一作,而把實際付出最多勞動的學生放在二作或者共同一作位置上等等情況。這樣的操作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也不利于激勵年輕人去挑戰難題,反而容易讓年輕人樹立起科研工作不過是追逐個人利益工具的不良認識。
當然,即便不做任何改革,我個人認為,以中國現在的人才供給優勢和奮斗精神,中國依然可以做到在引領性的各個領域研究取得更大的進步,逐漸成為世界無可爭議的創新領頭羊。是否對評價標準做出改革,更多的差異恐怕只存在于所需的時間和效費比上。
參考資料:
自然指數2024:
https://www.nature.com/nature-index/research-leaders/2024
科睿唯安2023年度高被引學者排名
https://clarivate.com/news/clarivate-reveals-worlds-influential-researchers-in-highly-cited-researchers-2023-list/
香港8大高校未來3年獲撥600億港元 港大補助金最多
https://edu.cnr.cn/list/20181214/t20181214_524449160.shtml
清華大學2024年度部門預算:
https://www.tsinghua.edu.cn/__local/0/D4/86/5F21221C360E79B84010696D170_1A92AF2A_DB354.pdf
中國科學院部門2024年預算:
https://www.cas.cn/xxgkml/zgkxyyb/czjf/ysjs/202403/P020240326569162696077.pdf
哈佛大學2022-2023年財年報告
https://finance.harvard.edu/files/fad/files/fy23_harvard_financial_report.pdf
Innovation Wars: How China Is Gain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in Corporate R&D
https://www2.itif.org/2023-us-china-corporate-rd.pdf
中美兩國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研發和創新的比較分析與啟示
http://old2022.bulletin.cas.cn/publish_article/2024/6/20240612.htm
點亮肺部?國產高端磁共振裝備的攻堅路
https://www.cas.ac.cn/cm/202407/t20240719_5026456.shtml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俄羅斯,會比中國先造出EUV光刻機?
2024-08-26 08:18 心智觀察所 -
美國長臂管轄的軟肋被我們找到了?
2024-08-25 09:20 心智觀察所 -
我國又有新發現:1噸月壤有望生產超50千克水!
2024-08-22 11:49 科技前沿 -
提供美國25%藥物研發,藥明康德為何屢遭打擊?
2024-08-21 10:28 心智觀察所視頻 -
美國打壓,能限制中國藥企崛起嗎?
2024-08-21 10:28 心智觀察所視頻 -
與大洋彼岸的威脅斗爭,一位23年網絡安全從業者的心里話
2024-08-21 07:48 心智觀察所 -
加錯試劑卻迎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創造電解水制氫催化劑新紀錄
2024-08-20 09:16 科技前沿 -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儲存環成功實現束流存儲
2024-08-20 07:28 科技前沿 -
擁有全球最先進光刻機,英特爾卻為何露出傷疤?
2024-08-19 08:16 心智觀察所 -
“亞洲水塔正變暗,將增加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
2024-08-18 16:36 極端天氣 -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四十三號01組衛星
2024-08-16 16:26 航空航天 -
2024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2024-08-16 13:55 -
卡住英偉達的先進封裝,中國正在形成優勢?
2024-08-14 08:24 心智觀察所 -
揭開美歐貿易保護主義演進規律,是重大又迫切的問題
2024-08-13 15:48 心智觀察所 -
風雨瀟瀟,天命昭昭——中國鋰電激蕩三十年
2024-08-12 08:08 心智觀察所 -
我國科學家實現材料突破,可用于開發低功耗芯片
2024-08-09 11:09 科技前沿 -
潘展樂“人類做不到”的秘密武器,是科技嗎?
2024-08-08 08:19 心智觀察所 -
我國成功發射千帆極軌01組衛星
2024-08-06 16:43 航空航天 -
腦機接口“國家隊”來了,“為中美技術競爭注入新動力”
2024-08-06 15:17 科技前沿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87“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32“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