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系列| 劉元春:消費投資哪個重要?這有個“一石幾鳥”的方案
最后更新: 2023-03-05 08:27:33觀察者網:每當中國經濟承壓時就有人呼吁基建刺激,近年來關于新基建的討論尤其火熱。我注意到,2022年的基建投資增長9.4%,成為去年中國經濟數據中的一大亮點。出現這樣一個亮點的原因是什么?今年新老基建投資會有怎樣的表現?
劉元春:2022年是中國經濟增速相對較低,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年。在整個社會秩序、經濟秩序嚴重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要想保持中國經濟的增長,政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政府在促經濟、促增長的過程中,它的手段是什么?是靠一些大項目的投資?產業項目的投資還是基建項目的投資?這些很重要。
從目前來看,基礎建設先行是我國過去40年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也是如今美國社會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中得出的重要經驗。
中國通過基建拉動內需,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但同時我們也會面臨著投資主體是誰,是市場來主導,還是政府來主導的問題。如果是政府主導,政府要靠什么方式來解決資金來源,解決項目的可覆蓋性和項目的收益性。這里面,中國已經進行了諸多創新,達到了基礎設施建設的奇跡。
2022年11月2日,近年來,我國一些大規模基建建設和超級工程陸續竣工,使得中國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稱號。如今有“黑科技”加持的“蓋樓神器”——新一代住宅造樓機,在西安浐灞二路的浐灞國宸府項目進行全國“首秀”,最快3天就能建起一層樓的超強實力,將“中國速度”展現得淋漓盡致。 圖源:IC photo
去年有兩個很重要的轉變:第一,從傳統基建向新基建的轉變;第二,我們用大量市場性的方式來籌措資源,讓一系列優質民營企業介入其中。目前中國進行基建的方式不是過去幾十年的簡單延續。
基礎設施有一個最基本的諺語是“路越修越遠,坑越挖越深,橋越修越高”。這幾句話隱含的含義是,隨著基礎設施的延伸,其收益肯定是遞減的,成本是遞增的。這就要求我們對于整個基建的收益性和基建投資的債務要有深度的思考。
2022年全年基建投資增長9.4%,整個基建投入規模能夠達到12萬億。如果我們今年還想達到9%左右的增長,新增的投入需達到1萬億,這1萬億從哪來?是我們要著重考慮的一點。這里面可以算幾個很重要的賬。今年我們的赤字率(預計)為3%,這意味著一般預算的赤字支出能夠增長3.9萬億。另外,2023年,中國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有望達到在3.8萬億,比去年多1500億。其中很重要的增長包括赤字率0.2個百分點的增長和經濟增長速度提升所帶來的效益。
其實最關鍵的不是簡單的量的問題,而是它的質量、結構的問題。談到結構的問題,就涉及到剛剛提及的新增3.8萬億專項債,在使用上會面臨怎樣的問題。此外,還涉及到3.9萬億的赤字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分配的問題。不同地方的財政狀況差異較大,很多地方財政難以為繼,難以支撐其基礎設施的進一步進展。
我認為,在討論基礎設施時,不是簡單地說要不要。要是肯定的,特別是在一些新動能、高新技術、卡脖子問題上,我們要有技術的突破、產業的突破、關鍵零部件的突破,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新基建。沒有新基建,要想企業規模化運轉,要想民營企業在市場化模式里愿意去投這些領域,是很難的。
因此,未來想要加速趕超,加速突破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板,就要求基礎設施做進一步支撐,進一步提速。
觀察者網: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強調要擴大有效投資。您認為,什么樣的投資才算有效投資,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您有何建言?
劉元春:在市場經濟里,有效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投資能夠產生盈利,投資的收益能夠覆蓋成本,能夠使企業有大量的創新收益。
但是從民族、國家層面看,投資是否有效取決于三個方面:是否有利于提升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整個技術的進步,是否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循環。它考慮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投資利潤的問題,而是一個戰略性目標。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相信市場的判斷,市場大規模發生的投資大概率是有效的。對政府而言,需要判斷一些戰略性的投資。比如剛剛提到的基建問題,包括傳統基建和現在大力提倡的新基建。這些投資具有戰略性,與市場投資具有互補性,因此政府要進行有效投資。除了基建之外,在一些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突破上,也要給與大量政府性投資。
這里面也會關系到我們的一些布局,尤其是我們的新發展格局,要形成整個國民經濟循環在極端狀況下也能有效運轉的目標。
因此,國家投資和企業投資的準則會有一定差別。政府投資的有效性取決于國家對于整體形勢的判斷和戰略的有效性,市場投資很重要的是企業能否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息做有效解讀,從而形成企業的營運能力。
有效投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一方面,是要相信市場,另一方面,國家必須進行戰略性的布局。
觀察者網:我們國家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一半以上,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2022年,我國民間投資僅同比增長0.9%,您認為民間資本投資低迷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才能重新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
劉元春:這個問題很好。民間投資低迷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單純從結構上講,影響民間投資低迷的第一大因素是房地產投資。
大量的房地產投資都是民營企業開發的,同時大量房地產的購買者是老百姓。房地產投資實際上占整體投資比重接近30%,也占民間投資的40%-50%。房地產深度調整,肯定導致我們房地產投資不暢。
房地產出現問題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政策性的因素,“三道紅線”、降杠桿太猛;第二,周期性的因素,中國的房地產基本上是7-8年一個小周期;第三,趨勢性的因素,由于人口、城市化率等基礎參數變化導致的。因此,要解決房地產投資低迷的問題,單純靠一項政策是不可能完成的。
影響民間投資低迷的第二個原因是第三產業,尤其是與疫情相關聯的、接觸性服務業的低迷。比如說,餐飲業、旅游業,很多店都要倒閉了,他們怎么可能投資?要想恢復這類投資,首先,社會秩序、經濟交往要常態化,否則大家都不出門吃飯了就無法彌補這部分投資。因此,要快速修復疫情帶來的“疤痕效應”。
第三,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小企業壓力很大,如何快速幫助他們修復資產負債表,也是我們投資修復的重點任務之一。
除此之外,民間制造業投資下降得也很厲害,原因是大家對于出口的預期也很低迷。中國經濟增長往往是出口投資驅動的,出口越好,外向型企業投資也會好。這一部分可能需要國家出臺一些政策性的補貼。
民間投資不足還與信心低迷、民營資本“躺平”密切關聯,因為大家對于未來的政策環境,未來國資、民資之間的戰略定位還有很多疑慮。尤其是2020年10月份以后,圍繞著平臺經濟、圍繞著一些資本進入非經濟領域所產生的各種亂象和對于資本無序發展的整頓,產生了諸多討論。
目前,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在法律和制度層面將民資和國資的平等性落地,同時要求一些“綠燈”案例做出樣板,引領資本信心回歸。這方面隨著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重要指示,正在逐漸緩和。
但大家一定要看到,信心的緩和、預期的改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有一定的耐心。更為重要的是,當資本預期未來的收益較差,就不會投資,所以我們還得通過擴大內需、通過扶持民營經濟,通過加速中國經濟復蘇進程,使得民營資本在經營中有收益、在投資中有方向、在發展中有信心。
我們要把這幾件事情持續做出來,即將進行的“兩會”會在相應的政策落地上進一步提出一些新舉措。
我認為,在民營投資這個問題上,信心的扭轉需要經濟的改善,也需要我們在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落實中性競爭的政策上持續推進,給與大家穩定的預期。這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是靠某一項政策、某一個舉措、某一兩句話就能改善的。它是個系統工程,我們也不能著急。
同時我認為,市場主體也應該通過正確解讀二十大,解讀目前黨和國家的一些政策和未來的走向,來科學研判未來的投資環境。
2023年2月8日,江蘇省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人員正在焊接風電塔筒單節筒體,奮力實現首季“開門紅”。人民圖片
觀察者網:您之前提到,在全球滯脹的環境中,中國經濟的持續復蘇,將會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全球投資的目的地。2023年,在吸引外資方面我國有哪些優勢,又存在哪些挑戰?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進一步的改進?
劉元春:202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列為今年經濟工作五項重點任務之一。商務部和發改委也出臺了進一步吸引外資的新舉措,在整個投資規則、投資環境、投資領域推出了很多舉措。
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在進一步全面開放的進程中,一定會為外資創造更好、更公平的投資環境。同時,中國是一個超大經濟體,擁有超大市場規模,一定會吸引相應的外資進入。過去一兩年里,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備,也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目前,可能引發外資波動的因素是美國對中國經濟的遏制,美國通過出臺《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進一步強化其“小院高墻”的戰略,從而限制一些資本向中國流動。
對此,我國必須進行一系列反制。在這些反制中,很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依然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我們的生產能力依然建立在全球最好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上。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也要通過“友岸”、“近岸”的外包活動,打造新的合作平臺,來對沖目前國際環境的沖擊。
在這上面,我們要有一些戰略性的思路:一方面,要通過中國大市場的構建和中國大市場的開放來吸引外資,通過營商環境的改善,進一步應對歐美的變化;另一方面,要從戰略角度對歐美的反制進行積極破題。比如,中歐投資協定要有新舉措;整個東亞圍繞自貿和投資協定要有新舉措;依靠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在投資上也要有新舉措;在WTO框架下如何提升規則性、制度性的開放。這些方面國家已經進行了很多布局。
很多學者經常驚呼外資出逃,很多生產線、供應鏈撤離會帶來格局的進一步變化,從而提出很多悲觀的想法。我覺得,這些判斷是要很好地進行反思的。
在過去20多年里,歐美很多專家都說中國會崩潰,同時也有大量的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產生懷疑,但是來來回回,大家依然會看到市場的力量,資本的力量,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強大所形成的力量。
因此,在吸引外資上,我們要有一些基本的戰略定位,不能亂,也不能為了吸引外資而吸引外資。中國要想真正的強大,一定要扎根國內大循環,將高效運轉作為基本盤,而不是簡單地按照過去的戰略理念進行自然延伸。
我認為,我們要在吸引外資上下苦功夫,要在對沖對歐美的遏制戰略上有所安排,還要在我們整體發展的信心上樹立一個很好的基準點。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張菁娟 
-
給你一點小小的“游戲震撼”,玩家助力希望工程5天籌款240萬
2023-03-04 17:53 -
《三體》制片人:我們不是純資本化的公司,就想做好中國科幻
2023-03-04 16:00 觀網財經-互聯網 -
對話英特爾中國董事長:中國讓我們覺得機會無處不在
2023-03-04 13:24 觀網財經-科創 -
B站虧75億,給UP主分了91億
2023-03-04 13:01 觀網財經-互聯網 -
繁榮與停滯:復盤日本經濟的發展與啟示
2023-03-03 20:34 -
羅思義:中國經濟要提升,必須繞開美國踩過的“坑”
2023-03-03 17:58 經濟學家建言2023中國經濟 -
今年增速目標5.5%以上,“上海是有底氣的”
2023-03-03 15:55 上海新高度 -
何小鵬人大提案:明確自動駕駛事故責任認定
2023-03-03 14:58 2023兩會 -
周六福再戰IPO:老板姓李不姓周,與蔡少芬有訴訟戰
2023-03-03 14:46 觀網財經-金融 -
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浪潮、龍芯、華大基因回應
2023-03-03 14:03 觀網財經-科創 -
1月M2同比增12.6%創六年新高,央行: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2023-03-03 13:32 觀網財經-金融 -
央行: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的勢頭得到了遏制
2023-03-03 11:42 觀網財經-房產 -
人大代表陳雪萍:建議農民工社保按天繳納
2023-03-03 11:28 農民工 -
第八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將于29日開標,肝素類產品首次納入
2023-03-03 10:03 -
西方可參考中國的監督機制打擊壟斷
2023-03-03 08:53 觀網財經-宏觀 -
ChatGPT相關?漢王科技一個月內再收關注函:不得過度宣傳誤導
2023-03-03 07:33 -
縮衣節食成效初顯,B站四季度減虧21%
2023-03-02 22:39 -
如何看待中美經貿關系未來發展趨勢?商務部回應
2023-03-02 18:26 觀網財經-海外 -
倪光南:不受壟斷制約,RISC-V架構在中國CPU領域最受歡迎
2023-03-02 17:24 觀網財經-科創 -
“消費提振年”怎么辦?商務部長:形成波浪式消費熱潮
2023-03-02 17:15 觀網財經-消費
相關推薦 -
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評論 16為避免海外“相殘”,這些中企正在行動起來 評論 35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評論 117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評論 141“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評論 210最新聞 Hot
-
怕特朗普再次阻撓?WTO想“提前任命”這個重要職位
-
德國提前大選時間定了,“朔爾茨失去了德國人民的信任”
-
以新防長放話:喘息?沒門
-
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
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
“忠誠、對華強硬”…又一批重要人選曝光
-
沙特王儲罕見發聲:這是種族滅絕
-
“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
“反華急先鋒”將成美國國務卿?
-
他不清算了?
-
美國押注這條鐵路挑戰中國地位,但…
-
澳最新民調出爐,“人們看破了‘中國威脅’的迷霧”
-
日本政府回應這一幕:吃了感冒藥
-
評論運動員外貌,美國解說員被無限期停職
-
“俄羅斯與伊朗這一步,值得驕傲”
-
“特朗普還沒上任,美國在這里已落了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