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作家,《三體》三部曲
-
新冠突然傳播與外星人可能降臨,二者有些相似之處
世界性的重大的意外事件其實是一個常態,它們在歷史上不斷出現,從黑死病到兩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走向不斷被這些意外所改變,有些意外事件也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與此相比,我們所經歷的平穩發展而沒有重大意外的這三十年,反而是一個例外。[全文]
-
讓地球流浪最笨拙,我還有這些方案
提到超大規模宇宙航行,我們首先想到用整個行星做為宇宙飛船。這個想法固然宏偉,但也是最笨拙的一個。因為按照這個方案,絕大部分的推進能量都消耗在加速巨量的幾乎是毫無用處的質量——行星內部的質量上。第二個方案自然是建造超巨型宇宙飛船……[全文]
-
你關心人性,我關心生存
我們假設的前提就是要么我倆活,要么三人一起滅亡,這是很有力的一個思想實驗。被毀滅是鐵一般的事實,就像一堵墻那樣橫在面前,我曾在《流浪地球》中寫到一句:這墻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墻是什么?”那就是死亡。[全文]
-
作為一個出生在中國的科幻作家,是幸運中的幸運
我們這一代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國的人,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幸運的人,因為之前沒有任何一代人,像我們這樣目睹周圍的世界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中國是一個充滿著未來感的國度,中國的未來可能充滿著挑戰和危機,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吸引力。[全文]
-
劉慈欣現場看暗物質衛星發射,想到了什么?
12月17日凌晨,我國首顆天文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將去太空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這是人類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進程中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劉慈欣受邀抵達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觀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發射。“悟空”在天蒙蒙亮的時候升空,大劉在寒冷中遙望它消失在天際。“這是一個新的開端。”他說。[全文]
-
中國的科幻市場還沒有啟動
今年2月,美國科幻奇幻協會在其官網上正式公布了2014年“星云獎”入圍名單,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英文版《三體》入圍長篇小說決選。這是新時期以來首部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科幻長篇入圍“星云獎”,劉慈欣再次創造歷史。[全文]
-
超越《三體》很難,我心里清楚
美國人對翻譯作品不感興趣,更不用說是科幻領域的。我希望西方讀者看我們的作品是因為它是一部科幻小說,而不是因為它是中國小說。有出版機構想推動《三體》參與全球最高科幻文學獎的角逐,但我對得獎不抱有期待。美國本身就是一個科幻文學的中心,他們對非英語體系內的科幻有一種天生的、本能的輕視。[全文]
-
《三體》英文版后記:東方紅與煤油燈
7歲那年,天幕上有一個小星星緩緩飛過,那是“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饑餓、群星、煤油燈、銀河、武斗……這些相距甚遠的東西混雜糾結在一起,塑造了我今天的科幻小說。我不是用小說來隱喻和批判現實,科幻最大的魅力是創造出眾多現實之外的想象世界。[全文]
-
這是最好的地球,這是最壞的世界
我在寫作《三體》時,選擇了“可能世界”中的最壞者。有位加拿大朋友將此歸結于“中國人的特質”,并聲明自己對人類和地外文明的關系持樂觀觀點。但反觀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地位,倒更像500年前歐洲移民到來之前的加拿大土著人。上世紀的中國科幻作品,大多渴望“上帝”般指點迷津的地外文明,這可能嗎?[全文]
-
未來早已到來
科幻文學是一個國家社會狀況很敏感的指針,科幻的興衰可能是國家整體狀況的晴雨表。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是在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之間,當時的美國和我們現在很相似,都處在快速的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之中。這種進程中充滿了機遇,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也充滿了危機和挑戰。人類應該有個共同理想,我們的社會最欠缺的就是這一點。[全文]
-
愿嫦娥突破宇宙的“大寂靜”
在現場:火箭點火時,尾焰瞬間照亮周圍的群山,接著照亮了半個天空,拖著絢麗的火焰升起的火箭有一種奇異的美。火箭同樣看上去是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東西,帶著我們的精神飛離這平凡的群山。現在看來,如果把經濟前景,也就是俗話說的“有什么用”,作為航天事業的主要依據,那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永遠也無法實現。[全文]
-
劉慈欣:全頻帶阻塞干擾
本文是劉慈欣的一部軍事題材科幻小說。中國遭世界各國圍攻,在危急時刻,主人公莊宇駕駛科研飛船“萬年炎帝”號撞擊太陽,激起巨大的太陽電磁暴,使整個地球陷入全頻帶阻塞干擾,消除了聯軍的電子優勢。中國軍隊發起反擊,打敗了對手。由于種種原因,正式發布的版本以俄羅斯受圍攻為背景。觀察者網特轉載中國版,以饗讀者。[全文]
-
科幻寫作正把科技妖魔化
現代派文學和后現代派文學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本身充滿死亡的、墳墓的氣息。社會科學領域、文學領域的人紛紛涌入科幻,但這些人很多是反科學的。不止科幻,整個西方的航天事業都非常沒有進取心,而航天事業是人類精神狀態明顯的指南針。[全文]
-
劉慈欣:社會急需第二次啟蒙運動
曾經,基礎科學的最新理論對社會和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古典力學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莫不如此。但后來,這種影響漸漸消失了,基礎科學,特別是理論物理學,變成了象牙塔上的空中樓閣,離社會生活越來越遠。基礎科學日益遠離大眾,有可能使人類躺在技術的安樂窩中再次進入蒙昧時代,社會急需第二次科學啟蒙運動。[全文]
-
三十億年,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可見的宇宙有150億光年,可以到達的地方有200億公里,而人類生活的范圍只有2萬公里,地球這粒生機勃勃的塵埃之于它漂浮的這個廣漠的空間,就像一座摩天大樓中只有一個地下貯藏間的柜櫥里住上了人。這個巨大的啟示一直懸在我們上方,這無聲的招喚振聾發聵,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已經把人類文明的使命宣示得清清楚楚。[全文]
-
科技越進步,科幻越艱難(專訪)
現在的IT技術掩蓋了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狀態,給我們快速進步的錯覺。其實,除了IT技術之外,其他技術很多年都沒有突破性的進展。人類的技術越來越內向化,冒險精神、突破精神和探索精神越來越退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