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鵬鯤:中國科學工作者,到了再度組織起來的時候了!
最后更新: 2020-11-03 08:29:15根據全球最大、覆蓋學科最多的綜合性學術信息資源平臺ISI Web of Science(類似于我國的知網)統計,2015年中國研究者每發表十篇高水平英文論文中就有一篇來自于材料科學領域。事實上,即使是2006年,中國作者發表的材料科學領域論文數量就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而2006年-2015年間,這一數字又增長了將近兩倍。
早在2006年我國研究者發表的材料科學論文就超過美國
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到底是中國產業不善于將科學家們的成果進行轉化呢?還是說中國科學工作者的成果很多是中低水平的重復,不具備轉化的價值呢?前幾年,著名生物科學家施一公的觀點是:“我們的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 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事實上,現有的成果轉化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了,只要是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是很容易的轉化到民用領域的。這種轉化不僅有利可圖,而且受到社會的普遍稱贊。
2018年,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山東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催生發展新動能。其中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淄博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斥資5億元,購買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團隊研發的“綠色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專利。而之前這一項科研成果,作為試題材料出現在了2018高考語文的全國卷Ⅱ上。
人民日報頭版對這一科技成果轉化的報道截圖
這一案例再度說明,研發能力不強是造成科研應用兩層皮的根源之一。中國科技人必須自強,真正提高我們的研究水平和科研力量,實現由量向質和從有向用的轉變。
組織起來,下定決心迎接勝利
上面說的自強,是中國科技人的自強,是一個群體的自強。群體的自強當然要靠個人的努力,但是少數領頭雁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在1931年到1952年間,培養了近100名學生,其中被評為院士的竟然有8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科學家蘇步青
這說明了,科技人整體要自強,除了要有拼搏精神,還要實現人才和科技知識的充分流動。建國后,我國之所以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速做出了一批擁有影響力的高科技成果,靠的就是把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組織起來,一邊培養一邊進行攻關,當時的人們把這種方案叫做“科研大會戰”。
“兩彈一星”工程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在國防科委組織領導之下,全國科研工作者大協作、大會戰、集中科研攻關,以極快的速度研制出了中國的戰略武器。在信息領域,中國的第一步也是通過科研大會戰實現的。
為了配套“兩彈一星”,中國最好要有自己的計算機。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竟然找不到一個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好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美國時,收集整理了一大批計算機方面的資料。在華羅庚的直接過問和關懷下,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從清華電機系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成立了計算機研究小組。
對于如何盡快學會造計算機,華羅庚提出了“先集中,后分散”這六個字。我們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到1956年底,該機構集中了來自全國的314人。這其中部分派到蘇聯考察學習,部分留在國內培訓,充分發揮教學相長的效果。
1958年,這些人被分散到祖國各地,很快研制出各種各樣服務于關鍵工程的計算機。如1960年試制成功的107計算機,其穩定工作時間比當時按照從蘇聯購買的圖紙而加工的103計算機長幾十倍,是兩彈一星的功勛機。中國的計算機事業從此蓬勃地發展了起來。
正在運行的107計算機
近二十年來,中國科研團隊的組織度有了較大的下降。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教授在演講中直言:論文掛帥的科研工作者,“已經不再強調發揮集體力量了,也沒有了熱愛科研團隊、發揮集體作用的氛圍了。無論多大的項目及集體,只是名義上存在,即在申請項目與最后驗收時存在。而一旦項目得到批準,負責人將項目一分解,課題費一分,實際上沒有了團隊,各干各的。當主角的愈來愈多,很少有人甘當配角、愿意做好輔助工作了。”
一方面我們的科研力量不夠強,另一方面卻人人都只想當“主角”,自然只能導致大量經費投入到容易發論文方面去了。而國計民生急需的領域,有時難以發論文,而且需要的研究團隊更龐大,也更加難以組織起來。
因此,面臨美國強大的科軍工復合體威脅,把科研力量組織起來的科研大會戰仍然有價值,而且是打贏創新強國上甘嶺戰役的主力軍。
但時代發生了變化,組織方式也要有所調整,才能使得全國科研大軍能夠協調起來,實現會戰的最終勝利。首先就是要抓好會戰組織者的選拔,在過去的那個年代,科學家的頭銜沒有這么多,社會性的事務也比較少,項目負責人很多是年輕人,是科研的主力軍。
今天則大不一樣,很多大型科研項目都由各種各樣頭銜的科學家領導,但可能并不會合作“參戰”。這樣怎么能調動起科研團隊的積極性,怎么能真正實現集體攻關呢?不就只能像陸大道院士所說的那樣“負責人將項目一分解,課題費一分,實際上沒有了團隊,各干各的”?
另外,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尤其不能讓甘當綠葉的老實人在經濟利益和升職評獎上吃虧。科研輔助主要指的是專項技能要求比較高、為驗證新想法服務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很有價值,但在平時不能體現出來。想要組織高效的科研團隊,必須有人做這樣的工作,必須給與這樣的工作恰如其分的評價。
70年前,毛主席說過“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抗美援朝的成功就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腳,習總書記在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會講話上又重申了這一點。今天,美國的制裁和無理干涉再次威脅到我們的國家安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科技創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到了再度組織起來的時候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標簽 科技強國-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徐俊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線下舉辦,諾獎得主感謝上海
2020-10-30 16:12 -
為何要成為偶像?鐘南山這句話令人欽佩
2020-10-30 15:44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召開,習近平視頻致辭
2020-10-30 09:34 新時代之聲 -
加量不加價,大疆云臺相機DJI Pocket 2來了
2020-10-29 14:22 TMT觀察 -
新華三發布新一代UniServer G5服務器,將打造中國IT領域最強品牌
2020-10-28 16:34 科技前沿 -
中國科學家把微波測量靈敏度提高1000倍
2020-10-28 08:39 -
小米成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手機品牌
2020-10-27 10:29 手機 -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開展電磁環境探測
2020-10-27 06:34 航空航天 -
探訪國內最大5G電網應用區:5G機器人已替代人工巡檢
2020-10-26 22:13 5G -
蘋果回應iPhone12開啟5G續航銳減
2020-10-24 16:47 大公司 -
后廚不戴口罩?廣西3500所學校實現5G“明廚亮灶”
2020-10-23 15:24 5G -
全國首個“芯片”大學來了
2020-10-23 08:17 中西教育 -
麒麟絕唱?史上最強大的華為Mate40系列來了
2020-10-22 21:59 手機 -
日企在華推出“笑臉識別”門禁:愁眉苦臉不開門
2020-10-22 12:02 大公司 -
科技部:過去5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
2020-10-22 07:46 -
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0篇,領域“地震”要來?
2020-10-21 08:07 諾貝爾獎 -
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如何加速實現自主可控?
2020-10-20 08:56 科技前沿 -
習近平: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
2020-10-17 16:16 科技前沿 -
一加8T國行版發布,售價較海外低1300元
2020-10-15 22:11 手機 -
大規模推進5G帶來能耗翻倍,如何解決?
2020-10-15 09:50 5G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德國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國打,先別還手…
-
巴勒斯坦學者:關于加沙的聲音少了,但我們不是簡單的傷亡數字
-
用戶集體起訴Siri“偷聽”, 蘋果愿賠“9小時利潤”
-
馬斯克捐贈1億美元股票,直說了:年終稅務規劃
-
特斯拉歷史首跌,比亞迪緊追
-
“兩起事件嫌犯在同一基地服役過,在同一年被派往阿富汗”
-
對峙5小時后離開,韓國公調處暫停執行尹錫悅逮捕令
-
要么續約,要么賠錢!斯洛伐克威脅報復
-
又來!美議員質問: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臺海沖突可咋辦?
-
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單”?外交部駁斥
-
澳大利亞從娃娃抓起:學好數理化,對付中國咱不怕
-
韓國憲法法院:6日將就尹錫悅彈劾案開會
-
敘新當局外長、防長、情報主管首次出訪,去了沙特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
拜登給前共和黨眾議員切尼授勛,還打算提前赦免她
-
確定恐襲!FBI還改口:嫌犯單獨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