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晨麟:被“發明”的歷史傳統——尊稱降格律
關鍵字: 康熙豈弟君子詩經文字獄尊稱降格律宣德朱元璋……原來,問題出在前三排,根子還在主席臺:
上節的作者,大概是本文中級別最高的了,原文名為《御制官箴》,作者朱瞻基,他還有一個更有名的作品,叫宣德爐……沒錯,這位就是年號宣德的明宣宗,“仁宣之治”的主要掌舵者!
御制啊!這是我皇明最高級的官方定義了啊!
明代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和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共同打造了明朝的“仁宣之治”
當然,對于這個口徑,很多人還是有意見的,比如:
上節出自明《南園漫錄》,作者張志淳,活躍于正德年間,晚宣宗數十年。他對當時天下稱呼市縣兩級行政官員為“父母官”的說法非常不滿,引用了“豈弟君子民之父母”的原文,并指出說,這里的“豈弟君子”指得是天子,所以“民之父母”這四個字也只應該用在天子身上,現在這樣連市縣一級的官員也敢自稱“父母官”,這是極大的僭越啊!
但很顯然,他的憤慨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從中明到晚明,“豈弟君子”和“父母官”這樣的表述方式,仍然被廣泛應用在大量中、下級官員身上。
光陰流轉,白駒過隙,轉眼間已是三百年過去,紫禁城還是那座紫禁城,門匾卻從承天門換作了天安門。而關于“豈弟君子”四個字的用法,也有了新的規范。
上節出自《資政要覽》,由順治御頒,其中對“豈弟君子”的引用,上下文的呼應,可以說是非常規范,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康熙對“豈弟君子”的理解也就非常自然了,皇考御頒,金口玉言啊!
我并不知道順治(以及他的文字班子們)是否熟悉二百多年以前的那份《御制官箴》,又是否為了刻意顯示出與朱明政權的不同,為了顯示出他們會和朱明政權一樣,甚至是更加尊重既有的文化傳統,才會把已經由宣宗下放給了基層的尊稱,又收回到九重天上?在我而言,很懷疑這只是偶然。
但,偶然中也有必然,以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滿清在很多方面(比如尊孔、尊孔,以及尊孔),都表現出了超出之前任何漢人王朝的重視和認真,從這個角度來說,類似“豈弟君子”這樣朱明皇族可以一笑丟下的冠帶,他們卻要認真的拿回來,撣卻浮灰,再恭敬戴回頭上,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然而,我又要說然而了:
上節引文作者,皆為清人,很顯然,官方的正式定義,并沒有影響到他們對這個專有詞組的理解和使用,要知道,這是在清代啊,把“文禍”這顆技能樹玩出了花,點爆了表,一直加到了S+的清代啊!
只能說,那怕是對文字無比細膩、無比謹慎的“我大清”,恐怕,也沒能真把這個程度的誤用都納入到文禍考評的射程當中,從韓慕廬的地位和態度來看,康熙的態度究竟有沒有走出北京城,都是很可疑的。大約也就是剛剛走出紫禁城,到了景山和前門吧!
事實上,“豈弟君子,民之父母”這個詞組指代對象的變化,是個很典型的文化規律,我稱之為“尊稱降格律”:一個極為尊貴的稱呼,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慢慢降格,之前只能仰望的階層,開心的將之抓到手里,帶著一點激動,來歡樂的使用,譬如“秀才”、譬如“官人”、譬如“相公”、譬如“閣下”……都是如此,“豈弟君子”,只是這漫長隊伍中的一員。
對于君子之變,明清兩代選擇了不同的態度,朱明皇室決定承認事實,并以國家文件的形式確定了它的使用;滿清皇室覺得這樣不好,并以專案的形式提醒士人要規范文字的使用,然而……結果好像也沒什么不同。
最后說一句,我很疑心,上頭“覺得這樣不好”或者只是我想太多:也許,真相是康熙根本就不知道民間早有這樣習慣的用法。或者說他讀過,且只讀過那本御頒的讀物,因而他知道,且只知道這種用來形容天子的用法,因而,他很自然的認為秘書們的材料寫錯了……就這么簡單,沒什么借題發揮,沒什么勵精圖治,沒什么明清之辨,沒什么禮儀之爭……其實,這只是一個大領導偶然遇上李雪蓮的故事;其實,我們只是在討論一個沒有跟上時代,卻又沒人敢告訴他他沒有跟上時代的老人罷了。
……或許罷!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特朗普還沒上任,美國在這里已落了下風” 評論 1“特朗普就職前,美國進口商要從中國搶貨了” 評論 84超百億美元,中國印尼簽了! 評論 129想給中資控股港口“潑臟水”,特朗普手下卻打了廣告 評論 74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12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