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慈欣:遠航!遠航!
關鍵字: 流浪地球劉慈欣宇宙航行宇宙飛船科幻小說【文/ 劉慈欣】
科幻小說在精神上與大航海時代有密切聯系,科幻小說家筆下的宇宙航行,就是海洋探險的三維翻版。一艘小小的飛船,像一粒漂浮在太空中的金屬果殼,這是大多數科幻小說中星際航行的情景。
但真實的恒星際航行可能是另一個樣子,在那種航行中,行駛在廣闊海洋上的將不是從利物浦或鹿特丹駛出的三桅帆船,而很可能是利物浦或鹿特丹本身。
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航行大多是以某種超技術為基礎的,即那些能在短時間內跨越光年級的距離的技術,比如超光速和空間躍遷等。目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驗中,都沒有一個被科學界普遍認可的對超光速可能性的證明,空間躍遷就更不用提了。科學和技術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但自然規律也有一個底線,不可能我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很可能,當公元兩萬年到來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仍然有效,光速仍然不可超越,我們最強的動力仍然還是核聚變。但如果那時的人還是人,就一定揚起了恒星際航行的風帆。
那么,就讓我們想像一下,在以現有的理論為基礎,技術向前邁一兩步的情況下,星際航行可能是什么樣子。
設想我們能將宇宙飛船的速度再提高二、三百倍(相當不少了!),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一,那么我們到達最近的恒星再返回需要一千年,如果飛船從宋朝出發,現在就快回來了。在這樣長的時間里,像哥倫布那樣帶足淡水和糧食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應該考慮到冬眠這個辦法(這已經不算是超技術了),一艘小飛船載上兩三個人,在冬眠中用五個世紀到達那里,看一看后再用同樣的時間在冬眠中返回,倒是可以帶足水和干糧(如果對保鮮要求不高的話)。
《星際穿越》中馬特·達蒙使用的冬眠艙
但這樣的航行只限于探索,而人類宇宙航行的最終目的與大航海時代一樣,是要在那些遙遠的地方開辟新世界。在那遙遠的星系,可沒有用幾個玻璃珠就能哄騙著為我們干活兒的土著,要在那里建立一個新世界,無疑是要去很多人的。
即使采用冬眠方式,在到達目的地后這些人也要醒來去開拓新疆域,在把那里的行星變得人類可以生存之前,他們還是要依靠飛船上的系統生活,而這個階段可能長達幾個世紀。
小說《航程中》(《The between days》)就描述了這樣的困境:一艘載有上百名乘員的宇宙飛船,飛向距太陽四十多光年的一顆恒星,計劃在那里的行星上開辟一個人類新世界。全部航程需兩個世紀,這期間飛船上的所有人員都處于冬眠狀態。由于一次意外事件,一名乘員在飛船啟航不久就蘇醒了,而且無法再次進入冬眠,只能在飛船上孤獨地渡過自己的下半生。他又活了六十多年,吃掉了飛船上給養相當大的一部分,這些食物貯藏是為這些星際移民到達目的地后準備的,為此,這名孤獨的人在死前留下了一封道歉信。
其實,就是沒有這位蘇醒者,飛船上的給養又夠這上百人維持多長時間?他們真的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把那個陌生的行星變得適合人類生存?這些作者并沒有交待。所以,過去海上航船那種自帶糧草的方式,可能只適合于太陽系內的航行,在恒星際航行中,飛船必須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系統。
建造這樣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需要極其復雜精致的技藝,魯賓遜的《冰柱之謎》的開始對此有生動的描寫:……它是最精彩的智力游戲之一,在很多方面很像象棋……我考慮得越多,越來越多的小問題就越想越嚴重,所有這些問題糾纏在一起,交織成一張巨大的、相互聯系的因果網……而這一次,人們玩游戲是為了生存。
事實上,人類已經進行過這樣的嘗試,這就是一九九一年的生物圈二號工程。但那個人工生態系統不到一年時間就玩不轉了,里面的科學家不得不走出來,由于過多地呼吸二氧化碳,他們一個個頭暈腦漲,病秧秧的像坐了一年地牢。更有甚者,后來還發現這項實驗有作弊行為。
生物圈二號的失敗有多種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不夠大。“……只有象地球這樣規模的生態系統,這樣氣勢磅簿的生態循環,才能使生命萬代不息。”(選自拙作《流浪地球》),這也就決定了未來的恒星際航行很可能是超大規模的。
提到超大規模宇宙航行,我們首先想到用整個行星做為宇宙飛船。這個想法固然宏偉,但也是最笨拙的一個。因為按照這個方案,絕大部分的推進能量都消耗在加速巨量的幾乎是毫無用處的質量——行星內部的質量上,這些質量的唯一意義就是產生引力,而在薄殼容器狀的飛船中,引力可以用旋轉離心力來代替,即便捷又便宜,即使沒有引力,飛船中的空氣也不會喪失。
第二個方案自然是建造超巨型宇宙飛船。我們可能會想像如上海或紐約那樣大的飛船,但考慮到飛船生態系統所需維持的漫長時間,肯定需要大量的植被和水體,這就意味著飛船可能必須造得更大,像克拉克筆下的拉瑪一樣成為一個小世界。
建造這樣的飛船恐怕又需要超技術了。我們知道,對于薄殼結構,體積越大就越脆弱。一個核桃是很結實的,但如果把它的直徑放大十萬倍,即使把殼的厚度也按比例放大,它怕是也難以在地球重力下保持完整。
不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早就在認真地設計同樣龐大的太空城了,但飛船與太空城有一點很重要的不同:前者需要加速,這與那個大核桃需要承受重力是一回事。不管推進力的分布如何均勻,超巨型飛船總會有相當多的部分產生極其巨大的應力,在可能想像的技術范圍里,這應力是任何材料都難以承受的。這個方案還犯了一個從事理智的風險事業時最大的忌諱:把所有的雞蛋都放進了一個籃子,一旦遇到什么不可避免的災難(這在太空中是很正常的),就全完了。
- 原標題:劉慈欣:遠航!遠航!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后更新: 2019-02-18 08:06:55
-
NASA:2028年四名宇航員將"重返月球"
2019-02-18 07:22 -
去年中國固定寬帶下載速度增幅超47%
2019-02-17 14:09 電子商務 -
迄今最清晰!嫦娥四號最新照片來了
2019-02-16 16:46 航空航天 -
遭小米diss,TOF技術到底是不是榮耀騙用戶瞎花錢?
2019-02-15 23:00 手機 -
中國研發出新型高效鈣離子混合儲能器件
2019-02-15 18:37 -
月亮上為啥有“天津”?
2019-02-15 15:38 嫦娥奔月 -
小米兩高管回懟榮耀V20 雷軍專心安利小米9
2019-02-15 14:36 手機 -
嫦娥落在“天河”上 @全世界
2019-02-15 14:33 科技前沿 -
2018年歐洲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國品牌占比32% 華為小米增幅驚人
2019-02-15 13:41 -
榮耀副總回懟小米9:榮耀V20依然是科技標桿
2019-02-15 11:14 手機 -
鐵流:臺灣面板廠商哭泣 國內面板股價大漲
2019-02-15 11:13 -
8520米!亞洲陸上最深鉆井紀錄刷新
2019-02-15 07:45 超級工程 -
三星S10全系3款新機詳細配置“意外”曝光,你給打幾分
2019-02-14 18:19 手機 -
新疆研制成功鏈齒式殘膜回收機
2019-02-14 16:49 -
聯想否認重啟樂檬手機品牌:賬號并非官方所有
2019-02-14 16:43 手機 -
臺灣晶圓廠產能居全球第一,大陸排名第五但增長最多
2019-02-14 15:31 -
華為AR眼鏡架新專利曝光:鏡腿掛載智能手表
2019-02-14 10:41 華為 -
大疆地理圍欄升級二維變三維?回應:17年就有了
2019-02-14 10:40 TMT觀察 -
手機輻射量超標?小米:均符合印度法規要求
2019-02-14 10:36 手機 -
擊敗LG!京東方成全球最大液晶屏供應商
2019-02-14 09:38 TMT觀察
相關推薦 -
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評論 6為避免海外“相殘”,這些中企正在行動起來 評論 35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評論 115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評論 142“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評論 210最新聞 Hot
-
怕特朗普再次阻撓?WTO想“提前任命”這個重要職位
-
德國提前大選時間定了,“朔爾茨失去了德國人民的信任”
-
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
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
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
“忠誠、對華強硬”…又一批重要人選曝光
-
沙特王儲罕見發聲:這是種族滅絕
-
“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
“反華急先鋒”將成美國國務卿?
-
他不清算了?
-
美國押注這條鐵路挑戰中國地位,但…
-
澳最新民調出爐,“人們看破了‘中國威脅’的迷霧”
-
日本政府回應這一幕:吃了感冒藥
-
評論運動員外貌,美國解說員被無限期停職
-
“俄羅斯與伊朗這一步,值得驕傲”
-
“特朗普還沒上任,美國在這里已落了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