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云: “中學西魂”的終結與中國思想的新啟蒙
關鍵字: 中國社科研究中國路徑依賴中西文化對比中國思想[導讀]自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步伐深刻影響了中國學者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話語體系。容閎嘗言:“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造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為少年新中國。”然而在其后的歷史中,對西方知識的吸收卻往往超出“改良”的范疇,作為外來者的西方知識越來越成為中國學者的思想本位,而中國素有的古老文脈則愈發顯得遙遠而陌生。中國與西方在知識場域中的主客關系被顛倒了。
近年來,雖然中國社會科學界在國際期刊中的發表量持續增長,但研究方法上大都是套用西方的理論話語。如李小云所說,今天中國的社會科學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西方理論的“資料員”和“研究助手”。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中國從邊緣逐步走向中心,由被動性卷入逐漸轉向主動把握全球化,由全球知識體系中的客體逐漸成為主體之一,是自21世紀以來中國與世界關系變遷中呈現出的新特征,其對于全球化過程中各種能動性主體之間結構關系的重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認真客觀地審視這一新變化需要超越左和右的意識形態分野,以及西方中心主義和中國中心主義的立場。
國際上對于中國發展經驗的廣泛關注表明:原本作為地方性實踐的中國發展經驗正被賦予全球性意義。中國政府強調“不輸入他國的模式,也不輸出自己的模式”,這一方面顯示了在避免中國成為“霸權”目標上,中國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覺,并采取了相應的政治策略;另一方面,中國發展經驗的對外分享,正在從低調、謹慎和碎片化的發展成就的交流,演變為系統的、基于制度和文化自信的治國理政經驗的海外傳播,分享內容也從“中國經驗”、“中國奇跡”轉變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換言之,中國政府開始將其政治制度作為中國發展經驗的主體內容大膽地呈現出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自信。客觀地說,這種立足于發展業績的政治自信,以及不尋求霸權的政治理念,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未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地方性實踐被賦予更多的全球意義,地方性知識也開始走向世界性的知識場域,新的“知識戰場”正在形成。
21世紀初開始流行的中國新發展話語,如“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經濟特區”,之所以在西方獲得廣泛認同,一方面是因為其市場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特點,從而得到了西方自由主義者們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西方左翼人士對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的贊同。隨著一些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如“黨的領導”和“政府的強大作用”)不斷凸顯,來自西方自由主義陣營對于“中國發展經驗”的認同逐漸減弱,并產生焦慮甚至對抗情緒,發展知識的張力自然也會出現。
1994年,克魯格曼在《亞洲奇跡的迷思》一文中指出:“東西方的經濟發展的差異最終將會成為一個政治問題。”對中國發展經驗的理論詮釋,既涉及“什么是未來中國發展新的思想資源”,也涉及“中國如何與外部世界互動”。如果缺乏這樣的理論詮釋,則不僅無法講好中國故事,也會嚴重影響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對此,中國社會科學和思想界肩負重大的歷史使命,但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第一,中國的人文社科研究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與自主性知識缺失的問題。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地方性發展實踐植根于本土的政治和社會文化傳統,但我們不能僅從本土傳統中尋找未來中國治理及其與世界關系建構的思想資源,因為中國的傳統思想資源是在兩個重要條件下形成的,一是基于“中國”的世界觀,二是基于“沖擊-回應”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結構,很顯然,這些條件都已經發生了變化。此外,中國的地方性發展實踐雖然受到了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但又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發展道路相異,因此立足于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與世界對話將會非常困難。
面對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變局,中國亟需新的思想資源。然而,中國社會科學和思想界在這一方面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原因在于,中國的發展理論總體上還處在西方知識體系的框架之下。偏激地講,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西方理論的“資料員”和“研究助手”,對于西方理論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從而導致有關中國發展的主體性知識的供給不足。
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西方中心論”和“中國特殊論”都不可取,但對于理性和現代性在中國的實踐與鋪展,中國缺乏原創性和在場性的知識體系。一方面,中國學界對當代中國發展的研究,一直沒能擺脫費正清的“卷入”理論,其自主的理論創新不足,難以與西方中國學的理論展開對話。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學術交流和對話雖然強調理論自信,但卻充斥各種沒有理論支撐的空洞政治話語,一些說法往往把中國的現代發展與世界文明完全分離,盲目倡導“中國特殊論”。這些說法缺乏系統研究和深入思考,其廣泛傳播嚴重影響了當代中國與世界分享本土的發展經驗。
造成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主客體”關系正在發生變化——主流研究或者依然局限于學術依附的“他者”視角和框架,或者堅守“中國特殊論”。而認識這種轉變需要嚴肅地審視國家、民族、文化、帝國、現代性、后殖民和儒學等一系列概念。同時,在中國人文社科框架內,比較研究落后,系統的和真正意義上的區域研究缺失,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基本上是抄襲西方理論,以及二手資料信息的整理,很難通過對其他國家的扎實研究,以觀照中國的社會變遷。
- 原標題:李小云: “中學西魂”的終結與中國思想的新啟蒙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李泠
- 最后更新: 2018-10-24 10:27:19
-
一個美國媽媽把孩子送進中國公立學校以后…
2018-10-23 14:36 中西教育 -
從吊燈到馬桶 喬布斯老宅150余件物品或將被拍賣
2018-10-23 11:20 蘋果新“品” -
“江口沉銀”亮相成都 剛開展就限流
2018-10-22 07:30 考古 -
聽!創世神話成了一曲交響樂
2018-10-20 12:00 以藝術之名 -
從童養媳到開國將軍 網友:她的一生才是真“娘道”!
2018-10-18 14:00 當代婦女解放 -
當套路打敗新鮮感 印度電影也抓不住中國觀眾
2018-10-17 14:48 -
侯寶林弟子、臺灣著名相聲藝術家吳兆南去世 享年93歲
2018-10-15 07:34 臺灣 -
中國留學生奪得第45屆“學生奧斯卡獎”金獎
2018-10-13 15:45 中國電影 -
大英博物館自辯:不是每件藏品都是搶來的
2018-10-12 22:29 -
《邪不壓正》、《紅海行動》將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18-10-09 09:38 中國電影 -
渭南博物館展出民國將領《討陳檄文》竟是網文,稱將盡快更換
2018-10-08 10:03 -
拍賣槌剛落,939萬元名畫自行銷毀
2018-10-07 16:25 以藝術之名 -
“經遠艦”水下考古第一階段結束,艦名牌保護處理后進行回填
2018-09-26 08:49 考古 -
廣電總局局長對湖南廣電提要求:堅決防止泛娛樂化等傾向
2018-09-25 13:47 網絡戰線 -
周口店遺址發現百年 猿人洞重新開放
2018-09-25 09:38 考古 -
中國首位!中科院院士王恩哥當選美國物理學會董事
2018-09-22 09:35 -
“吉祥三寶”父親布仁巴雅爾心梗去世 享年58歲
2018-09-20 10:07 -
還原一審判決全貌,直擊音樂人劉洲的資本“騙”局
2018-09-19 12:24 -
日本政客的漢字,誰寫得好?
2018-09-19 11:50 日本 -
施著工 埃及又喜提一座獅身人面像…
2018-09-19 09:00
相關推薦 -
“創紀錄的美國富人正計劃大選后離開美國” 評論 164他倆赴北卡最后沖刺,僅“幾步之遙” 評論 112伊朗最高領袖警告,美國:我們約束不了以色列 評論 125“非洲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提供重要投資” 評論 55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