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天下| 馬前卒:保衛我們的現代生活
關鍵字: 現代化文化傳統批判保衛六、怎么辦?
前面批了這么久的偽傳統,現在該說保衛方案了。概括地說,就是無論真傳統也好,假傳統也罷,都沒必要帶上什么神秘主義光環。我們現在的生活,絕大多數文化遺產都是最近一二百年形成的,我們能發明這些文化,當然也能拋棄它們,也能再創造新的。就算是真的幾千年傳統文化,我們也得放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好好考察,看看是不是合適。
具體來說,我首先建議大家學點人類學。在我們研究歷史,分析傳統的時候,人類學可以給我們壯膽。
很多人都說要對歷史有敬畏感,但再敬畏,人類的農業文明史也就一萬年,歷史的研究長度就這么多。再往前,就是史前時代,是我們人類作為生物生活的年代。人類學的定義就是從生物和文化兩個角度觀察人類。所以人類學的歷史不僅包括最近一萬年,還包括之前的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年。前面說我媽媽堅持認為五谷雜糧最養人,我從人類學的角度就可以反駁她,說就算這是真傳統,也是最近一萬年的傳統,之前上百萬年我們都是雜食動物,專門吃某幾類植物種子才是反傳統。
這樣看來,人類學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破除“自古以來”這四個字的神圣感,因為絕大多數社會學意義上的“自古以來”,說的都是農業社會的規矩。而人類學不僅研究的時間范圍更長,而且還要探討人類生物基因和文化之間的互動,探討出來的規律可能比歷史規律更有價值。
我之前讀書看到一個故事,荷蘭統治印度尼西亞的時候,殖民官員召見當地的土著,發現越是文明程度高的農業地區的居民,越是習慣于彎腰屈膝,對官員畢恭畢敬;而那些原始叢林里的居民就站的筆直,不認為殖民官員可以高人一等。這個案例說明,社會等級的概念不是人類天生就有的傳統,而是幾千年階級社會制造出來的概念,將來的社會也不一定要有社會等級。馬克思主義講共產主義社會,要從原始共產主義講起,不是因為馬克思認為原始共產主義值得向往,而是因為他想告訴我們,階級社會只不過是人類特定發展階段的產物,本身沒有天經地義的合理性。有馬克思這種思維,我們才能真正客觀地看待歷史,看待傳統。
馬克思的歷史觀,就是我們上學時學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前面用來分析中華民族,分析中國人這個概念用的工具。通過分析,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的風浪看到本質,看到構成我們生活的大多數文化符號其實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承認這一點其實并不丟臉,美國人歷史只有200多年,照樣在過去100年引領世界。承認自己這個文明其實很新,并不影響我們繼續往前發展。實際上,100年前的人已經把這一點看的很透徹。梁啟超那篇《少年中國說》現在應該還在中學課本里。梁啟超已經把自己的歷史包袱扔下了,我們21世紀的人不能再重新撿起來。
一旦破除了對傳統的敬畏感,扔下歷史包袱,我們就可以大膽地去發明新的生活方式,解決我們這個社會新出現的問題。比如說,現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生了一胎就覺得壓力大,生二胎就覺得影響生活質量,所以生育率快速下降。另一方面,很多人生了孩子也沒有能力好好教育,甚至連不虐待都做不到。這幾年連續有新聞出來,說大涼山那邊的孩子出來做童工,做格斗表演,被政府送回去之后又出來,就是因為那邊的父母根本沒法送他們正常上學讀書。2017年還有好幾個新聞,都是父母在公開場合虐待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拍下來報給警察,警察批評教育之后只能繼續讓這些不負責的父母把孩子帶回去。
這一系列的事件說明,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越來越沒有能力承擔撫養孩子的全部責任。中國需要盡快建立社會化的撫養制度,需要剝奪一些父母的撫養權。這樣才能保證新一代人口的數量和質量,我們這個社會才有未來。
但是呢,這樣做勢必要挑戰家庭的神圣性,要打破幾千年來的傳統,要把監護權從直系親屬手里分出一部分來,肯定會有人質疑。但我認為,對下一代負責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現在有的孩子沒機會被生出來,很多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哪怕僅僅是為我們的養老金著想,我們也得設計一套新的制度。家庭撫養孩子固然是幾千年的傳統,但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本來也是個新事物,在中國普及不過是三四十年;兒童需要讀書十幾年才能融入社會,這也是社會對人類。面對這些新的挑戰,舊的制度出問題,就沒必要非要以傳統的名義維持下去。
說起養老金,整個中國現在都在擔心老齡化問題。擔心老人比例高了沒人養老。可是,從我的角度看,根本沒有老齡化問題啊?過去的人,四五十歲牙齒就壞了,皮膚上全是斑點,走路也不靈便,現在七十歲的老人滿街跑,能跳廣場舞能買菜,皮膚還很有光澤,這明明是年輕化啊,怎么反而成了社會問題呢?
所以說,問題就出在退休年齡上。過去的六十歲退休,是基于當時的營養水平和醫療條件的,六十歲的工人的確已經喪失大多數勞動能力了。現在六十歲的人這么健康,上班也不是做體力工作,完全應該多工作幾年。我們把六十歲退休看的太神圣化了,不太敢觸動這個傳統,這才會出現那么多社會問題。
總之,我們中國現在大多數問題,都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去分析,用新制度解決。我們必須敢于大大方方地承認社會條件變了,傳統經驗解決不了我們的大多數問題,才可能保持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2014年的時候,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寫的很好,是我這些年看到最到位的文化評論,我推薦大家讀一下:
按過去的講法,“制禮作樂”是圣人所為;而今日的“圣人”即是“人民”,“新禮樂”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互動中緩步形成,絕非一兩個人的聰明才智所能強迫成就。但無論如何,一個文化若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復古”,則其已經死去。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吳立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48“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0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0“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6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6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