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希伯:難忘的甲午戰爭,被遺忘的甲午陸戰
關鍵字: 甲午戰爭陸戰甲午陸戰朝鮮左寶貴日本帝國近代化再逢甲午又是甲午年。那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的覆沒人盡皆知,但大部分人幾乎都沒有想起,甲午戰爭中從朝鮮一直打到旅順的陸戰。
在那個時代,甲午戰爭是一場海陸俱全的全面戰爭。參戰雙方各傾舉國之兵,兩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被西方欺侮凌辱的東方國家,為了救亡圖存、也為各自的國運,在19世紀之末進行了一場豪賭。
軍費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古代建軍尚且糜費巨萬,近代化軍隊在戰斗力強過古代的同時,所消耗的物質與財富也遠超古代。
在戰爭之前,對軍事的投入是雙方必須考量的要素。近代史中,清政府遭到西方列強一系列的打擊,已是滿目瘡痍。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底子還是有的。清政府對于軍國大事并非不關心,不然就不會建設北洋水師了。清政府每年投在陸軍上的資金有2000萬兩白銀之多,相當于北洋海軍建軍購艦的全部費用,只是……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全國八旗兵力為250078人,綠營兵力440413人,總計全國常備軍69萬余人。然而這支軍隊的武器及訓練方式,與古人所說的“控弦百萬”并無本質差別。而且,清末的八旗、綠營早已徹底墮落,不僅在幾次鴉片戰爭中被列強打得一敗涂地,哪怕在鎮壓太平天國時也全無用處。外戰不行、維穩無用,清政府的巨額軍費換來的,只是一支吃閑飯“死餉”的隊伍。
外國人繪圖作品:甲午時期八旗盾牌兵演練攻擊陣型,清廷深知這種部隊已經毫無用處,但是不敢冒著兵變的危險解散舊軍隊;而日本作為一個小國,廢藩置縣建立新軍造成的影響也大不起來
無怪乎李鴻章在甲午戰前計算北洋邊防、海防軍隊時,根本不把無用的八旗、綠營算在里面。但這些關鍵位置也不能沒有防備,因此,不得不另建北洋邊防的陸軍勇營。增加的軍費,幾乎每一兩都需要李鴻章等地方官員另行籌措。
而日本為了追趕西方不惜一切,這在大河劇《坂上之云》、動畫片《起風了》等文藝作品中多有描述。日本固然是小國,但在那個工業遠不及今天這般復雜龐大的時代里,小國也有小國的好處,容易跟上時代的步伐,迅速翻身。日本明治維新將全面近代化的腳步續接在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戰爭之后。日本雖然步履維艱,但在甲午戰爭之前已經成為了一個半工業化國家。
日本對自身篳路藍縷謀求近代化、拼命追趕西方的記憶刻骨銘心,動畫片《起風了》截圖,主角與好友前往德國學習飛機設計制造技術
這一時期的日本每年將大量經費投入到軍隊建設中,1878-1889年間,日本陸海軍軍費總額近1.98億日圓,折合白銀6600萬兩。雖然遠不及清政府,但對于日本而言,已是天文數字級的巨款。最重要的是,這些資金都沒有浪費在“死餉”上。
建軍
明治維新后,日本通過廢藩置縣將大名手下的舊軍隊全面廢除,興建近代軍隊以及包括征兵制在內的近代軍事制度。1884年,日本開始在6個舊式鎮臺的基礎上組建6個正規陸軍師團,1891年,又將原北海道屯田兵改編為一個師團。
當時日本建軍頗為迅速果斷,實施全面義務兵役制,普及軍事院校教育,建立完善參謀部制度,實現了訓練、制度、裝備、戰術的近代化。光從日軍的形象來看,他們戴大蓋帽、穿西式服裝,打綁腿,除了面孔之外都是列強的模樣。
日本大河劇《坂上之云》中對甲午陸戰描寫,日軍已是近代形象,清軍卻是近代武器與古代形象的糅雜,但是實際上清軍的形象比日本電視劇所展現的還要不堪
日軍機動兵力編為7個野戰師團,兵力123047人,日軍戰時兵團稱為‘軍’,通常由兩個野戰師團為主組成,總兵力3萬人以上。甲午戰爭中幾乎全部投入中國戰場作戰。這些采用近代編制,使用德式操典的部隊,不久就成為亞洲最精銳的地面力量。
此時的清軍也受到近代化的影響。鴉片戰爭以來,隨著八旗、綠營的徹底廢弛,背負著沉重軍費包袱的清政府越來越依仗由漢族大臣在原籍編練、由地方財政供養的勇營,比如湘軍、淮軍。
勇營不屬于國家編制,實際上就是民兵。雖然裝備了近代化武器——比如后拉槍機的毛瑟步槍和后裝行營炮,但他們還穿著號衣,高舉著古代的燕尾幟,按照500人為一“營”的傳統軍制作戰。勇營混雜著近代裝備與中古形象,沒有名分,糧餉來自地方稅捐自籌,但由于他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而“矮子拔高個”,成了清政府地面武裝力量里最善戰的。在太平天國和捻軍戰爭后的甲午戰爭中,勇營以民兵的待遇擔負起了國防軍的重任。
太平軍、捻軍等反政府武裝被剿滅后,勇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為清政府中央財政幾乎不會為這些部隊掏一兩銀子,地方財政也不愿花大價錢養這幾十萬人。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一系的清軍主力裁得只剩53281人,幾乎就是清政府所有陸軍精銳的總數,這些部隊半數還要防守北洋各炮臺。泱泱大清,真正的機動兵力不過2.5萬人。
1890年山東淮軍裝備的法國120mm mle1878,在當時屬于先進的火炮,漢族官僚在置辦勇營武器時可謂費盡心力
天津淮軍操作克虜伯戰車,只是沒有系統的近代化,一兩件較好的武器如同水滴落進沙漠,無法左右戰局
清政府沒有編訂統一的步兵操典,即使編訂操典,士兵們也無法學習應用。在近代史上,中國國內民眾普遍赤貧、文化水平低下,未經掃盲幾乎無法進行系統的軍事訓練。這導致甲午戰爭爆發前后短暫訓練的新募清軍不僅作戰意志薄弱,戰斗素養也極為低下。
左寶貴曾專門下發一整套“軍規”,其麾下的奉軍,軍紀一時為人稱道。但現在讀來卻有一種莫名的悲哀,因為其中混雜了紀律要求、懲戒標準和命令等,恰體現了甲午戰爭中清軍“半吊子近代化”的窘境。
指揮
日軍的組織機構是典型的近代化作戰系統。其軍隊具有完善的參謀部制度,依靠參謀來制定作戰計劃,軍官與士官均出自正規的軍事院校,各司其職地指揮軍、師、旅、團等各級單位。
反觀清軍的指揮體系,描述起來就頗為糾結。首先是軍官的編制問題——他們的官方編制與實際帶兵職務幾乎毫不相關——在東北統帥奉軍的左寶貴,職務編制借用自廣州高州鎮;駐防直隸的淮軍盛軍統軍統領衛汝貴,職務編制借用綠營甘肅寧夏鎮。這倒不是因為軍官見多識廣南北通吃,而純粹是因為勇營軍官因為無法獲得正式的“公務員”編制,只能借用已經爛掉的綠營編制,使之成為國家承認的正式軍人,領取國家俸祿。
清軍軍官沒有任何關于近代陸軍指揮、作戰的教育背景,僅僅靠內戰中自學摸索、積累一些實戰經驗。但這不僅無法完全適應當時戰爭的需要,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忘卻。而當時中國傳統軍官的選拔標準依然是射箭、舉石鎖、耍大刀。
19世紀80年代的淮軍軍官,他們大多行伍出身,或者因私人關系進入部隊頂缺,完全沒有近代化軍校訓練
同古代將領一樣,從行軍、宿營到作戰計劃,所有的事務都要由統兵大將一人處理。少許私人雇傭的幕僚、師爺雖然可以出謀劃策,但這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書生,未必有多少行政管理能力。
在甲午戰爭中,尚未與日軍接戰,奉軍將領左寶貴已經累到中風,半邊身體麻木無法行動。而拖垮他的奉軍,實際規模還不足萬人。
清軍沿用的是明代戚家軍編制,最大建制單位為500人的‘營’,指揮萬人大軍的統領則要手忙腳亂地直接指揮二十多個這樣的小單位。完全沒有層級分明的近代化司令部。至于近代化的后勤供應、醫療衛生,更是聞所未聞的天方夜譚。
明代戚家軍是中國歷史上軍事近代化的第二次嘗試。但是用半途夭折的嘗試結果,來對陣西方系統的近代化成就,不啻于以卵擊石。
后勤
在甲午戰爭中,侵入朝鮮的日軍部隊完全不必擔心后勤——按照近代陸軍規制,日軍沿途設立兵站,派專門的后勤部隊負責,無論是后送傷員還是補充兵員都能暢行無阻,彈藥物資的補給源源不斷。
但對于清軍而言,后勤是個可怕的問題。
幾個漢族地方官僚東拼西湊的陸軍精銳,完全沒有配套的近代化后勤系統——在國內鎮壓叛亂還好,出國作戰則將這一弱點暴露無遺。近代化的武器裝備帶來古代不可比擬的殺傷力,但是與殺傷力所伴生的,便是成指數級增長的后勤需求。洋槍洋炮的彈藥消耗,完全不是飛矢箭簇時代能相提并論的。
淮軍裝備的加特林機關炮,有過現代輕武器射擊體驗的人都知道,自動武器是多么的“吃”彈藥
雪上加霜的是,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為了節省遠征國外的軍費,沒有讓那些被稱為“長夫”的民夫隨軍出征。入朝清軍都是“作戰部隊”,卻被迫自辦后勤,半數的軍人和戰斗力被拖累在繁瑣的糧草彈藥運輸上。
登上火車開赴朝鮮戰場的清軍,他們服裝混亂骯臟,這些對前途迷惘無知的士兵將要對陣的,卻是全面近代化的兇殘日軍
朝鮮半島多山地,當時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貧瘠的土地連喂騾馬的草料都無法生長。道路泥濘,清軍只能雇傭當地農民拉著牛車前進,不僅成本高而且速度慢,到半島中部的平壤以南地區耗時近一個月。加上入朝各部互不統屬,各自的運輸隊在路上造成交通堵塞,除了左寶貴所統領的奉軍有一次冒險選擇水路,耗時8天完成運糧任務外,在朝鮮的清軍就沒有接受過幾次補充,幾乎只有入朝自帶的彈藥可用。
李鴻章并未坐視這種情況,為了提高后勤效率,他提出購買2400頭牛,統一調配,建立“驛站”式后勤運輸系統。如果可以建成,這堪稱中國古代軍事后勤系統的巔峰之作。但是直到戰爭爆發,該計劃依然留在紙面。
并不意外的結局
指揮不暢、缺糧少彈的清軍在朝鮮戰場的戰斗中不乏閃光點,比如集中速射步槍從側面對日軍發起火力急襲。但清軍從體制到物資的全面劣勢卻使敗局無法逆轉。
至于那位著名的勇將左寶貴,他中風未愈,卻頭戴頂戴花翎,身穿御賜黃馬褂,來到陣地一線。營官楊建勝想攙扶他下城,屬下想勸他換掉黃馬褂以免引起日軍注意,都被他拒絕。在他生命的最后關頭,左寶貴還親自操縱加特林機關炮對日軍進行掃射,最終頭部被彈片擊中,左胸中彈陣亡。
左寶貴在穿著官員禮服走上陣地激勵部下的時候,大概已經料到事不可為,將會戰敗身死。他軍旅生涯最后關頭的絕唱,應和著貫穿人類歷史的奏鳴曲——落后就要挨打。
淮軍校閱時的正步隊列,證明這支部隊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近代化,但是近代化并不徹底,讓他們看起來非驢非馬
作戰中的清軍,一副旌旗蔽日的古代軍陣形象,旗手過多不僅浪費作戰資源,還容易造成自軍信號混亂,更為日軍準備了豐厚的戰利品
1894年9月15日夜,葉志超下令全軍北撤。在文人記錄的歷史中,將葉志超視為逃跑將軍。但葉志超的命令并非他一人之決定,而是召集指揮官商議之后的結果,其余將領在會上反對——因為在左寶貴陣亡后,清軍已喪失諸多戰略要點。更嚴峻的是“彈盡糧絕”,而這一點被許多研究者視為“謊報軍情”。
1895年8月至9月,大批清軍戰俘歸國。盛軍軍械委員邱鳳池在獲釋歸國后,作出了極為詳盡的述職報告。盛軍所有的軍械、彈藥物資共曾收到兩批,包括75mm克虜伯行營炮炮彈1200發、2磅小行營炮1200發、加特林機關炮炮彈50000發、各類步槍子彈50萬發。到9月15日平壤激戰為止,這些炮彈已經發放到各單位,庫存僅剩余各類步槍子彈10萬余發、克虜伯炮彈350發、2磅炮彈300發,加特林機關炮炮彈沒有存余??雌饋磉@些數字還算可觀,但如果參考清軍在朝鮮作戰的消耗,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淮軍的75mm炮兵部隊,是李鴻章著力建設的近代化部隊,但是炮兵部隊對后勤依賴極大,沒有炮彈的火炮只是笨重的大管子,一無所能還平添累贅。戰斗中清軍的彈藥很快消耗殆盡,沒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難以擊退日軍源源不斷的進攻
盛軍在9月12日小戰船橋里之后,只在15日進行了一天的平壤防御作戰,期間消耗的子彈竟高達75萬發。盛軍從國內出發時每名士兵攜帶150發子彈,以5000人計算,到15日中午,盛軍已經打完了全部的彈藥基數75萬發。邱鳳池所儲存的子彈總數只有50萬發,不足以再補充一天所需的供應量。盛軍炮彈則消耗了2800發余發(加特林機關炮屬于速射武器,不在統計之列)。盛軍裝備各類火炮近20門,出發時每門火炮配發50發炮彈,加上邱鳳池所保管的炮彈共計3400發,2800發的消耗量意味著到9月15日下午,除了庫存的600多發炮彈外,各炮已經沒有彈藥。以盛軍為例子,不難看出如果清軍繼續死守,恐怕次日的戰斗結束前,清軍就必然彈藥耗盡了。
當時,清軍軍糧7000石囤積在義州無法轉運。而防守平壤的清軍則不得不在朝鮮就地籌措糧食。根據日軍統計的戰利品清單計算,9月15日大戰當日,平壤軍糧只有1600余石,約8萬斤,僅能維持一周時間。如果算上平壤城中兩萬居民,只能維持三天左右。
遭到日軍沖擊而潰散的清軍部隊
15日下午暴雨交加,葉志超詐降,期望為清軍撤離爭取時間,日軍同樣疲敝至極,停止了進攻。但是日軍指揮官朔寧、元山支隊司令立見尚文少將無法理解,為什么之前作戰如此堅決,突然選擇投降,他認為“估計敵軍可能于夜間逃走,我軍嚴密部署戒備。”
15日夜,清軍撤退。發現這一動向的日軍在要道上伏擊,清軍潰亂,相互踐踏,自相殘殺。這支清政府的精銳陸軍就此覆滅。
赴朝清軍所有的問題,無一不是清政府軍事組織機構的痼疾。所以旅順的戰局幾乎是歷史的必然。旅順基地始建于1888年,耗時10年糜費巨萬建成,與威海軍港互成犄角之勢。只是旅順炮臺建立時的主要作戰設想是應對海上威脅。日軍的地面進攻讓射界有限的炮臺無法迎敵,炮臺火炮口徑雖然巨大,但實心彈對沖擊的日軍步兵無法構成多少威脅。
清軍進入遼東戰場進行防御作戰,這支糧彈不濟、士氣低落的軍隊卻要對付一支新勝之敵
這些炮臺的守軍還是清政府陸軍中戰斗力較強的部隊,因為戰事緊張而被抽調至朝鮮戰場,結果消耗殆盡。14700人鎮守如此之廣闊的旅順戰區,其中僅有守衛海岸炮臺的親慶軍中有6營3000多老營軍隊,其余11000人,包括陸路炮臺與8000機動兵力,幾乎全是新募兵。在沒有基礎教育普及可言的清代,竟然讓一群新募兵去操作當時的高技術裝備——火炮,結果如何,歷史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糧草依然是問題,增援部隊的到達,讓軍糧只夠支持十天。為了爭奪軍糧,各部隊甚至大打出手。此外旅順守軍分屬7個系統,群龍無首、指揮混亂。守軍為了穩定軍心而公推姜桂題(桂軍統帥,資歷較深)作為各軍總統。姜桂題是一名勇將,只是他目不識丁,又如何統御籌劃復雜的近代化防守作戰?
戰斗的過程已無須筆者贅述。城破后,日軍制造了旅順大屠殺。
結語
甲午戰爭雖然是全面戰爭,但是持續的時間不長。無論是依賴進口武器的清政府還是僅僅實現半工業化的日本,都沒有徹底將手中的武器裝備消耗殆盡,也沒有把戰爭拖到要動員國民來補充前線士兵的地步。
在甲午戰爭以前,不乏有識之士看出那支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已經落后世界先進水平10年。而對于陸戰,中外人士都認為雖然清政府陸軍并不強大,但終究可以憑借人數優勢獲勝。
只是這種方法太過想當然——即使在近半個世紀后的抗日戰爭中,中國政府也不具備有效的國防動員能力,補充兵員還要靠拉壯丁……以甲午戰爭的史實看,清政府無法有效運用龐大的人力資源,只會把未經任何訓練不會使用近代化槍炮的新兵投入戰場,讓國人的忠誠與熱血在日本的近代化戰爭機器面前白白消耗。
在甲午戰爭中妄談中國的人力優勢,就好比現代人穿越到民國,告訴民國政府大慶有儲量巨大的油田——他們有能力開采大慶油田,以脫掉貧油國的帽子么?
甲午戰爭可以被視為當下中日矛盾之肇始,現代化對人力資源的“挖掘”而非人的數量,是角力的關鍵。“落后就要挨打”,成為中國人刻骨銘心的教訓。
同時,西方人卻將對現代化的崇拜推向了極端。長時間以來,被西方人把持的輿論認為,在旅順大肆屠殺的日本比中國更加“文明”。因為在他們眼里,國際社會通行的準則就是“能打,才算文明”。
(資料來源:《沉沒的甲午》,陳悅著)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朱海舟
-
“特朗普就職前,美國進口商要從中國搶貨了” 評論 41超百億美元,中國印尼簽了! 評論 115想給中資控股港口“潑臟水”,特朗普手下卻打了廣告 評論 72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119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發表聲明 評論 217最新聞 Hot
-
超百億美元,中國印尼簽了!
-
珠海航展搶先看:不只有殲20S,還有艦載殲35!
-
想給中資控股港口“潑臟水”,特朗普手下卻打了廣告
-
“美聯邦政府雇員人人自危”
-
為了特朗普,尹錫悅開始練高爾夫了
-
珠海航展搶先看:無人時代的地面裝備驚艷亮相
-
“在中國不能只求賺快錢,得看遠點”
-
日本一木殼掃雷艇起火后傾覆,一名船員失蹤
-
“距離你失去零花錢還有38天…”
-
美國務院這個涉中俄機構,特朗普要關閉?
-
“特朗普已與普京通話”
-
又挑釁!“菲律賓此舉將激怒中國”
-
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
他們組“抵抗運動2.0”,特朗普懟了回去
-
“化恐懼為戰斗!”全美多地爆發反特朗普游行
-
“地理位置絕佳”,中國車企目光投向這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