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天予:世界史中的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
關鍵字: 馬克思主義世界史自由主義馬克思與巴黎公社自由主義的演變從世界史的角度,我們今天面對的嚴肅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地位的評判: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缺陷及其后果,是否意味著整整一個時代已經過去、馬克思主義從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任何回答,必須首先澄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文獻浩如煙海,馬恩本人的著作就不下幾十卷,如何入手?并且,他們在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上,如國家、民族、人性、公正、經濟規律、歷史演進、決定論等等,有不少并不自洽的表述。怎么辦?注意兩點:一是馬克思的思想是逐漸形成、發展和成熟的。在這個吸收各種思想資源,對其加以消化、改造、整合的過程中,難免(特別是接觸的早期)也接受某些原始文本的影響,特別是黑格爾、費爾巴哈、甚至恩格斯等人在思辨哲學、人本主義和實證主義等方面的影響,在自己的思想和著作(特別是不準備發表的手稿)中留下痕跡。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克思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通常我們理應更重視他后期、更為成熟的思想和表述。此外,馬克思的不少論述有其特定的語境。比如,被普遍認作馬克思唯物史觀經典表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里,他對基礎與上層建筑間關系的闡述帶有決定論的意味。其實,這是馬克思為了表明與唯心史觀的決裂,特意強調經濟的制約作用。離開了這一特定語境,就無法理解為什么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如《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對政治、文化等因素有著充分的估計,全無任何決定論、還原論之嫌。只有把馬克思的基本思路與他在特定場合的特定論說分辨清楚,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容。
在下面幾章展開更深入的討論之前,先列出幾個普遍認同的要點: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是唯物史觀,特別是其中的階級分析和歷史主義。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目標,是自由、民主,進而消滅階級、走向共產主義,實現人類的解放。第三,馬克思主義在方法論上反對形而上學(二元對立、還原論等等),堅持辯證思維。第四,馬克思主義的重心,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雇傭剝削)及其內在矛盾(追逐利潤導致生產過剩、利潤無法實現和危機)的深入分析和批判。
記住這些要點,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就會比較容易。蘇東易幟后馬克思主義真的退出了歷史舞臺?2008年的危機對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被危機、戰亂、環境和其他無解之局所困擾的資本主義的存在,確保了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從世界史中消失。
唱衰馬克思主義的殺手锏是過時論。19世紀馬克思主義依托的是工會和大眾政黨領導的工人運動,20世紀依托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兩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基礎是工業資本主義,而其社會載體或行動主體則是高度集中因而容易團結和組織起來的產業無產階級。然而在后工業時代,信息、知識經濟和高科技的發展使產業工人的數量急劇減少,生產單位大量分散。這些變化,似乎徹底摧毀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社會和階級基礎。[7]
那么,在世界史和全球化的現階段,馬克思主義的現實基礎究竟何在?支持它的社會力量到底是哪些?回答可以分為兩部分。
首先,產業工人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正有極大的擴張,億萬無產化或半無產化的農民工正在形成經典的工人階級。即使在已把制造業大量轉移出去的發達國家,產業經濟向信息知識經濟的轉軌,也并沒有改變資本控制、剝削和壓迫勞動的基本事實。產業工人雖然減少了,但從事整個社會生活再生產的勞動者,從傳統藍領到各行各業的中下層白領,從司機門衛郵遞員到保潔工護士教師,仍然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
按占領華爾街運動些許夸張的說法,他們是人口中的99%。所有這些勞動者,仍然遭受資本的控制剝削和壓迫。他們對自己異化了的生存條件和狀態,深感不滿,亟欲改變。這些勞動者,雖然崗位各別、工作地點并不在一起,但由于電子媒體(手機網絡)的存在,思想交流快捷頻繁,便于溝通聯合和組織。因此馬克思主義存在和發展的主體基礎,非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壯大了。
更為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內在的結構性矛盾,在金融資本時代迅速激化:危機頻仍(生產過剩的危機,利潤難以實現因而利潤率下降的危機,信用危機,債務危機,以及由于消費經濟惡性擴張導致的資源環境生態危機),整個經濟結構極度脆弱,很難抵擋來自或左或右顛覆力量的沖擊。這是馬克思主義存在、發展和實現革命理想的客觀基礎。
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思潮和社會運動問世以來,有過高潮和低潮,前進和后退,發展和蛻變。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表面上凱歌行進的今天,它仍然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前進的洶涌潛流。
這本小書討論的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的關系,說到底是個如何超越資本主義的問題,其答案,用哲學詞匯來說,只能是揚棄。馬克思主義發源于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一樣)有很多重要、正面的元素;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不應把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妖魔化,連它好的東西也一并拋棄。但也必須看到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之間質的區別,看到前者對后者的批評是內生的,也是顛覆性的。
自由主義的許諾是,只要有市場經濟和代議民主,就能人人自由幸福。馬克思主義則指出,自由主義按其本性,只能從抽象的個人出發;由此而來的種種制度建構,必然掩蓋實際存在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從屬關系;從而使得改變現狀、實現許諾成了自欺欺人的幻想。
但真要揚棄,也不太容易。特別是,在接受自由主義的一些正面元素時,不可避免地會沿用自由、民主、法治等詞匯。既要使用這些詞匯又不致陷入自由主義的概念框架,其前提是緊緊把握兩大思想體系間的根本區別。下面各章,以此為原則,對兩者在一些主要領域的糾葛,作一辨析。
[1]舊有的浪漫派保守派之外,各類新保守派層出不窮。如布卡特(Jacob Burckhardt)反對個人從作為道德源泉的共同體中掙脫出來成為自主的個人;施米特(Carl Schmitt)以主權至上的新霍布斯主義對抗議會民主;施特勞斯(Leo Strauss)用古典傳統社會的自然權利和美德否定歷史進步對傳統秩序的沖決,以及奧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反對必然導致envy[羨慕],jealousy[嫉妒]和resentment[怨恨]的大眾民主(網絡語言"羨慕嫉妒恨"實有經典出處)。他們各自對自由主義的某種批判態度,吸引了國內不少追隨者。
[2]這里的新政治經濟學(New Political Economics)指近年來興起的、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不同的一種研究經濟與政治之間相互關系的學派,主要利用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手段來考察社會政治現象。,乃至"分析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建立在方法論個體主義基礎上的哲學社會學說,即使不都是自由主義理論預設的體現、應用或推廣,其間互為援手、相得益彰的關系,卻是不爭的事實。
[3]邏輯上,自由主義的無個性文化可以解釋現實歷史中的消費文化。六十年代起盛行于西方的欲望消費文化很快就為性消費所主導。如果說情愛因有特定依戀對象而不失個性,生物性欲中則個性痕跡所剩無幾。
[4]見第二章
[5]見第三章
[6]詳見第二章。
[7]農民革命和反帝反殖斗爭,對于世界史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來說,雖然重要,卻不是主干。簡述毛澤東的貢獻時,沒有提他在"農村包圍城市"等等方面的貢獻,理由也在這里。
(文章轉自《人文與社會》)
- 原標題:曹天予:世界史中的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