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
-
房地產如何建立長效機制?這是重慶的試驗與思考
供不應求的城市應多供地多造房;供過于求的地方不應再批地。規劃時就要以人均40平方米作為底數,最多上下浮動15%,不能由著開發商蠻干。政府也絕不能短視,只圖短期GDP,否則就會弄一堆爛尾樓最終經濟熄火。這是5月26日黃奇帆在復旦大學“中國大問題”講堂的演講。此文為作者修訂的權威版。[全文]
-
這些故事,讓諾獎經濟學家聽得聚精會神
2015年6月13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國家外專局副局長張亞力、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等一大批重量級嘉賓匯聚一堂共話中國經濟新常態。黃奇帆市長在研討會上講了5個精彩的故事,揭示了重慶這座內陸城市是如何通過創新獲取改革的紅利。[全文]
-
黃奇帆:地票制度實驗與效果
全球城鎮化的普遍規律是,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農村建設用地相應減少,但農耕地不僅不會減少,還會有所增加。我國城鎮化卻出現了相悖的情形。農民進城后,留在農村的建設用地退出渠道淤塞,城市又不得不為其匹配建設用地,形成“兩頭占地”。地票則可破解困局。[全文]
-
黃奇帆:重慶是如何減掉1000億地方債務的
3月27日博鰲論壇分論壇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將參與討論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一直以來,地方債問題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不定時炸彈”,去年重慶市共壓減地方債務1016億元,成效顯著。那么,重慶是怎樣做到的呢?[全文]
-
黃奇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有何風險?
經濟生活中,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產能過剩的風險,我恰恰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風險。本質上講,市場經濟通過充分競爭才能有效益,這就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但產能過剩也有個度的問題。這些年,重慶經濟之所以表現良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堅決不碰產能過剩行業。[全文]
-
黃奇帆:我在重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思考與實踐
自新型城鎮化提出以來,全國各地都經歷了一輪城鎮化高潮,也有很多議論,見仁見智,各有長短。但從地方行政一把手的角度來談新型城鎮化,又能切中肯綮的,還不算多。本文從地方經驗切入,探討必須解決好哪些問題,才能避免城鎮化變成新一輪的城市擴張運動。[全文]
-
國企改革核心: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
回顧國有企業35年改革的歷程,怎么解決資本金來源一直是宏觀、微觀領域頭疼的問題。我國企業的債務風險遠高于政府債務風險,負債率始終處于高位運行,有風吹草動會引致系統性風險。當下權益融資比債務融資要重要得多,要建立市場化的國企資本補充機制,企業保持正常的資產負債率,增長才是可持續的、健康的。[全文]
-
黃奇帆:改革完善企業股本補充機制 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據標準普爾測算,我國經濟今后五年若保持7%—8%的增長率,債務融資需求將達到18萬億美元,全社會平均資產負債率將達80%以上。這樣高的負債率,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極大,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并切實加以解決。同時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我國企業股本缺乏市場化補充機制,致使企業債務過重。這是一個比政府債務更為嚴重的問題。[全文]
-
重慶地票制度可供全國借鑒
重慶擁有全國唯一的地票交易所。當進城農民在城里落戶以后,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宅基地實在沒有用處,可以交給政府復墾為耕地,他可以拿到地票交易所交易,同時房產商要征農民的地需要地票指標。一畝地票的價格如果是20萬,除掉復墾成本,剩下的就給農民。[全文]
-
黃奇帆:改革開放和民生建設的“重慶探索”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圍繞重慶的改革開放、先進生產力建設、民生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話題接受了新華網記者的專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