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松:烏卡時代的高考季,遇到了怎樣一代少年?
【導讀】 2023年高考如約而至,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高考報名人數共計1291萬,比去年增加98萬人,再創新高。這是實施“乙類乙管”后的首次高考,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后,復雜、不確定頻頻發生,烏卡時代(VUCA)又成了高頻出現的詞匯。
這個夏天,我們能用此刻的路況信息,安全通過一小時后的十字路口嗎?如果不能,那我們還能做點什么?至少當未來到來的時候,還能夠有所準備?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常松】
“你能用此刻的路況信息,安全通過一小時后的十字路口嗎?”
2023年的高考,一年一度地交卷了??纪曜詈笠粓隹荚嚨目忌鷤?,終于可以暫時放下考前的焦慮,靜候成績出榜。但是這并不是最終的輕松時光,接下來的志愿填報會同樣也是一場大考。
烏卡時代(VUCA,指我們處于一個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世界里——注),考生和家長們對于未來的焦慮前所未有,今年以來就業市場的種種利空消息,讓“上什么大學,讀什么專業”,成為了一個更加審慎的話題。大學,承載著太多十年寒窗的夢、重和痛。
然而,四年的時間,有的行業起高樓,有的行業宴賓客,有的行業樓塌了?!按蟀雮€中國,什么都在發生。”
新一代的少年們,又會見證一個怎樣的時代變換?
從小鎮做題家說到新高考
“小鎮做題家”,一個已經有些過氣的社交媒體話題,卻依舊道出了一個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痛點:從大學到工作的競爭,已經不再僅僅是“做題”。一張卷子的競爭,似乎在高考之后就戛然而止。在此后的競爭中比拼的是更加多元的個人綜合素質和社會支持體系。
大學、專業、城市,雙一流,本一批,專項計劃……這些活躍在高考填報志愿中的名詞,成為了幾乎每一個考生都不可能繞開的話題。在豆瓣小組網友討論中,小鎮做題家被指是“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他們到了大學卻發現自己曾因成績優異而擁有的光環逐步瓦解,特別是與來自大城市的同學相比,在思維、眼界、家境、 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脫離了做題模式后的他們對新環境無所適從,甚至處處碰壁。
然而,這也正是大學教育的意義所在。學識、視野、能力,都是大學本科教育所承擔的基礎職能,而且隨著院校層次的提高,對于學生的加成作用也就越大。以中國一流大學為例,“小鎮做題家們”也同樣通過大學教育、學歷提升成為了各個行業的頂級人才,活躍在實業、金融、媒體、政府等頭部重要崗位。毫無疑問地,大學依舊是個人發展最重要的成長環境。這也正是為什么當代一個家族多院士,逐漸演變為一個大學寢室出三位院士。
尤其是在已經逐漸漠視了世界大學排名,努力“破五唯”的當代中國大學,不只是讓精英的后代也成為精英,更是讓靠著高考選拔出來的大學生們同樣獲得成為精英的機會。通過高考來實現個人乃至于家庭階層的躍遷,依然是當代高考所持有的社會作用。
教育公平,之于中國的高考,是永恒價值追求,是牽動全社會神經的紅線。高考上一張試卷的公平競爭,也成為了無論是小鎮還是都市的少年們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同追求。
從自主招生,到強基計劃,最終還是回歸高考卷面成績的基礎評價作用。在探討靈活多元選拔十幾年之后,考生和公眾對于 “一張卷的公平”也是前所未有地看中。
然而,從整個生涯的角度來看,高考恰恰是這樣一個分水嶺。
“一張卷的公平”在高考之前的選拔中,是絕對的主流。小升初、中考都還是在卷面成績上比拼,不會過多在乎家庭背景、價值觀、擇業觀、社會經驗、人脈關系等,絕大部分考生都是在統一標準的考試體系中參與選拔。而從高考報志愿開始,人生往后的每一次抉擇,諸如就業、婚戀、跳槽、升遷等,都不再是僅僅憑借一張試卷的卷面成績所能夠決定的。因此,面對最后一次全員大考,沒有哪位高中生不全力以赴;面對人生第一次無固定標準的多元抉擇,幾乎每一位考生又都是糾結甚至迷惘的——無論是狀元們抉擇清華北大還是國防科大,還是發揮失常的抉擇讀三本還是讀大專。
然而,隨著新高考的推進,新的信息不對稱正在發生。從高一選科到院校專業組,一系列政策在給予了考生更多的選擇的基礎上,也增大了信息獲取的難度。有家長表示在面對高考普通批次96個院校專業組的填報時嚎啕大哭,無所適從。在去年也有多家媒體聚焦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服務亂象。我們堅守的“一張卷的公平”又開始被新高考的改革動向沖擊。
小鎮,對應著城市。眼界、視野、格局上的差異,似乎也并不僅僅是來自家庭與學校,而是更多地來自所處的地域。在兩校一市綜合教育改革中,將學生成長歸納為“教室、校園、國內、國際、網絡、成長社區”6類課堂,也是6種環境,同時再加上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的環境所影響學生的維度也不同。小鎮或者城市,就是在成長社區的范圍上影響學生的視野和選擇。
因此,城市在高考大學選擇時一個重要的選擇維度。
在筆者與同事討論家里考學的孩子選擇時,經常會被問到,北航和華科該怎么選擇,中科大和浙大該怎么選擇,之類的問題。在各種分析過后,最終也就都演變成為了是選北京還是選武漢,是選合肥還是選杭州的問題。對于一個本科生而言,同檔次學校各有擅長,最后的考慮維度似乎也只剩下城市的差異。
更為明顯的,一位藝術考生的家長朋友,在筆者的新媒體藝術領域的朋友介紹下,在給孩子最終選擇了哈工大深圳的新建的設計學院中外聯合辦學項目,而沒有選擇中部幾所985,看中的也是深圳的開放。朋友的推薦原因是設計領域最終求職核心競爭力來自于“作品集”。藝術設計一個需要開眼界的專業。學校學習只是一方面,進入社會向業界學習也更加重要。
其實,不僅僅是設計專業。當代大學畢業生的求職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大學牌子的比拼。它們都只是簡歷中的三五行字而已。更多的是來自大學四年的積累。而在大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學以致用,用人單位越來越看中項目經歷的今天。城市對于大學生成長平臺的賦能,又似乎更加明顯了。
筆者不久前曾參與志愿咨詢服務一位西南地區考生。囿于當地的條件,并沒有獲得更多的填報志愿信息,僅僅是在當地關注到了師范學院,通過在北京長期幫扶的志愿者聯系與支持,為她補充了新一線城市、沿海發達城市的師范院校信息。如果能被順利錄取,未來極有可能在這些城市找到教師工作,從而定居,走出大山。
然而,筆者也非常清楚,改變千萬個大山里的孩子的志愿填報信息咨詢,絕不是幾位志愿者就可以完成的事業。在共同富裕的時代語境下,給予同樣盡量平等的大學專業信息,在新高考改革中顯得比此前更加迫切。
但是,這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信息化所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蒂奇納等人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距增長》一文中提出“知識溝”的問題?!半S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較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這類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
知識溝現象在新高考志愿填報中表現得又相對明顯。因為相比于標準化考試,這是一項個性化的,專業型的工作。需要更加了解考生的個人情況,才能協助考生做出最適合的選擇,其中既包括興趣、性格、價值觀、多元智能等的自我探索部分,也包括院校、專業、城市等信息的外部探索部分。而這些,相比于已經成熟的高中教學來說,都是當下中國高中教育中比較缺失的內容。
守住教育公平,不僅僅是高考一張試卷的公平,也包括給予考生填報志愿足夠信息與指導的公平。顯然,后面這道題,新高考時代,我們剛剛開始提筆作答。
圖自澎湃新聞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張紅日 
-
2023高考今日開考,1291萬考生奔赴考場
2023-06-07 07:43 觀察者頭條 -
浙大畢業生應聘機場驅鳥員,留學生應聘安檢,機場回應
2023-06-07 07:14 -
張國清在上海調研衛星導航、商用飛機、集成電路等企業
2023-06-07 06:59 -
上海公布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實施方案
2023-06-06 22:43 中國經濟 -
河南一面粉廠拒收新麥,相關部門:屬市場化行為無權干涉
2023-06-06 22:27 -
北京發現兩例猴痘病例,疾控發布最新提示
2023-06-06 21:47 -
國辦印發《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
2023-06-06 21:44 依法治國 -
習近平:三北這樣的工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干成
2023-06-06 20:56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習近平: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2023-06-06 20:03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日收947萬畝、總進度73%,河南已收獲小麥6226萬畝
2023-06-06 19:46 聚焦三農 -
國家網信辦就《近距離自組網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2023-06-06 19:28 網絡安全 -
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舉行
2023-06-06 19:01 上海觀察 -
“七一勛章”獲得者、兩院院士陸元九逝世,享年103歲
2023-06-06 17:30 -
深1944米,世界第一埋深高速公路隧道貫通
2023-06-06 16:44 -
全國首個跨省公務員遴選啟動
2023-06-06 16:18 公務員 -
王毅會見泰國公主詩琳通
2023-06-06 15:39 中國外交 -
“業主買42套房欲打通”,當地住建局通報
2023-06-06 14:24 -
洞庭湖結束長達308天枯水期
2023-06-06 13:44 -
“愛達·魔都”號成功出塢靠港
2023-06-06 12:30 中國精造 -
“300多戶就靠幾個柱子支撐!”業主購42套房計劃全部打通
2023-06-06 11:13
相關推薦 -
美國公司急瘋了,“人人都在打電話” 評論 48全程空喊口號,她威脅要讓中國“付出更大代價” 評論 354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評論 89為避免海外“相殘”,這些中企正在行動起來 評論 70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評論 131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