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祥亨:不去趟美國,“選舉”還弄不成了?
關鍵字: 朱立倫蔡英文朱立倫赴美兩岸關系臺灣問題臺灣“大選”陳水扁雖然來得很晚,朱立倫還是在緊張的備選時間里,抽空去了趟美國。而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早在6月初就已經完成美國之行。對于每屆臺灣“候選人”來說,去美國拜碼頭似乎成了選前的規定動作,也足以見美國對臺灣政壇及兩岸關系的影響力。
由于歷史因素,臺灣政治一直以來都受到國際勢力的影響。二戰后國民黨戰敗撤軍來臺,一方面仍保持跟美國的良好關系,另一方面則追求反攻大陸,比如從過往的仇敵日軍那里借將,日軍顧問團“白團”便是協助國軍在古寧頭戰役(觀察者網注:即金門戰役)勝利的因素之一。在長達半世紀的冷戰中,臺灣也成為美國在地緣戰略上抵抗共產主義陣營的要角。
蔡英文選前赴美面試
然而,以國家利益為考量的美國,也并非一貫地支持在臺灣的國民黨當局。早在1971年,由于美國陷入越戰,國際局勢迫使美國積極尋求第三方制衡蘇聯的擴張,恰好中蘇交惡,最終開啟了基辛格訪華的外交突破。1979年中美建交后,在臺灣的國民黨陷入風雨飄搖,也間接激化了臺灣獨立的聲音,不過美國并未失去對臺灣的影響力,透過《臺灣關系法》向臺灣提供武器,擔任兩岸關系幕后操盤者的角色。
這個角色在臺灣進入“民主時代”后更為明顯。在1996年臺灣的首屆“總統”大選上,李登輝透過赴美演講發揮杠桿作用,增加國際媒體曝光來吸引臺灣選民,美國也樂于提供李登輝舞臺,以促成臺灣成為“華人唯一民主圣地”。在后來的“飛彈危機”(觀察者網注:即1996年臺海危機)上,美國派出的兩艘航空母艦更是直接介入,防止武力統一的情形發生,頓時,臺灣從70年代末的“棄子”地位躍升到美國民主價值觀在亞洲的傳播者,美國也多了更多渠道影響臺灣政情與選舉。
在1996年的“總統”選舉時,一同競選的臺獨人士彭明敏和脫黨參選的原國民黨大佬林洋港尚未懂得美國對選舉的影響,但是這樣的赴美模式已經被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發現。2000年選舉時,陳水扁獲選“總統”的其中一大因素便是他號稱的“新中間路線”贏得美國的信任,這與他在1999年赴美有著絕對的關系。相較于當年陷入分裂的國民黨,民進黨的陳水扁雖然沒有美國學歷的底子,卻意外攻克曾受美國名?!跋炊Y”的連戰和宋楚瑜這兩座大山,以首次政黨輪替登上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
臺灣前“總統”陳水扁三度登上《時代》雜志封面
在2004年的選舉中,連戰和宋楚瑜很明顯了解當年分裂造成的問題,同時也循著陳水扁赴美贏得選戰的歷史教訓,因此連宋合體擔任“正副總統候選人”,連戰還趁著蔣介石夫人宋美齡逝世的機會訪美。美國此時也對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存在著諸多不信任,在這次選舉時對陳水扁的“公投宣傳團”反應冷淡。
然而,美國意圖將國家意志灌輸在選戰中的努力并不總有相等的反饋。2004年陳水扁仍因發生疑似被刺事件贏得選舉。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也并未完全放棄陳水扁,而是采取兩手策略,一方面反對陳水扁的激進公投作風,另一方面通過了三年來未有突破的空空導彈軍售案,以圖在陳水扁繼續執政的情況下,仍對其保有影響力。
美國影響臺灣“總統”選舉的情形至2008年轉向新局。民進黨受到陳水扁的貪污問題拖累,下屆“總統大位”轉到了形象不錯、又有美國哈佛大學學歷的馬英九身上。馬英九訪美后聲望繼續攀升,民進黨的總體形象相對下降,馬英九之后也派出屬意的“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赴美,經營因陳水扁而信任度降低的“美臺關系”。然而美國仍維持兩面手法,接待民進黨籍的“總統”候選人謝長廷來訪。對馬英九展現的善意,也是換取謝長廷能在“面試”時提出保證穩定的兩岸關系的手段。
在抽絲剝繭理解臺灣“總統”候選人赴美面試的現象后,進一步分析其成因,仍是兩岸關系的穩定狀態。從李登輝的“兩國論”以來,兩岸關系時常在經濟熱絡的大局中呈現出不對稱的冷盤狀況,兩岸政策在2008年后被歸因為大選獲勝的主因之一,因此不論是偏向“九二共識”的馬英九,或是提出“憲法一中”的謝長廷,都試圖在兩岸關系論述中搶得話語權,以說服臺灣民眾和美國擁有保持臺海和平的能耐。
然而一個巴掌拍不響,有應試者當然就有面試官,美國不只在軍售與安全議題上對臺灣產生影響力,在科技、教育、商業、文化上更是如此,臺灣大學教科書多半是從美國翻譯或直接閱讀英文原文。在全球科技制造供應鏈上,臺灣制造商也是美國科技品牌的中下游(如鴻海、富士康之于蘋果計算機),更不用說美國電視劇、脫口秀、好萊塢文化工業的無所不入了。在這樣的美式熏陶下,臺灣不僅在硬實力上必須獲得美國支援與合作,在軟實力上更需獲得其認同,因此臺灣總如小弟般自然地倒向美國。對于美國來說,臺灣是其亞太布局的一環,如同日本、南韓、菲律賓一般,是美國彈跳其政經軍影響力的重要憑借,其所謀的仍是被稱為國家利益的空泛概念。
再度回到臺灣“總統候選人”赴美“面試”這個話題上,可以發現2012年仍是這套三角樣板,并更趨“成熟”。身為“總統”的馬英九無法獲得美國的官方承認,因此派遣親信金溥聰率領“友好訪問團”訪美,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則親自赴美尋求溝通。美國則在兩邊下注,但是根據不同的風險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國民黨最后因為執政四年的兩岸和平政策產生碩果,使得美國認為相較“九二共識”,蔡英文“臺灣共識”的不確定性更大,因此奧巴馬政府透過《金融時報》的放話,以及美國在臺協會前處長包道格在關鍵一刻說出“若馬‘總統’連任,會讓北京與華府都大大松一口氣”,讓蔡英文提前“總統”夢醒。上述情形,跟2008年的“總統大選”極其類似——(派人)訪美、接待、回臺開記者會、美國表態,讓人不禁有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
眼看2016總統大選又再度逼近,訪美結束的蔡英文獲得“高規格”接待,自信完成應考任務讓綠營支持者信心大增,仿佛又隱現著大選的面試現象。此番朱立倫訪美,看似要在“訪美”話題上別蔡英文一下,實則也是去面試。然而不論劇本如何變化,包括大陸民眾在內的兩岸人民必須思考,如今已走入二十一世紀了,為什么國際關系仍像洪荒時期的大哥帶小弟,兩岸關系仍走不出敵我分明的二分思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想給中資控股港口“潑臟水”,特朗普手下卻打了廣告 評論 39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105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發表聲明 評論 211“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161“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573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