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嵚:甲午戰爭前后,日本是怎么打輿論戰的?
最后更新: 2024-09-04 16:35:59說起甲午的輿論戰,很多后人都在關注“晚清媒體”的槽點,比如戰爭爆發時,《字林滬報》等媒體那喊打喊殺的文字,以及戰場敗退連連時,《電視齋畫報》等報紙那一篇篇公然造假,將敗仗一次次說成勝仗的新聞報道。但比起這些活劇來,晚清輿論戰真正的失敗,還在于高層的無知,從頭到尾,無論洋務派還是頑固派,腦筋里都毫無“輿論戰”這根弦。
所以,在甲午戰爭的輿論層面,清王朝的做法,往好聽點就是簡單粗暴。美國人丹涅特這樣形容清王朝“輿論戰”中的無能:“以口舌文告,日勞精弊神于英、俄、德、法、美五國之交,垂五十日。迄無要領”。一百多年后,學者闞延華也發出了一聲長嘆:“翻遍甲午戰爭期間所有的《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大報,沒看到一篇中國官方或者個人主動提供給國外公眾閱讀的資料。”
而比起晚清重臣們對于輿論戰的無知,日本卻在挑起戰爭前,就高度重視輿論戰。當大清駐英公使龔照瑗在法國亂收小道消息時。日本駐日公使青木周蔵,則給日本政府報告說:“我以前就與《泰晤士報》建立了關系……把英國政府拉向我們一邊……請寄供政治上和私人之用的額外經費。”
在整個甲午戰爭的輿論戰里,日本也是做戲做全套。清政府不允許任何外國記者隨軍采訪,日本則主動邀請了129名西方記者。日本本國更有66家媒體,向前線派出了一千多名記者。整個戰爭進程里,日本也做足“擺拍”,諸如“優待清軍戰俘”“攻克清軍陣地”“救助朝鮮難民”等“大新聞”,都是從文章到圖片,輿論造到極致。諸如青木周蔵等日本駐外公使,還親自下場撰文。
但清王朝之所以輸到體無完膚,不止是“態度”與“做戲”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日本兩個至今值得我們警覺的伎倆。
甲午戰爭海戰圖
并沒有過時的把戲
日本“輿論戰”的第一個“拿手好戲”,就是他們的“鈔能力”。
比如上面說到的青木周蔵,甲午戰爭爆發前,為了打好輿論戰,拼命向日本當局要錢。但千萬別以為他們是“錢多人傻”。日本當時高薪聘請了美國《紐約論壇報》記者豪斯,以西方媒體的游戲規則,打造日本“文明”的人設。在甲午炮聲還沒響起時,相關的文章已經開始了“轟炸”。
而在整個甲午戰爭進程里,日本更把現代新媒體常見的“買水軍”“請大V”等套路,提前一百年玩到熟練。日本當時在西方媒體投放的“有償新聞”,都有明碼報價:日本在中央通信社發一篇新聞,價格是100英鎊,而在路透社發一篇?價格是606英鎊。要知道,在當時的英國,一名教師的年薪也不過85英鎊。這“公開費用”,簡直不惜血本。
所以如果回看甲午戰爭時期的西方媒體報道,我們會看到一堆“奇文”。戰爭爆發初期,《紐約先驅報》就說“日本解放朝鮮”,《泰晤士報》說日本的出兵“保障朝鮮安全”。在滅絕人性的旅順屠城后,《泰晤士報》更用大量篇幅,繪聲繪色描述日本如何救濟難民。其實,都是錢到位了。
甚至,在甲午戰爭的一些大事件上,更常見當時一些“西方大V”跳出來給日本背書。1894年7月23日,搭載中國士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被日艦“浪速”號擊沉。如此“打英國臉”的行為,引發了英國輿論的憤怒。但沒多久,劍橋大學法學系教授韋斯特萊克以及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等人,就相繼發表高論,認為悲劇的主要責任在中國一方。諸多英國媒體也相繼改口,原本令日本陷入輿論被動的“高升號”事件,就此反轉。
對比一下這些年里,每當有“日本知名人物”去“拜鬼”時,總有各種“清醒人士”發表高論,花樣洗白當事人。對比歷史必須說,這是一百多年前的老伎倆了。
1894年10月6日 《倫敦新聞畫報》所描繪的中國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浪速號巡洋艦擊中后,開始沉沒。
但日本“輿論戰”比“砸錢”更讓我們警覺的,是他們的“洗白”手段。
還是以“高升號”事件為例:日本在進行媒體公關時,不是簡單的“砸錢造輿論”,相反是幾步走的花招:第一步,模糊責任,把沖突的起因,說成“中國軍艦態度極不友好”,在細節上修改真相。第二步,混淆視聽,淡化主要矛盾。他們抓住“日軍營救落水歐洲水手”這一個新聞點大做文章,且讓收夠了好處的被救水手出面替日方背書,成功轉移了公眾視線。第三步是洶涌的輿論攻勢,幾大收足好處的西方媒體齊上陣……
而在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后,面對諸多親歷事件的西方記者的報道,日本的表現更好似戲精上身。首先是造輿論,對旅順屠殺的真實性避而不談,反而大肆渲染“中國虐待日本戰俘”等謠言,偽造了大量“中國軍隊殘暴弒殺”的材料,散布“日軍只是合理報復”的論調。而后偽造現場,邀請西方記者前去報道。
被日本“重點投資”的《泰晤士報》,這次更是急先鋒。在報道了“日本救助難民”的話題時,《泰晤士報》筆鋒一轉,說“大部分回到那里的人他們都同意那些令人遺憾的事情已經是犯罪,但也說是可以諒解的”。這等于是不動聲色,就否定了日本的屠殺罪行。對那些有關“旅順屠殺”的新聞報道?《泰晤士報》更是直接一棍子打死:“那些外國記者給軍隊造成的令人厭惡的流言已經被駁斥了”。
在“用一個謊言替代另一個謊言”這一技巧上,從甲午到今天,類似的把戲,在西方某些媒體身上,早就屢見不鮮。
三十七年后的嘆息
很多國人說到甲午戰爭,常說這是“夢醒之戰”。但在“輿論戰”方面,至少民國的“精英”們,真的沒醒。
1928年5月,日本侵略者出兵濟南,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而日寇的“輿論戰”,也是故伎重演,他們在全球各大報紙上投放新聞,宣稱日軍是“對中國軍隊暴行的反擊”。甚至當南美幾個國家的報紙,刊登“濟南慘案”的真實報道時,日本駐該國使館竟親自下場,威脅報社撤回報道。《泰晤士報》更是再次為日寇搖旗吶喊,甚至“感謝日軍在濟南的仁慈”。
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呢?只是一句簡單的回應:“對日案切勿擅自通電發表”。
三年后的“九一八事變”里,侵占東北的日寇,更在輿論戰里無所不用其極,侵略戰爭被美化成“保衛日本利益”,西方媒體上,一批為日寇背書的“西方專家”們,大呼“中國排外招來日本反擊”,其顛倒黑白之本事一如既往。那位至今還在某粉絲群里中極有號召力的“總裁”,卻對他的“少帥兄弟”私下一句話:“他們(日本人)嘴大,我們嘴小,倘若抵抗,國際上就不好說話了。”
從甲午的“不會打”,到抗戰爆發時的“不敢打”,近代中國在輿論戰里吃的虧,就是那個落后挨打時代,最生動的縮影。
參考資料:
鈞正平:130年前的甲午之戰中,大清王朝早已在另一個戰場不戰先敗
闞延華:甲午戰爭中的中日輿論戰
陳悅:他選擇了中國——馬吉芬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海外旅行使用它,或將面臨重罰
2024-08-26 14:28 觀出行 出行·紀錄 -
朝鮮三池淵將向外國旅行者重新開放
2024-08-15 12:45 觀出行 出行熱點 -
79年前的今天,日本無條件投降!
2024-08-15 08:28 -
113歲新四軍老戰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寧夏一村民駕駛鏟車取土損毀宋代古城遺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開!侵華日軍731部隊再添新罪證
2024-05-04 10:51 日本戰犯筆供 -
我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3-11-04 19:11 申遺競賽 -
河北灤平發現戚繼光督建長城石碑,內容與史料記載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為什么梁啟超不看好的社會主義,最后拯救了中國?
2023-03-20 08:04 -
甲午戰爭沉艦發現大口徑炮彈,辟謠“炮彈摻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掘?
2023-02-23 08:46 -
中國歷史上的“葉文潔”,比小說要讓人頭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兩次破防,勤懇務實的嘉慶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歲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這套“傳統手藝”,讓人想到魯迅的一句話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發布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劉統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審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踐行“茍利國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宮廷比明代更節儉?宮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相關推薦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86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61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88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3這一領域,普京指示要確保同中國合作 評論 124最新聞 Hot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
沙特處決6名伊朗人,伊方:不可接受!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
馬斯克:拜登,100%叛國
-
“美歐經濟學家們集體搖頭”
-
“流入中國的主權基金激增21%”
-
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
“我倆聊吧,氣瘋他們”
-
以防長放話:如果哈馬斯不放人,加沙將遭到久違的猛烈打擊
-
《經濟學人》“勉強”承認:中國量子發展模式“也許”更好
-
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
“美國農民買中國貨,原因很簡單”
-
美國首席大法官:那誰試圖恐嚇法官
-
“波蘭外長,你被CIA收買了?”
-
他宣布辭職,炮轟內塔尼亞胡政府
-
更多細節:美國公民、退伍老兵、案發時揮舞ISIS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