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春春:是否對華強硬,德國估計比我們還焦慮
最后更新: 2021-12-01 09:35:26【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胡春春】
11月24日,德國有意聯合執政的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經過34天的談判,終于達成并公布了長達177頁、52000個單詞的聯合執政協議,題為《勇于進步:為了自由、正義和可持續性的聯合》。單就篇幅而言,這份三黨協議并不是兩德統一以來歷屆聯合政府的執政黨所達成的內容最為詳盡的協議。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聯合執政協議”(德文Koalitionasvertrag用的是“協議”、“合同”一詞)只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從1961年以來形成的一種習慣做法,其本身的法律地位一直存在爭議。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聯合執政協議是無法通過民法或者行政法訴訟來達到執行目的的,其性質更接近于政府組建和工作中的政治性“意向聲明”。
從左至右分別為:綠黨主席貝爾伯克、哈貝克,社民黨候任總理肖爾茨、自民黨主席林德納(圖/德媒)
這份聯合執政協議分為九個部分,除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跨領域的概論(“國家現代化、數字化新起點和創新”)、第九部分政府和議院黨團的工作方式等程序性內容之外,從第三到第八部分都是針對環境、勞動、家庭、內政、外交和財政等分領域的執政愿景。
對于執政協議的內容,國際的觀察者首先感興趣的是德國新政府的總體執政目標,以及在對外政策方面的表述。美英的觀察者已經第一時間宣稱德國新政府“求變”,而“中國和俄羅斯處于德國新外交政策的聚光燈下”,更有人迫不及待地期望德國的對華態度出現“更為強硬的轉向”。
德國的外交政策在未來的四年內會往這個方向發展嗎?
我們的答案是:稍安勿躁,靜觀其變。
為什么會得出這個答案?這要從德國新政府的執政目標,以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必需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同時還要結合德國的外交傳統來進行分析。那些所謂的“聚焦中國論”和“對華強硬論”,更多是一葉障目或者陷入了意識形態化的執念。
首先,德國未來四年的聯合政府執政的理念是進步觀。
所謂的進步,既指向期望德國國家、經濟和社會能夠進一步發展的實質性因素,也指向刻意與過去十幾年以聯盟黨為首的聯合政府劃清界限、從而彰顯新政府存在感的形式性因素。
而支撐這種進步觀的,是在國家、經濟和社會建設方面需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成績,為此新政府立下了不可不謂雄心勃勃的計劃,比如2030年成為一個環保、能源與經濟轉型的重要目標節點。
也就是說,在還剩下不到8年的時間內,德國計劃實現能源去碳化,而今年上半年德國尚有27%的電力來源于燃煤發電;到2030年,德國應該成為“世界領先的電動汽車市場,保有電動車數量至少達到1500萬輛”,而德國截至今年10月1日的純電動車才保有51.7萬輛、混合動力車49.4萬輛,全國每年的新車銷量約300萬輛。
此外,新政府誓言每年實現新建40萬套住宅,以緩解德國住房市場的緊張狀況;實現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全面數字化,推動數字創新,而按照柏林“歐洲數字化競爭力中心”今年9月份發布的報告,德國的數字化發展指數在歐洲也屬于落后之列。
所以,德國政府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除去自身的努力不論,德國在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實現所期望的進步,最不需要的可能就是外部環境的干擾。
德國新政府尚未就職,就必須要處理當下最大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即新冠疫情在德國的第四波爆發。僅僅為了應對疫情,德國也更需要國際間的協調與合作,而不是在外交政策上另起爐灶,更不是選擇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主動開展國家或者集團間的對抗。所以從德國新政府的任務邏輯順序來看,無論如何外交政策的調整——如果有方向性調整的話——都不是重中之重。這也是“外交政策”部分處于聯合執政協議第七部分最后章節的理由。
看來,某些國際觀察者對于德國上演外交轉折大戲的愿望注定要落空。
其次,我們不妨假定這份聯合執政協議是一份德國政府未來四年需要不折不扣執行的政策綱領,至少是原則性文件。那么,中國在其中處于怎樣的位置?
協議一共15次明確提到中國,其中“China”(中國)單獨出現或在合成詞中出現12次,“chinesisch”(中國的)單獨或在合成詞中實際出現3次,包括“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因并列而按照德語習慣省略的1次。“中國”作為關鍵詞出現的頻率,僅次于“歐洲”,而多于“美國”和“俄羅斯”。
這并不能說明中國對德國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而更多反映了德國新政府對中國以及雙邊關系認知的復雜性。
在15次直接提到“中國”的地方,其中1次事關德國高等教育需要加強所謂“中國能力”建設,1次涉及經濟領域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其余13次全部屬于中德雙邊關系領域。如果說在這其中有什么“新意”的話,那就是德國未來的執政黨更加強化了對中國“三個角色”的定位,即中國同時是德國的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
在這個充滿了認知錯亂的結構中,聯合執政協議中提到了屬于中國內政的臺灣、新疆、香港等問題。那么,德國在新的外交政策宣示中干涉中國內政,我們如何解讀?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世衛不建議因奧密克戎“鎖國”
2021-12-01 09:14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美國新增確診114848例、死亡1823例
2021-12-01 08:28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美國一高中發生槍擊案致3死8傷,兇手為15歲學生
2021-12-01 08:08 美國槍擊案 -
是否參加下屆總統選舉?普京回應
2021-12-01 07:54 俄羅斯之聲 -
荷蘭:奧密克戎在歐洲傳播時間或更早
2021-12-01 07:03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大使館緊急通知:剛果(金)東部三省中國公民立即撤離
2021-12-01 06:50 -
現有疫苗對抗新變種效果不佳?道指大跌650點
2021-11-30 22:41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法國阻止ZARA擴店,又扯新疆
2021-11-30 22:15 -
新喀里多尼亞舉行獨立公投會增加中國影響力?趙立堅:想多了
2021-11-30 21:23 中國外交 -
趙立堅:這完全是一條假消息
2021-11-30 21:05 巴鐵 -
他稱“中國在2019年11月或更早就有了疫情”,外交部:遺憾
2021-11-30 21:03 美國政治 -
日媒:岸田文雄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通話,討論起了“中國動向”
2021-11-30 20:59 日本 -
反華又反俄,波羅的海三國向美國交出“投名狀”
2021-11-30 20:50 -
“中俄正競相掌握AI,10年內或徹底改變地緣政治”
2021-11-30 18:30 不列顛 -
法議會繼續炒作臺灣問題,他質疑:不必跟著美國趟渾水
2021-11-30 18:18 臺灣 -
澳大利亞對華貿易虧了173億澳元,美國趁機狠賺一大筆…
2021-11-30 17:11 -
德國專家:奧密克戎可能是“圣誕禮物”,更快終結疫情
2021-11-30 17:06 -
韓國國安首長本周將訪華,或討論“終戰宣言”
2021-11-30 16:49 三八線之南 -
盧卡申科斥立陶宛將難民遺體拋在邊境:令人憎惡
2021-11-30 16:45 歐洲亂局 -
中國將再向非洲提供10億劑疫苗,印度馬上跟進
2021-11-30 16:45 新冠肺炎抗疫戰
相關推薦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54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108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81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3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
-
要么續約,要么賠錢!斯洛伐克威脅報復
-
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單”?外交部駁斥
-
澳大利亞從娃娃抓起:學好數理化,對付中國咱不怕
-
應沙特邀請,敘新當局外長、防長、情報主管首次出訪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
拜登給前共和黨眾議員切尼授勛,還打算提前赦免她
-
確定恐襲!FBI還改口:嫌犯單獨行動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
沙特處決6名伊朗人,伊方:不可接受!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
馬斯克:拜登,100%叛國
-
“美歐經濟學家們集體搖頭”
-
“流入中國的主權基金激增21%”
-
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
“我倆聊吧,氣瘋他們”
-
以防長放話:如果哈馬斯不放人,加沙將遭到久違的猛烈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