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來信:我這樣看新中國統治下的尋常百姓
關鍵字: 臺灣新中國臺灣政治共產黨國民黨關于他當臨時工的狀況,幺老師是樣敘述的:
父親的勤勉認真和“人前人后都一樣”的品性,把“臨時工”也干得勤勞刻苦:他做過給下水道和水暖工當下手的“管工”,存留至今的在一疊元書紙上面畫的“低水箱坐式糞恭桶做法規格”、“樓上高水箱蹲式恭桶做法規格”、“多連小便斗自動沖水做法”……粗細水管、彎頭、三通的連接走向和尺碼都標示得清清楚楚……證明了父親希望從外行到內行曾經的努力和用心;父親做過給鍋爐工打雜的“推煤工”,到后來父親可以一個人又推煤又燒鍋爐,而且做到把醫院手術室里的溫度燒到恒定,以至于父親被人民醫院留下來燒暖氣不再換人,據說那主要是手術室的要求……(155頁)
五十歲的父親不得不下鄉種田,從未做過農活的他,剛開始非常的辛苦,什么活也干不了,但父親
一如既往的勤勉和認真,對所有的農活都從不敷衍了事,幾年下來也就學會了鋤地、薅草、耪地、鍘草……而且也學會了像農民一樣養了豬,每天收工都帶回家一捆豬草……(183頁)
幺老師所描繪的父親的形象,一直纏繞在我的頭腦中,讓我突然想起幺老師在另一地方對父親所下的評論。父親股票生意失敗,因負債而遠走他方,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太太,表達他的憂心與痛苦,同時談到對于未來他是如何考慮的(見34─5頁)。這是當時一個高小畢業生的文筆,閱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就在這個地方,幺老師評論到:
這封保存到今的信,是把一個男人在事業上的成敗,和自己對于家庭的責任心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種表述,在父親二十三歲的年輕的心里,已經擔當起了自己作為“丈夫”、作為“兒子”,作為“兼祧男”,作為“女婿”,對妻子、母親、叔父、嬸母、岳母所有的責任……(34頁)
這一評論可謂精當。父親是中國舊社會倫理培養出來的男人,作為一個男人,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也一直在盡最大的努力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最有趣的,是他對太太的態度。他很意外的娶到了城里書香世家的女子(其原因見56─61頁),雖然他是農村財主的繼承人,但還是高攀了。因此他一直認為賺錢養家是他的事,太太只需要在家中主持家務。按照新中國的政策,女性可以要求分配工作,但不論家庭經濟如何困難,父親總不讓母親到外面工作,而實際上母親很有能力,也很想出去工作(230─33頁)。這可以看出父親的頑固與保守。他們到北流村落戶種田時,雖然經濟更是困窘,父親仍然堅持不讓母親下田,這時母親身體日趨衰弱,這又表現了父親的體貼,而這一切都是中國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男人的性格。
這個傳統婚姻中的傳統家庭,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把所有傳統的美德都發揮出來了。三年困難時期(1960─62,即所謂大饑荒),父親在生產隊當裝卸工,是重體力勞動,全家生活就靠他一個人,他的身體絕對不能出問題,所以在母親的主持下,家中的每一個人主動扣除自己的份額,以便讓父親能夠吃飽肚子去干活(148─53頁)。為了籌錢去黑市買糧票,父母都盡了最大的力。當父親在生產隊時,母親整天不停的修改舊衣服,“把舊旗袍修改成為短褂、把衣服里子染成黑色,做成棉襖,把穿不出去的衣服面子(綢緞之類)用糨糊裱成袼禙,納成鞋底……”。父親每月可以回家休息四天,一回到家的當天深夜,避開別人的耳目,用自行車駄著母親所做的那一大包衣服上路,去京東郊縣悄悄地賣給農民,買回高價糧食、豆子和全國糧票。第三天深夜從郊縣騎一夜車,第四天凌晨到家,往返三百多里,第四天白天睡一天覺,傍晚回生產隊報到(146─47頁)。這是全書最動人的兩段,可以看出主外的男人和主內的女人如何精誠合作,讓全家度過新中國建立以來最艱困的三年。
看到幺老師的父母不論面對怎么樣的艱難條件,都以最認真的態度去面對生活,解決困難,決不氣餒,我不禁在想,他們的動力來自哪里?后來我看到,幺老師的女兒,父親的孫女在給“姥爺”的一封信中就問過這個問題:
上次我問姥爺:“活著為了什么?”姥爺說:“一為事業成功,二為撫養教育兒女,實際上第一條也是為第二條服務的,總而言之,就是要教育好子女。”聽了這話我有些愕然了,真的,我還沒聽說過這種對于人生意義的解釋。(216頁)
孫女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長大的,那時候大陸已開始流行資本主義、重視個人選擇、發揮個人才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對姥爺的回答會覺得不可思議。我父母那一代所秉持的生活理念,和幺老師的父母是完全一樣的。因此,我恍然大悟,原來一向被新文化運動和共產黨革命理論斥為“封建道德”的人生觀,也是中國老百姓堅靭的生命力的來源。不管共產黨如何搞運動,不管老百姓要面對多少生活上的變化,他們仍然按照祖祖輩輩的教訓,為了養育子女,咬緊牙關,認真生活。原來,“封建道德”也是中國文化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主要來源。想起來不免覺得荒唐,中國幾億的老百姓所以禁得起折騰,竟然也靠共產黨一直想要“消滅”的“封建道德”。應該說,這是我讀幺老師回憶父母這本書最大的體會,我終于看到了中國歷史流變中的某一個癥結點。
四、
那么,很多人一定會問,共產黨在建國以后的三十年間,為什么要不斷的發動各種政治運動,來不停的“折騰”中國老百姓呢?現在還有很多人對共產黨在這三十年的作為持負面評價,主要就是對于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的不滿。
我們先來看建國以后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運動,即土地改革運動。前面已經說過,土改結束以后,三億左右的農民分到了土地。自從清末中國開始內憂外犯以來,許多農民無地可種,無以為生,即使能租到土地,也要受到地主嚴重的盤剝。許多學者已經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年輕力壯的農民只好投靠各種軍閥,靠打仗為生。所以,重建社會秩序的第一步,就是讓每個農民都有地種。農民生性保守,只要種地可以勉強養家,他們就會安定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采取斗爭地主的方式讓農民能夠無償的分到土地,地主無法反抗,政府又可以得到農民的擁護,可以說是政治上的最佳選擇。前面說到的我的兩位大陸朋友,都出身地主階級,他們當然對這種斗爭方式很反感,但他們也無法否認這是共產黨高明的政治運作。
其次談到新政權與西方勢力的關系。社會主義是以反對資本主義為目標的政治運動,它認為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設廠投資,都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原料和勞工,來賺取巨額的利潤,外資的剝削更甚于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所以,新政權就毫不客氣的沒收外資工廠,凍結它的股票,而且拒付賠償或利息,所以幺老師的父親所買的開灤煤礦的股票就形同廢紙。這樣,新的社會主義政權跟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權必然形成對立,發達國家當然要撤人撤資,讓新政權獨自去面對沒資金、沒技術、沒人才,難以發展的窘境。所有團結全國人民、以反帝國主義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必須面對這種困境。如果它們選擇跟外資妥協,最終革命成果仍然會被外資龐大的力量所吞噬掉,如果選擇排斥所有外資,就會變得無錢、無人、無技術,最后寸步難行,經濟反而會比革命前還糟糕,如非洲的莫桑鼻克和津巴布韋。
因為種種原因(這里就不細談),中國新政權選擇與蘇聯合作,由蘇聯提供設備與技術人才幫中國發展經濟,這樣,中國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斷絕了一切關系,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對中國采取圍堵政策,期望以此困死中國。1950年代中期,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把他們的設備和人才都撤走,中國只能“自力更生”。著名的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曾引述美國經濟學家,1973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列昂季耶夫,說到:
這些國家(按,指欠發達國家)必須積累起國民收入的30%到40%才能實現自力更生的發展。列昂季耶夫還強調說,要達到這種積累,必須采取“意義重大的社會和制度方面的變革”,其中包括“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全球分裂》875頁,商務,1995)
這意思也就是說,全國老百姓,不分階級,每個人都要過苦日子。如果舊社會中的地主精英階級、城市知識分子和各種技術人員都要過著以前那種優渥的生活,即使全國農民都支持新政府的政策,政府也無法控制國民收入的30%─40%,這樣,就無法集中全國的力量來自力更生。因此也就必須搞政治運動,讓既有的富裕階級一方面承認他們以前是過著剝削式的生活,另一方面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他們才會比較樂于接受低薪政策(實際上他們的生活水平雖然降低了,比分配到土地的農民還是好多了。有一個右派分子被下放到農村,只領半薪,當農民知道他的工資以后,開玩笑的說,你的工資給我領,我代你被斗爭。)可以說,前三十年的許多政治運動所以主要針對知識分子和城市中產階級,就是要他們甘于過苦日子,好讓國家爭取在三十年內搞好基礎建設、工業建設和軍工業,以保障國家的經濟未來能獨立發展,同時也保障國家安全,讓資本主義國家不敢再入侵中國。50年代的口號,“不要褲子要核子”,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