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宇方:區分國家戰略與企業發展,中企可不為并購限制所囿
關鍵字: 對外經濟法德國限制外資收購審查外資中企海外并購中國制造2025德國制造庫卡【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朱宇方】
7月12日,德國聯邦內閣會議通過了對《對外經濟法》實施條例的修訂,引發廣泛議論。為了對此次修訂做出恰當的評價,避免斷章取義,有必要先對上述《條例》在修訂前后的相關內容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和比較。
在本次修訂之前,德國的《對外經濟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相關規定可以簡述為:
一、聯邦經濟部有權對涉及德國企業的直接或間接的外資投資進行審查,在投資威脅公共秩序以及安全的情況下,德國經濟部有權禁止。
二、滿足以下條件的投資交易需要接受審查:投資者來自非歐盟國家,或投資者超過25%的投票權由非歐盟國家的股東持有,且投資交易之后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持有德國被收購公司25%以上的股權。
三、除了收購須從嚴管理的企業——涉及軍備或與“國家機密”相關的信息安全產品的制造商,法規不要求交易方對并購交易進行正式登記或正式公告,經濟部自行獲取外資在德國投資的信息,并在投資雙方簽署文件生效后三個月內決定是否啟動正式審查。
四、若經濟部啟動正式審查,投資者必須遞交所有關于擬定交易的材料,包括其自身的股權構架以及交易戰略意圖。在收到上述材料之日起,經濟部有兩個月的時間來禁止交易,或對交易設限、設條件,以保證公共秩序及安全。
五、為了避免法律上的不確定性,外國投資者經常選擇在交易進行之前主動將交易向經濟部披露,以獲取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無異議函,經濟部須在收到文件的一個月內決定放行或啟動正式審查程序。
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管制局(BAFA),對審查結果為有損其國內環境污染的外資加以嚴格管控(BAFA官方網站)
這次聯邦內閣對上述實施條例修訂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首次對法律中的“威脅公共秩序以及安全”做出了具體規定:收購案涉及電力或電信網絡、電廠、供水系統、銀行、醫院、機場及火車站等關鍵基礎設施,包括為其開發軟件的德國企業,并將從嚴管理的企業范圍擴大到能接觸到外部存儲器(云存儲)中相關數據的企業;第二,將經濟部正式審查的時間從現行的兩個月延長至四個月。
通過梳理比較可以看出,對于本次修訂,沒有必要過度解讀所謂的德國政府的“一票否決權”,因為這并不是本次修訂新增加的內容。比如2016年,時任聯邦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就是運用了這一權力,在最后一刻叫停,迫使宏芯放棄收購愛思強。但是,德國對外資收購德國企業的限制正在逐步收緊,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2016年11月,《法蘭克福匯報》對當時德國經濟部長干預外資收購的言論提出質疑
對關鍵領域的界定、審查期的延長,這從表面看只是防范關鍵技術流失對德國安全造成影響,但如果觀察修訂案出臺的輿論背景能看出,德國政府質疑和防范的焦點以及審查所針對的是:企業收購行為的背后是否有他國政府的戰略意圖,使其不再是純粹的商業行為;收購的資金中是否包含了國家資金,從而在競購中導致不公平競爭。上述修訂公布后,德國經濟部副部長馬赫尼希在接受采訪時就曾明確指出,作為出口型國家,德國支持開放市場和外國投資,但外國企業“必須證明,它們在德國的投資不是由國家推動的,它們交易的融資是市場化的”。
今年2月,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就已經聯手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和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致信歐盟,希望通過立法使歐洲國家“擁有調查個別收購案并在適當情況下阻止它們的更大空間”。信中特別指出,其所針對的是那些“不公平的交易……因為它們依賴國有資金或旨在收購重要技術”。
所以說,觸動德國和歐洲國家神經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企業間技術并購,而是他國政府操縱,即政府假企業之手實施的技術并購。
從統計數字可以看出,中國對德國非金融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始于2009年。2008/09經濟金融危機之后,歐洲又陷入歐元危機。身為歐元區的領頭羊,德國堅定地推行緊縮性財政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德國國內的投資和價格水平。
因此,雖然德國經濟較快復蘇,但仍有不少中小企業因資金短缺而元氣大傷,為外資收購創造了條件。而與此同時,2009年7月,中國外匯管理局發布《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取消了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審核,實行登記備案制度。這一舉措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切實的條件。
德國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之后的幾年中,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收購對象主要是在某一市場分區處于市場領先地位的中小企業(員工人數在200至500人之間),而且其中大多數經營狀況不佳,甚至已經進入破產保護。中國企業通過收購獲得專有技術和在歐洲的銷售渠道,并借此加速完成母公司的技術和管理升級;而被收購的德國企業因資金輸入獲得新生,并常常得以通過中國母公司拓展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這樣的收購不僅是雙贏的,而且也是收購和被收購雙方都樂見的。
所以中國收購德國的中小企業雖然也引發“德國引以為傲的隱形世界冠軍被中國收入囊中”這樣的議論,但是德國經濟界也很客觀地承認,不少家族企業后繼乏人,瀕臨消亡,是來自中國的新鮮的資金和管理力量使這些企業得以存續和發展。
中國企業在德國并購最初引發較為普遍的擔憂是就業崗位的流失,但中國企業很快用實際行動打消了德國人的顧慮。事實證明,中國人收購德國企業后并不會大規模裁員,把工作崗位轉移到中國國內,而是意在保留德國的生產基地,保留“德國制造”,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投資正在為德國的就業和經濟增長做出正面貢獻。
2016年中國對歐洲各國的投資狀況,德國毫無疑問占據頭把交椅的位置(數據來源:德國世界報)
可以看出,在2009年之后的一段時間,對于中國企業在德國并購行為的關注和質疑主要還局限在經濟方面。當事實證明中國企業的收購對德國經濟是利大于害,甚至有益無害的,質疑的聲音就逐漸消散了。
隨著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意愿越來越強烈,中國海外收購經驗越來越豐富,除了那些瀕臨破產、收購價格較低的德企,經營狀況良好、擁有技術優勢、在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的德國企業,也開始進入中國投資者的視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刺激消費,全民“發錢”這招可行嗎? 評論 240美國申訴后奪銅,羅馬尼亞徹底怒了 評論 258“去過中國30次,反對中美敵對”,共和黨猛攻他親華 評論 191“阿克薩洪水策劃人”辛瓦爾被選為哈馬斯領導人 評論 338“中國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國做不到的” 評論 157最新聞 Hot
-
韓國教練哭了:20年了,每次都輸給中國隊
-
美議員聲稱擔心中企當“間諜”,密歇根州州長已讀不回
-
澳大利亞奧運選手涉嫌在巴黎購買可卡因被捕
-
馬杜羅:WhatsApp見鬼去吧,建議改用微信…
-
日本長崎拒絕邀請以色列,G7另外六國不干了
-
美國申訴后奪銅,羅馬尼亞徹底怒了
-
他欲召集拉美17國開會討論委局勢,還請求美國支持
-
共和黨人一看,覺得自己又行了
-
“他建議我主修中文,這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
-
他遭美司法部逮捕,被控受伊朗指使欲雇兇刺殺特朗普
-
“去過中國30次,反對中美敵對”,共和黨猛攻他親華
-
“跟隨歐洲盟友步伐,他計劃訪華”
-
烏軍突入俄境內7公里,俄稱擊退進攻
-
“中巴合作不應滿足于現狀,加入‘一帶一路’是根本措施”
-
員工曝波音工廠亂象,“換問題艙門像換內褲一樣頻繁”
-
“阿克薩洪水策劃人”辛瓦爾被選為哈馬斯領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