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飯統戴老板:出行的百年風云
關鍵字: 交通春運高鐵鐵路1863年,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部隊,正在秘密籌劃進攻太平軍占據的江南大城蘇州,這場血流漂櫓的內戰,即將迎來最后的決戰時刻。7月份,正在緊張備戰的李鴻章,突然收到了上海27家英商洋行的聯名請求,內容只有一條:準許他們在上海修建一條“鐵路”。
在李鴻章眼里,洋人的意圖古怪而叵測。但在1863年,鐵路早已席卷全世界。就在同年,橫貫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動工,倫敦甚至開通了全球第一條地鐵,連印度都有超過1600英里的運營里程。不過向來對洋人戒備的李鴻章此時正忙于戰事,直截了當地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英國人碰壁后并未氣餒,打起了擦邊球。1874年,英國怡和洋行向時任上海道臺(市長)的沈秉成申請購買地皮,修一條“普通馬路”,意圖繞開監管。“海派官員”沈秉成對英商的意圖心知肚明,但仍睜只眼閉只眼,告訴他們:修路可以,買地自己解決,政府不幫拆遷。
怡和洋行聞訊大喜,馬上組織買地。由于沿線居民的阻撓,英國人不得不開出高價,成就了史上第一批因拆遷致富的上海人。到了1874年12月,英國人已經陸續買下了上海閘北至吳淞口之間長9.25英里、寬15碼的地皮,于是立馬動工。1876年6月,中國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
淞滬鐵路通車,《倫敦新聞畫報》,1876年
中國人沒見過如此稀奇的洋玩意,通車當天自然是人山人海。盡管票價不菲,但上海人拿出日后買喜茶青團鮑師傅的勁頭,紛紛排隊體驗,“城內終年幾不出門外半步者,聞有此事亦必攜家眷一游”。由于天天爆滿,鐵路每周盈利近1000鎊,利潤率直逼英國本土成熟線路。
但在別國土地上修鐵路并專營,是一件殖民色彩強烈的行為。上至驚懼洋人的總理衙門,下到迷信風水的地方官吏,都對這條鐵路耿耿于懷。朝廷派李鴻章與英國人協商“買回自辦”,經過反復的拉鋸談判,中英雙方簽訂《收買吳淞鐵路條款》,清政府花28.5萬兩白銀將鐵路贖回。
贖回后的鐵路如何處理,由當時的兩江總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負責決定。這條業務繁忙的鐵路,無疑是一臺印鈔機,所以當時有上百名江浙商人向朝廷請命,要求辦理這條鐵路,卻被沈葆楨統統拒絕。這位地方大員在最后一期贖回款付清后,下令將中國第一條鐵路拆毀。
拆毀的過程極具畫面感。負責執行沈葆楨命令的上海道臺馮焌光,風水觀念極重,在中方繳清贖款驗收鐵路時,堅決不坐火車,而是讓四個轎夫抬著轎子,沿著鐵路步行幾十里才視察完全線。隨后一聲令下,拆毀鐵軌,鏟平路基,卸下的各類設備最終在風吹日曬中變成一堆廢鐵。
在此后的二十年,全世界每年建成鐵路高達上萬公里,各國民眾的出行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中國的鐵路建設卻基本停滯。到了八國聯軍侵華的1900年,美國已經修了31萬公里鐵路,同樣積弱的印度也有接近4萬公里的家底,而中國僅有微不足道的一千多公里。
此時偌大的中國,民眾的出行方式與他們唐宋先輩們沒有區別。晚清從北京到武漢,即便走官方驛道快馬加鞭,都需要27天,從天津到南京則需要25天。李鴻章1901年逝世,靈柩從北京護送回合肥,光路上就花了3個月,普通民眾若想長途旅行,則更是難上加難。
站在那個時間點,任何預言家都很難想象,在未來的一百多年,億萬中國人的出行方式,會經歷怎樣波瀾壯闊滄海桑田的變化。
1
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啟程回紹興,收拾家當,變賣舊物,舉家北遷。此番經歷后來被寫成了著名短篇小說《故鄉》,里面的閏土和猹更是廣為所知。魯迅的這段出行,在他的日記里有詳細的記錄,結合當時各類交通時刻表,大致耗時如下:
第一段:京奉線(北京-天津) 6個小時
第二段:津浦線(天津-浦口)24個小時
第三段:坐船渡江換乘寧滬線 2個小時
第四段:寧滬線(南京-上海)7個小時
第五段:滬杭線(上海-杭州)5個小時
第六段:渡錢塘江乘船至紹興 8個小時
第七段:乘轎子回到老家祖屋 2個小時
從12月1號清晨6點出發,到4號晚上8點到家,共耗時86個小時,其中在路上的時間為54個小時。這就是一張民國時代社會精英的典型出行表,其中鐵路已經扮演長途旅行的主要工具。但這份出行表,對于大教授大文豪的魯迅尚能承擔,對于普通百姓則是天文數字。
魯迅出行表中的幾條鐵路,均為晚清政府建造,如1908年通車的寧滬鐵路,1912年通車的津浦鐵路、1912年通車的京奉鐵路等,他們代表了朝廷從"力為拒絕",到"酌量試辦",再到"毅然興辦"的心路歷程。在這些交通遺產中,最有名的還是要屬由耶魯畢業生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
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的第一條鐵路,建造者詹天佑早已彪炳史冊。但背后促成“只用華資,只用華人”之局的,卻是北洋大臣袁世凱,他頂住朝廷和英俄的多方壓力,在籌資、用人、采買、協調等方面里外運作,才有詹天佑的成就。但在史書上,袁世凱的貢獻幾乎全部被抹去。
國家走向共和之后,中國交通史迎來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孫中山。1912年,卸任大總統的孫中山計劃在10年內修10萬英里鐵路,簡直牛到沒朋友。著名記者Donald Henry曾對造路計劃做過專訪,在孫向他展示了一張“連連看”式的鐵路規劃圖后,評價道:“絲毫不講實際,缺乏普通常識。”最后自然一寸鐵路也沒造出來。
鐵路方略圖,孫中山,1912年
- 原標題:出行的百年風云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67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14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72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55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4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