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分析”告訴我們西方不是不做群眾工作,而是很會做
關鍵字: 劍橋分析群眾工作選舉政治【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紅色槍騎兵】
一家名叫“劍橋分析”(Cambrige Analytica)的公司突然火了,英國電視四臺通過一系列的調查暗訪,發現了這個據說在選舉中無往不利的造勢公司。它不但是5000萬臉書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的源頭,而且據說還在特朗普的勝選和英國脫歐中立下了首功。
目前該公司的CEO亞歷山大·尼克斯因為在暗訪視頻中大放厥詞,聲稱可以用“金錢和烏克蘭美女”炮制丑聞構陷政敵,已經被公司停職并“劃清界限”。然而在筆者——一個就群眾工作為題撰寫過論文的研究僧看來:這恰恰說明“劍橋分析”的殺手锏并非是喜聞樂見的“金錢與美女”。這家公司的本質是個負責“群眾工作”的公司,而且是進行“地下群眾工作”的公司。他們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深入群眾”進行調查,根據群眾不同的口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地開展工作,并且通過眾多“馬甲”,神龍見首不見尾地暢游在互聯網的“人民群眾汪洋大海”之中。
中共在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群眾工作方法和理論,在解釋他們的行為時也一樣適用。這就充分證明了習總書記在《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的論斷:西方政黨不是不做群眾工作,而是很會做。
毛澤東說過:“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現在卻已經有許多隱瞞著自己觀點和意圖的西方“群眾工作者”出現在我們面前了。他們要把我們帶向何處去?這是我們這些“群眾”,這些“工作對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劍橋分析是如何“深入群眾”的
事情的起因發生在2014年。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科根推出了一款App,名為“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向臉書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在臉書上的推介語是“心理學家用于做研究的App”。當時,共2.7萬名臉書用戶下載這一應用。
然而根據英美媒體的說法,這卻成為了臉書創建以來(已知的)最大泄密案的源頭。科根通過這一應用獲取了2.7萬人及其所有臉書好友的居住地等信息以及他們“點贊”的內容,因而實際共獲取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而這些數據都被一個叫做“劍橋分析”的公司收入囊中。
令西方媒體津津樂道的是該公司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系,據說特朗普競選期間的戰略顧問和2017年8月以前的首席戰略師斯蒂芬·班農曾經是劍橋分析公司董事,前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爾·弗林曾是這家企業的顧問……等等。
西方主流媒體忙著黑特朗普勝之不武,而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可能更值得警醒的是:信息時代,想要進行調查,獲取廣大群眾的信息,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換句話說,我們的政治胃口和精神弱點是多么容易就被泄露了。
想必大家已經習慣了電商平臺精準投放的廣告,他們通過你在電子商城的瀏覽記錄,對你愛吃什么,愛穿什么了如指掌。當然,電商平臺只利用了你在本平臺的瀏覽記錄(我們暫且如此善意地推測)。不過用同樣的辦法還可以獲取了解你是基佬還是恐同,是非法移民還是土著,是紅脖子還是白左,是蘿莉控還是熟女控……
“猜你喜歡”是怎么“猜”出來的?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驅們要通過艱辛的交流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從每一個群眾那里得知他們的直觀的需求,興趣和恐懼。然后分析他們作為群體的動向和整個社會演化的趨勢。而在在當下,這些都是可以輕松地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的。
“劍橋分析”的CEO尼克斯這次因為在電視上舉出了“烏克蘭女孩”而臭名遠揚,但我們不妨來看看他真正的成功法門:在2016年的肯考迪亞峰會上,他曾經不無得意地宣傳了“劍橋分析”進行政治調查和分析的方式:他們將搜集來的大量個人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歸納,然后基于著名的心理測量學上著名的OCEAN人格模型理論,為成千上萬的選民建立五大人格特征輪廓。再將人格特征與住所,收入,職業等信息進行結合分析。這樣一來,數字蹤跡就變成了真正的人,你我的恐懼,需求和興趣就都暴露在了“劍橋分析”面前。
OCEAN人格模型,即開放性(Openness,)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o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 Neuroticism)五大類人格特征的首字母縮寫
危言聳聽嗎?并非如此,實際上擁有類似研究手段的并不止“劍橋分析”一家。劍橋大學心理測量中心的邁克爾·波辛斯基博士曾經建立過一個以其名字命名的研究模型,通過追蹤一個美國臉書用戶在網上的“點贊”,就可以很容易地預測這個用戶的人格特征和社會屬性。只需要68個“贊”,模型就可以估計出用戶的膚色(準確率95%),性取向(88%)和黨派(共和黨或者民主黨,準確率85%)。而當追蹤的點贊數量超過300,波辛斯基模型就可以深入你自己都沒有明確認識到的潛意識層面,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這一次沒有和善的群眾工作者走街串巷,噓寒問暖,探訪群眾的呼聲了——群眾的呼聲已經在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時候被網絡搜集走了。對于在選舉社會里操弄政治命題的人來說,這些信息是非常寶貴的,因為他們要搞清楚有多少人吃那一套,這是他們“群眾工作”的基礎,有了這些,他們才能“開展工作”。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劍橋分析是如何“開展工作”
“你不能讓人覺察到那是一種宣傳。一旦人們意識到那是宣傳,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這是誰搞的?所以我們必須小心翼翼不要讓人察覺。”
這話是“劍橋分析”的高層說的,這話一點也不讓人感到意外,在工作方法上,這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大有相似之處。
“從群眾中來”就是要把群眾的眾多愿望和要求,加以集中和綜合,結合自身的政治立場,提出系統化的工作決定(競選承諾);“到群眾中去”,就是把政治方案貫徹到群眾當中,讓群眾去執行(投票)。唯有如此,群眾才會覺得政治鼓動不是單純的宣傳,而是在為他們自己謀福利,是在響應他們的需求,回應他們的關切。
在延安的街道上,當時的中央領導可以只帶一個(或者不帶)警衛員,隨便地與群眾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
當然,“劍橋分析”的工作比革命先輩們簡單的多,他們不用去考慮群眾長期和發展的需要,只需要考慮短期的(到下一次選舉為止)的愿望和要求就行。他們也不用爭取大多數群眾,只需要爭取特定群眾(比方說,能夠得到270張選舉人票的群眾)就足夠。他們的工作決定不用長期貫徹,反正競選承諾上了臺就可以一風吹,而投完了票之后,群眾工作也就告一段落,政治方案也就不必貫徹到底了。
如果競選的是一個很小的職位,要求就更低了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劍橋分析”的兩位高管如何不厭其煩地介紹說,他們的理念就是影響群眾的情緒(而不是理智),因為只要摸準了選民的“脈”,就能投喂精準的“料”。料需要適合用短平快的網絡手段來傳播:對于趣味惡俗又對政治人物有著道德要求的選民來說,一段“烏克蘭美女”的視頻不就足以毀掉一個候選人嗎?對于懷念“光輝歲月”的憤世嫉俗者來說,一句“Make XX great again”不就足以喚起他們的民族情緒嗎?對于無數焦慮的城市工薪族母親來說,一句“童童光溜溜”不就足以嚇得她們喪魂落魄嗎?
同樣是在2016年的肯考迪亞峰會上,“劍橋分析”的CEO尼克斯也詳細說明了他們是怎樣“對脈下料”的。如果有一條事關禁槍的法案即將表決,“劍橋分析”會怎樣幫助他們的擁槍派客戶呢?對于一個高度神經質和謹慎的人,“劍橋分析”會把一張入室搶劫者砸窗的廣告推送給他,觸動他的警惕心理,想到自己需要擁槍自衛。而關心傳統、習慣和家庭,和藹可親的人,“劍橋分析”會推送給他父親和兒子在夕陽下一起射獵野鴨的溫馨廣告,將用擁槍美化為一種“從美國建立代代相傳的家庭文化傳統”。
尼克斯演講的視頻截圖:同樣的擁槍主張怎樣迎合不同人的心理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工作,最喜歡的就是群眾問“為什么”,不如此則無法將工作上升到理論高度,無法傳播科學社會主義思想。
對于“劍橋分析”來說則相反:他們在操弄了群眾的簡單情緒之后,最怕的就是群眾問“為什么”,問題不在于他們的政治理論會因此破產(反正他們根本就沒有政治理論)。而是一旦群眾問得多了,想得多了,他們的操作難度就會增大,工作成本就會提高,他們就會因此賺不到錢。
一切依靠群眾——“劍橋分析”的“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希望群眾在工作中不斷進步。然而在“劍橋分析”看來,群眾最好是永遠不要進步,不要醒悟。群眾最好是永遠沉迷在對投票制度的信任當中,同時也永遠熱衷于網上的“烏克蘭美女”。這樣他們才能有生意,“拍小視頻,傳小道消息”把戲才能不斷地玩下去,他們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戲唱。
歸根結底,劍橋分析的“群眾基礎”就是當下“競選國家”的民眾心態和網絡生態。“劍橋分析”離了這個“群眾基礎”,就好像魚兒離開了水。
林肯說過:“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林肯可能沒想到的還有一種辦法是“一次又一次地欺騙所有人于一時”。“民主選舉”下的政治人物可能會被某個丑聞搞得一蹶不振(當然,也可能百蹶百振,比如貝盧斯科尼)。但是幕后的莊家卻很少變動,像“劍橋分析”這樣的操盤手自然也可以換個新公司,注冊個新域名,搞個新“馬甲”,就能重整旗鼓,繼續興風作浪。
“劍橋分析”的“群眾工作”做的太多了,偶爾難免失風走水,泄露風聲。可是這也不意味著他們行將就木,要退出歷史舞臺了。一個“劍橋分析”倒下了,千萬個“劍橋分析”會站起來,因為他們的“群眾基礎”還在,他們的“工作成果”可為后來者的榜樣。
而“劍橋分析”這次之所以玩砸了,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幫助了Fake News們所反對的特朗普與英國脫歐。但是同一個公司,同一批人,這一次可以服務于極端保守派,下一次也可以服務于自由派。這一次他們可以支持特朗普炒作脫歐,下一次也可以支持希拉里炒作歐洲聯合。反正在互聯網上,你不但不知道對面是不是一只狗,而且不知道對面是不是和上次相同的那只。
不過“劍橋分析”聲稱他們已經將工作擴展到了中國,這倒不像是在吹牛皮——中國當然沒有西方式的選舉政治,但是我們的個人信息遭到泄露已經是屢見不鮮了,我們也已經目睹了不少“烏克蘭美女”式的東西。工具是現成的,就算他們尚未結合,但是結合起來也是很容易,很快捷的事情。
現在以“劍橋分析”為優秀代表的西方“群眾工作者”已經若隱若現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了,他們可能一出口都是我們愛聽的話,一發就是我們愛看的片。但他們要把我們帶向何處去?這是我們這些“群眾”,這些“工作對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于寶辰
- 最后更新: 2018-03-22 08:58:27
-
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