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新華社主管主辦
-
中日企業實力大對決,誰輸誰贏?
顯示屏、智能手機、電池、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與機床……在這些傳統及新興領域,中日之間一直不乏競爭,但時間的天平似乎越來越傾向于中國。如果實打實地將這些領域的中日企業做個對比,誰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全文]
-
古老貴族仍是歐洲真正的主人
在歐洲大街上,隨便找個人問問,他們眼中的貴族形象一定是古怪的老頭,居住在家族留下來的凋敝不堪的古堡中……然而,事實與人們的想象大相徑庭,歐洲的貴族們的財產不僅未被戰爭與革命所吞噬,還成功實現了增值,他們才是歐洲的真正主人。[全文]
-
核試驗后,平壤街頭波瀾不驚
這次試驗后,朝方沒有邀請駐朝外國使領館機構和記者參加有關慶祝活動,完全是自己人慶祝。這說明朝鮮對外界的看法并不在乎。據中資機構介紹,朝方員工大多對洲際導彈和氫彈試驗成功感到鼓舞,覺得有了依靠和殺手锏,可與美國對抗。[全文]
-
美俄印中領導人最近都去了,歐洲到底該擁抱誰
在G7峰會上,特朗普與默克爾的交流顯然不成功,默克爾表示“歐洲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與此同時,俄羅斯、中國、印度的領導人相繼訪問歐洲。在特朗普領導的新美國不再可靠的現在,歐洲究竟應該擁抱哪個國家才是最好的出路呢?[全文]
-
薩達姆:“你們會失敗的,你們會發現統治伊拉克并不容易。”
美國中情局分析師約翰·尼克松發布了他的新書《提審總統:審訊薩達姆·侯賽因》。書中他披露了令人震撼的真相,即美國以為自己知道的所有情況都是錯誤的,比如對薩達姆個人的健康分析和性格判斷。更重要的是,在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中情局被嚴重打臉。[全文]
-
卡扎菲死后5年:以為會變成迪拜,沒想到成了索馬里
2011年10月20日,統治利比亞長達42年的強權人物卡扎菲倒臺。彼時,利比亞民眾走上街頭歡慶“革命”勝利,西方國家領導人稱贊利比亞人民選擇自由、民主,并承諾給與支持和幫助。然而持續內戰使國家面臨分裂危機,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全文]
-
“因缺斯廳”還真是Interesting
趴踢,狗帶,伐木累,一顆賽艇,這四個其實都源自英文,本來面目分別是party(聚會),go die(去死),family(一家人)和exciting(令人激動)。明明有現成的中文,偏要另辟蹊徑,搞個音譯,這樣做有什么意義?有兩種可能:一是顯得萌;二是顯得含蓄。[全文]
-
英語世界流行一個新詞:道德信號
如果某人說“我討厭《每日郵報》”,那暗示此人關心窮人;如果一個男人說“《太陽報》第三版真是低俗不堪”,那暗示他尊重女性。他指出,道德信號往往涉及對某種事物的憎恨。這是一種偽裝:強調憎恨其實是反襯自己有多么正直。[全文]
-
讓蔡英文難堪的真相
臺灣《聯合報》針對火燒車案發表社論,指責蔡英文把問題卡在兩岸框架里,卻連自己社會上的真相都看不見。文章針對案件最新進展質疑檢警對陸客家屬故意隱瞞真相,批評蔡英文冷漠對待罹難陸客頭七公祭的行為十分冷血。社論詰問:游覽車司機蘇明成勞動條件十分惡劣,蔡政府承諾過的“美意”何時才能澤及這些毫無尊嚴的工作者?[全文]
-
留學中介陷阱調查| 最慘的不是被騙錢
曾有一名中國的本科畢業生想去澳大利亞著名學府新南威爾士大學深造。他委托的中介機構看到他的成績未達到學校要求,就幫助學生修改了成績。但臨近畢業時,澳大利亞的大學對學生做背景抽查,發函給該學生在中國就讀的那所大學,結果發現該學生入學時提供的成績不真實……[全文]
-
馬云:有的假貨質量比正品還好
馬云在阿里巴巴位于杭州的總部表示:“問題是,如今假貨比正品的質量還好,價格也更低廉。它們在相同的工廠生產,采用相同的原材料,只不過沒有自己的品牌。”這番言論顯然是在回應關于阿里巴巴容忍旗下淘寶等平臺銷售假貨的批評。馬云呼吁各品牌接受一個事實:互聯網“已經改變了商業模式”,為那些向蘋果、路易威登等品牌供貨的工廠創造了機會。[全文]
-
希特勒也曾想入侵瑞士,但是……
二戰期間希特勒對瑞士的態度多次改變,甚至制定了非常詳細的入侵計劃以期拔掉“這根歐洲之刺”。但事態的發展超越了這場行動,入侵瑞士行動已經無關緊要。瑞士人向納粹提供戰爭設備,與此同時維持與盟軍的貿易。這導致德國與瑞士外交關系緊張,但也阻止了雙方采取懲罰行動。[全文]
-
70年了,聯合國還有什么用?
面對聯合國,或許應采取帕斯卡爾思考上帝的姿態:認為他不存在,對一個無神論者來說毫無好處。正如法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所說:“聯合國并不是什么好東西,但它是我們迄今為止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種國際體系。”與戰爭費用相比,聯合國組織實際上沒有任何花費。而且它能夠讓那些有誠意的人收獲頗豐。[全文]
-
西方學者熱議習近平新書:“一位愛國者的自豪”
西方的確有人將中國視為威脅,德國漢學家南因果說:“特別是這些人應該看看這本書。他們中很多人讀后會認識到,中國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全文]
-
俄羅斯四次現代化為何都走進死路
俄羅斯近300年來有四次現代化重大努力:彼得大帝改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加速發展、斯大林的工業化和上世紀60-70年代當代經濟的形成。俄羅斯從來沒有停止過現代化,就像一個總在治病卻不見康復的人。[全文]
-
官員找情婦,要怪異地任職?
《紐約時報》刊文稱,一項新的研究指出,中國共產黨打擊腐敗的一項舉措——把官員們安排到遠離家鄉的崗位上——造成了情感上的困難,實際上導致了不端行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