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晨麟:被“發明”的歷史傳統——尊稱降格律
關鍵字: 康熙豈弟君子詩經文字獄尊稱降格律宣德朱元璋【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晨麟】
康熙間詞臣進表,有以 “豈弟君子”屬之臣者,上摘其誤,將罪之。時韓慕廬為學士,奏曰:“屬之臣固誤,然古人斷章取義,亦間有君臣兩屬者,如禮經所云‘豈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是也!”予按故明洪武時,郊祀文有予我字,上怒,將罪主者。四明桂彥良時為太子正字,因奏曰:“湯祀天曰‘予小子履’,武祭天曰‘我將我享’。儒生泥古不通,煩上譴訶。”遂得釋,頗與此事相類。為人臣者,誠不可不通經也。
——王應奎《柳南隨筆》
就是清康熙年間,政研室的秀才們寫了一篇大材料,里面用“豈弟君子”來形容某位大臣,康熙看到后,說:“錯了!豈弟君子這四個字,怎么能用來形容人臣呢?!”就要追究執筆人的責任。以下兩段是對上述文字的翻譯和解釋。
當時擔任政研室文字主任的是韓慕廬,他向康熙匯報說:“關于這次材料中嚴重的政治錯誤,我室有這樣兩點意見:第一,這小子讀書不細,材料中出現了嚴重的政治錯誤,這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一定要嚴格認定、嚴厲批評、嚴肅考核,以‘三嚴’反‘三誤’,以儆效尤,我室也將在近期組織一次專題學習,提高全員知識水平,堅決杜絕此類錯誤;第二,這事情呢,他其實也是被誤導了。前人讀書時,斷章取義,也寫過類似的句式,比如東漢那個姓戴的,他寫《禮記》時,就用‘豈弟君子’來形容過周公,當然我不是替這小子說話啊,只是懇請領導在最終確定處理方案時,考慮一下這方面的因素。”
這事情讓我(王應奎)回想起來大明洪武年間的一件事情:當時,朱元璋要祭天,秘書們準備了一篇講話,里面在自稱時說:“俺”,朱元璋很生氣,說,這話是我應該講的嗎?!打算把從寫材料到審材料的一條線全部重處。幸好桂彥良當時在,他勸朱元璋說:“很久很久以前,的確有過這樣的用法,商湯曾經在祭天時自稱‘俺’,周武曾經在祭天時自稱‘阿拉’,當然今天早就沒人這樣用啦!這些讀書人思想僵化,不知變化,真是可惡的很,請陛下重重的罵他們!”朱元璋聽到老桂這樣說,才回心轉意,放過了那些人。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其實很有類似的地方,(都是錯誤的理解和引用了經典)寫材料的人,在這種地方一定要把功夫下足,千萬不能犯這種錯誤啊!
韓慕廬:即韓菼,慕廬是他的號。清初學者,中過狀元。
桂彥良: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活躍于浙江地區。張士誠方國珍都曾經請過他,被拒絕了,但朱元璋一來找,他就顛顛地出山了……據說朱元璋和他的私人關系相當和睦,管他叫“老桂”,從本文的事例來看,他對朱元璋應該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這則故事的主題,是“豈弟君子”,這四個字,應當讀作“KaiTi君子”,用來形容人很厚道、很和氣,它出自詩經(所以王應奎最后才會感慨說“不可不通經”也)。原文是這樣的:
在詩經中,“豈弟君子”多次出現在《小雅》、《大雅》中,上節只是其中之一,講述周室先人大王、王季之事,后來,就默認用這個詞指代天子。從這個角度講,康熙的發怒是有道理的,“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諸多同義詞的區分,反映出得是禮法規矩所在,錯亂不得。
……然而:
王介得知常州,劉貢甫以語謔之,介曰:“貢甫非豈弟君子乎?”貢甫曰:“雖非豈弟君子,卻是打爺知州。”常州風俗毆父,有橋名曰“打爺橋”。
上節出自宋《談苑》,講劉攽(字貢父,即劉貢甫)聽說王介要去常州任職,就拿他開玩笑,王介實在受不了,說老劉你這樣搞,不是個厚道人(非豈弟君子)啊!劉攽卻說,我確實不是厚道人,但也比你當不孝知州要強啊!
在劉攽的故鄉江西新余,塑起了他的雕像
劉攽身為兩宋段子界至高王者,在編政治笑話這方面,領先其它所有人整整一個身位,沒讓他黑過的,根本不好意思自稱北宋名相,但就算這樣……也沒道理肆無忌憚到開這種玩笑吧?
……而且:
宣徳間,慈溪一縣令謂羣下曰:汝不聞諺云滅門刺史、破家縣令乎。一父老對曰:某等只聞得豈弟君子、民之父母。縣令為之默然。
上節出自明《西墅雜記》,說宣德年間,浙江有個縣令對治下民眾說,你們沒聽說過“破家縣令”這句話嗎?一位有年人響亮的回答說,沒聽說過,只聽得說“為人民服務!”
這里的下限就拉到更低了:劉貢父至少還是個省級干部,而且和很多正國、副國級領導談笑風生……怎么到了明代,連一個縣級干部,都敢坐著領這四個字啦?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特魯多辭職后,加拿大政局下一步怎么走? 評論 33誰還在力挺尹錫悅?揮舞星條旗的韓版MAGA 評論 1442025年經濟目標不應低于5% 評論 102“特魯多最快今天辭職,明白已無路可走” 評論 252澤連斯基對特朗普“充滿信心” 評論 13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