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者網專訪| 潘英麗:銀行業產能過剩了嗎?
關鍵字: 民營銀行產能過剩國有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中國銀行業我2014年年初估算,我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比國際銀行水平低很多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存在潛在不良資產,二是利率市場化縮小存貸款利差導致銀行未來盈利能力下降,三是紅利率過低投資者不喜歡大盤股。
假定三大因素的影響各占三分之一,從估值推算的不良資產比率應該在7%左右。銀行一筆貸款本來只賺2-3%的利差收入,現在本金無法收回,對銀行的利潤和撥備的沖銷是規模是很大的。如果一筆貸款壞賬,相當于同樣規模貸款40年的利差收入沒有了,或者相當于40倍規模的當年貸款收不回利息。因此其對銀行當年利潤存在幾何級數的不利影響。
尤其是當前重資產行業去產能的力度還是相對溫和的,如果像上世紀80-90年代那樣,政府強力推進過剩產能關停并轉的話,銀行的大量壞賬就會爆出來。
其三就是金融脫媒對銀行產業的沖擊?,F在如火如荼的第三方支付和互聯網金融不斷侵占著銀行傳統業務的地盤,還有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突破性發展,也就是直接融資的大幅度上升,會在銀行負債與資產兩端導致客戶的大量流失,這對銀行傳統業務構成極為不利的沖擊。
其四是銀行資產在成熟金融體系中所占比重將長期下降。金融體系有其自身的演變規律。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銀行間接融資比例會下降,而股票與債券等直接融資比重會上升。我們對美國和德國的成熟金融結構做個比較。一國金融總資產由銀行總資產、股票市值和未到期債券余額構成。美國相關資產的比例分別是20%、 30%和 50%;德國則是 40%、 20%和 40%左右。
中國未來合理的成熟的金融市場結構,應該是介于美德之間。從制造業大國角度看,中國的銀行資產比例會更接近德國,因為制造業有抵押品,有相對穩定的發展,可支撐銀行的信貸業務。凡是制造業大國,銀行業權重會高一些。
但是人民幣要國際化,我們加入SDR后,人民幣的國際自由使用會對中國金融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供境外投資者投資和流動性管理的、可交易的股票和債券資產所占比例應更接近美國。美國股票市值債券余額占比達80%,中國未來這兩部分要有70%的規模。
因此,中國20年后的金融資產結構似乎會形成30%、30%和40%的結構。現在我們的銀行資產占比70%,股票和債券各占15%。未來銀行總資產的權重要下降到30%。
其實我們的國債、準國債市場未來可以比美國更有優勢。省級地方政府債券,央企和國有控股的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債券,都是準國債。美國州政府的債券沒什么國際影響。中國的省級政府就其人口而言已相當于歐洲的大國規模,從其未來發展潛力來看,省級政府債券也有很大發展空間,作為準國債會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因此,未來我國政府債券市場,會做的很大,以滿足國際國內投資者管理流動性,獲得穩定投資回報的客觀需要。
再回到銀行,未來20年,銀行資產的權重可能要減少40%,傳統銀行業務肯定是要萎縮的。
其五,去杠桿意味著銀行資產的增長率將大大低于經濟增長率。根據中國社科院李揚主持的《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的測算, 2014年末,中國經濟整體(含金融機構)的債務總額為150.03萬億元,其占GDP 的比重,從2008 年的170%上升到235.7%。包括地方融資平臺的非金融企業的債務占GDP比例高達149%。
企業負債率接近 GDP的150%,顯然不具有可持續性。所以現在我們提出去杠桿。去杠桿的什么意思的呢?也就是債務占GDP比例必須下降。去杠桿有兩種辦法,一減少作為分子的債務,一是做大作為分母的GDP。動態地看,必然要求債務的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只有這樣,債務杠桿才能降下來。
因此,從去杠桿的角度看,未來銀行信貸的增長速度必須低于經濟的增長速度。假如經濟增長6%-6.5%,銀行信貸也許只能增長3-4%。
從以上五個方面來看,銀行產能顯然已經過剩。至少在中短期內,我們不再需要銀行業擴張。
應暫停新設銀行 暫停銀行上市融資的規模擴張
觀察者網:銀行產能過剩,那么如何才能消化?銀行資產那么龐大,壓縮產能,聽起來很困難?
潘英麗:我們建議現在開始暫停新設銀行,暫停銀行上市融資。上市融資就是規模擴張,銀行業都已經產能過剩了,現在的利潤有很大的水份,一部分來自政策補貼。民間資本還被這些利潤吸引著往里沖,后面造成無序競爭,風險就更難控制了。
現在呼喚銀行業對內對外開放,放開市場準入,推進利率市場化,已經為時過晚,有點教條主義,脫離實際了?,F在更需要銀行業的存量結構改革。
我的看法是,利率市場化、市場準入這些改革舉措應該2006年就啟動,按照WTO承諾, 2006年年底銀行業人民幣業務要對外資全面開放,但是我們并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
1999年啟動的國有銀行資產重組和股份制改制,從增加資本金恢復銀行功能角度看還算很成功的。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剝離1.3萬億不良資產,提供存貸款利差補貼、財政注資、外匯儲備注資、央行再貸款,以及最后引進境外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把銀行的窟窿給填上了,然后去香港上市融資。趁著出口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兩輪驅動,經濟高速增長,銀行業快速擴張,財務指標也得到充分改善。
不過,其中對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社會上兩種批評。一是北京金融專家吳念魯批評說銀行股權賤賣了。當時國有銀行部分股份按以1.2倍的市凈率賣給外國投資者的,現在看也不能算賤賣。雖然2007年工中建交的股價大都達到凈資產的3-4倍,外資銀行價高時出售大都賺了很多錢。但是就11月21日收盤價來看,工農中建交的市凈率大都在1倍左右。因此在當時銀行功能快癱瘓的資產重組時期,1.2倍市凈率出售國有銀行股權不能算賤賣。
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對銀行的幫助還是有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善了銀行的內部管理水平;二是幫助中資銀行在香港成功發售股票,補充了資本金,恢復了銀行融資功能。
另外一種是郎咸平的批評。我認為他的批評可以說更為切中要害。他說,建行20%股份賣給了美國銀行,建行的1.5萬家分支機構中相當于有3000家分支機構在為美國銀行打工。后來大家知道,美國銀行拋售了建行的股票,他們退出了,戰略投資者變成了戰略投機者。
郎咸平講的觀點我是這樣看的,其實引進戰略投資者而不是讓這些外資銀行設更多分支機構,實質上是讓外國銀行分享我們銀行的壟斷利潤和利差補貼,通過這種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政策,來避免他們準入后對中資銀行施加直接的競爭壓力。
就是說,我們讓外資銀行參股進來,輕松賺取中國老百姓的錢,卻沒有改善銀行對國內企業的服務,中小企業還是融資難融資貴,老百姓還是排很長的隊,銀行服務的質量沒有提高,銀行壟斷的格局也沒有為此改變。憑什么將高利差補貼給外國銀行分享?
2006年,我們沒有推進利率市場化,退出利差補貼政策,沒有放寬銀行服務市場的準入,改革被延誤,改革良機被錯失。
然后到了2015年,在銀行產能已經過剩的情況下,才說放松市場準入,加快對民營資本和外資銀行的開放,顯然對形勢沒有看清,產生誤判了。
應加快試點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的分拆出售
觀察者網:前面你講了,停止新設銀行,停止上市銀行再融資,目前我們看到已經新設了5家民營銀行,據媒體報道還有40多家民營銀行正在申請上市,這要是讓他們停止,可行性有多大?
潘英麗:我的核心觀點是,當前的銀行改革不應是擴大增量,而是要進行存量的結構改革。具體講,就是要對現有大銀行的支行,進行分拆出售,引入民營資本的結構改革。
比如工農中建交,每家拿出部分支行試點,賣給民營資本。國有控股銀行還可以保留5%的少數股份,可以派出股東董事參加民營銀行的董事會,經營管理的決策權交給民營資本,風險也由民營資本承擔。大銀行保留小數股份,可以借此對小銀行提供業務指導,并將審慎經營文化像基因一樣傳給小銀行,避免后者不規范的經營活動。這些擬出售支行的管理者,可以回總行另行安排工作,也可以成為民營銀行家。因為民營銀行還是要靠這些銀行專家來打理的,出售行和被出售改制后的民營仍然可維持類似的父子關系。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