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者網“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2024三季度)下篇:房地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還是結果?
最后更新: 2024-10-22 07:51:172024年,觀察者網重磅推出季度性經濟觀察欄目——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邀請經濟界和金融界重量級專家學者,圍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季度經濟數據,解讀中國經濟形勢和政策,回應當下公眾最為關心的熱點話題,展望未來發展。
10月19日,2024年第三期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在上海舉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廈門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趙燕菁等嘉賓齊聚一堂,聚焦三季度經濟數據和近期出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共議中國經濟破局之道。
本文為圓桌討論實錄下篇。在上篇中,與會學者主要圍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闡述各自觀點,并將話題引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討論。
從左至右:李世默、魯政委、彭文生、盛松成、張燕生、趙燕菁、王慧
吸引創業創新,要看貨幣能不能起來
張燕生: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使中國下一步取得突破性進步,這個趨勢基本上是肯定的。比如現在美國的AI大模型非常厲害,但在產業化、工程化的應用前景方面,中國是緊隨其后,因為在中國能實現規模效應,我們有龐大的人口、市場、豐富的應用場景等等。
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去年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生產總值之比)是2.64%,經費投入超3.3萬億元。在全球2500強的工業研發投入中,美國有800多家,中國是700多家,其中大陸占600多家。
中國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很有意思,前面30年是通過“代工貼牌”嵌入到跨國分工體系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發展市場經濟,學了30年;從2008年開始是一個轉折,中國的一般貿易出口開始超過加工貿易出口。
從2016年開始一直到今天,我們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超過了10%。所以我覺得,下一步中國在創新制度上取得突破是可預見的。
彭文生:這一塊我可以補充一點,因為我們中金公司研究部今年剛發了一篇深度報告,就叫AI經濟學。
在這個報告里,我們研究員估算了一個AI發展指數,從技術層面,包括算力、參數、數據等和市場應用潛力兩個層面估算,以美國為參照標準,是1,中國則是0.75,其他國家都明顯落后。這里面關于AI人才方面的指標比較有意思,我們發現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優秀人才的最大來源地是中國(定義為本科所讀學校所在地),但工作地(定義為其工作的機構的總部所在地)卻更多在美國。
李世默:重點是我們的創新制度怎樣才能有突破,或者說實現優化?
魯政委:就像剛才張燕生老師講的,我們早期是通過“代工貼牌”嵌入到全球供應鏈當中,現在則是以另一種形式嵌入全球供應鏈。這些人才現在是在人家那里工作,但將來他們可能會回來,可能會出來創業,變成一家中國的公司。
對于地緣政治,我的看法是,大家現在都在講中美兩國競賽,除非短期內能決出勝負,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站在全球金融投資的角度,假設你是第三方(非全球核心對立陣營的一方),你會怎么布局投資和資產安排?如果你要避險,必須找到不相關或負相關的資產,這樣就必須同時在中美兩國布局,否則沒法完成資產組合的避險配置。
李世默:我有一次在美國跟對方辯論教育,他說美國教育很強,我說美國基礎教育一塌糊涂,你去看硅谷的CEO、工程師都是印度人、中國人以及來自全世界其他國家的人,這說明美國基礎教育很差,因為你自己培養出來的人沒辦法跟連英語都講不好的外來人才競爭。
美國基礎教育培養出來的人不怎么樣,但是到行業頂端,卻能吸引這么多全世界外來人才,包括中國的人才。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優秀,但為什么愿意到他們那里去搞創新?
我想這里面應該涉及到如何進一步優化創新制度的問題,讓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愿意在自己的這個制度里去創新,受到保護并獲得回報,這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肯定要做的事。
回到剛才幾個問題,先講一講彭文生老師說的土地的規模不經濟,這應該是對的。但這跟趙燕菁老師講的土地成為一種證券化貨幣不是一回事,但我覺得也是對的。
我們需要證券化工具把經濟的流動性帶起來,但土地不是唯一的證券化工具,如果我們可以把股市做起來,也能作為一項很好的證券化工具,當然這里面肯定也會存在巨大博弈。
趙燕菁:地方政府的證券化就是靠房地產,因為地方政府不能上市;中央政府也不能上市,所以靠國債;企業,就靠股市;所以,大家相互無法替代。
李世默:我同意,貨幣就是經濟的血液,你得活血,只有把貨幣運作起來,創新才能起來。
趙燕菁:是的,貨幣多了,創新才能起來。美國培養的人才、日本培養的人才等等都會來中國創業,關鍵看你能不能生成貨幣。為什么我們國家過去這些年很多人都在國內創業?看數據就可以發現,創新周期幾乎都和房地產高峰重合,房地產一進入高峰期,社會上滿是錢。
彭文生:我稍微有點不同意見,我認為房地產更多是結果。房地產的價格上漲是享受了整個經濟增長創新的成果,為什么?因為土地具有壟斷屬性,誰也競爭不過土地的所有者,所以土地在國民收入分配里面是占有優勢的。當初工業革命的時候,資本家和勞動者是統一戰線的,他們共同的敵人是土地所有者,因為土地所有者獲得租金是不勞而獲的。這是一個維度。
第二個維度,從金融角度來講,國債和土地都創造貨幣,但差異在哪里?首先,國債是逆周期的,具有天然穩定器的作用,而土地是順周期的,繁榮的時候地價上升,土地抵押很容易貸款,不好的時候抵押品價值下降、大家也不愿意貸款。但國債不一樣,經濟不好的時候,大家愿意持有國債,經濟好、利率高的時候,大家不要國債。所以國債天然具有穩定經濟的作用,而土地則會加大經濟的波動。
第二,國債是財政,具有調節收入分配功能,而土地是自我的,誰有土地誰就占有優勢。當然,這不是否認土地具有抵押品的作用,比如一個創新者到銀行貸款,講了一個美麗的故事,但銀行不會相信他,也不會給他貸款。如果在完全透明、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有些創業者拿不到融資,這時候土地作為抵押品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們不能把這點放大,從宏觀層面來講,任何一種經濟,土地的價格升太多的話,必然會阻礙創新,因為它的屬性就是不一樣的。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沒有哪個國家靠土地上升能夠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鄭樂歡 
-
“東西越賣越便宜,但TFP卻沒增長,怎么辦?”
2024-10-21 21:30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從包郵進村到兜底偏遠物流中轉費,拼多多助推西部電商大變局
2024-10-21 21:12 觀網財經-互聯網 -
整合機器人資產,上海電氣30億收購發那科合資公司
2024-10-21 18:13 -
天貓雙11今晚現貨開賣,iPhone 16系列罕見降價
2024-10-21 17:48 觀網財經-消費 -
“監管進駐京東金融”?接近京東人士:毫無根據的謠言
2024-10-21 17:48 觀網財經-互聯網 -
光伏龍頭海外融資加速,擴大市場、減少內耗是當務之急
2024-10-21 17:47 觀網財經-海外 -
科技進步是否必然導致失業?聽聽諾獎得主怎么說
2024-10-21 17:46 觀網財經-宏觀 -
央行開展互換便利首次操作,金額500億元
2024-10-21 17:44 金融觀察 -
三大股指集體收漲,北證50指數漲超16%創歷史新高
2024-10-21 16:41 金融觀察 -
一線員工平均漲薪超20%,北京永輝首家“胖東來”調改店開業
2024-10-21 16:01 -
強推“印度制造”,印政府明年起限制筆記本和手機進口
2024-10-21 14:05 -
業績不達預期,三星全面退出LED業務
2024-10-21 13:06 -
“為什么我認為2025年理想的經濟增速應高于5%?”
2024-10-21 11:54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蘋果內部承認:AI技術落后競爭對手至少兩年
2024-10-21 11:31 -
央行:1年期和5年期LPR均下調25個基點
2024-10-21 09:16 金融觀察 -
習近平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24-10-20 18:19 中國經濟 -
吳清:歡迎專家學者記者向證監會反映市場呼聲、建言獻策、開展監督
2024-10-20 16:45 金融觀察 -
恢復房地產市場的目標不是賣更多的房子,而是要讓它流動起來
2024-10-20 09:20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建議設立國家住房銀行,騰出增量財政空間
2024-10-19 22:31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盛松成:當前需要通過促消費穩就業、穩增長
2024-10-19 21:28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相關推薦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67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14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72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55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4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