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豪:印度登月的“小目標”
最后更新: 2019-09-09 09:53:16【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北京時間9月7日凌晨4:45,備受關注的印度“月船2號”探月迎來大結局,著陸器在距離月面僅2.1千米時與地面失去聯絡,印度的首次月球軟著陸任務以失敗告終。
不再發射的信號
這次探月的“月船2號”探測器,是今年7月22日由印度自己的GSLV Mk3火箭發射升空的,通過多次變軌,于8月20日進入月球軌道。
“月船2號”軌道示意圖(圖/ISRO)
“月船2號”探測器由軌道器和“Vikram”號著陸器組成,總重3850千克,其中Vikram著陸器只有不到1500千克,地球變軌和進入月球軌道所需的大量燃料由軌道器提供。
“月船2號”組合體(圖/ISRO)
在與軌道器分離后,Vikram著陸器利用自帶燃料完成落月,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還會在軟著陸后釋放出名為“Pragyan”的小型月球車。
Vikram著陸器(左)與Pragyan月球車(右)(圖/ISRO)
從發射到落月,一切進行的都很順利,看起來印度即將成為第四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但偏偏在最后時刻出了岔子。
早期版本的Vikram著陸器著陸過程(圖/ISRO)
根據后期版本的設計,著陸器將從30千米高度開始“急剎車”,到7.4千米高度轉為精細制動,在2千米高度調正姿態、選取著陸點,在100米高度懸停、避障、最后降落。
在精細制動過程中,著陸器的姿態應該是與豎直方向成50°夾角的,但是遙測信號顯示,著陸器在距離地面不到3千米時是“拿大頂”的。
著陸器“拿大頂”(圖/ISRO直播信號)
從空間軌跡上看,探測器從3千米高度開始,表示實際位置的綠線就和表示設計值的紅線有明顯分離,最終探測器在高度還沒到0的時候就失聯了。
著陸器下降軌跡(圖/ISRO直播信號)
在最關鍵的時刻姿態失控,著陸器根本來不及修正,來不及補救。因此可以判定,Vikram著陸器墜毀在月球表面,沒有完成軟著陸。
不斷變動的方案
“月船2號”的研制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早在2007年,“月船1號”月球探測器尚未發射之時,印度就與俄羅斯方面簽署了協議,共同開發“月船2號”,印度提供軌道器和月球車,俄羅斯負責著陸器。
好景不長,盡管兩國科學家完成了方案設計,但由于俄羅斯方面的原因,著陸器遲遲無法交付,印度因此決定獨立研制著陸器,“月船2號”進度也一拖再拖。
不過很顯然,在獨立自主這件事上,只有雄心壯志是不夠的。
月球著陸器的一大核心硬件就是“變推力發動機”,因為在減速下降的過程中,推進劑大量消耗,著陸器的質量時刻處在變化中,如果發動機推力恒定的話,著陸器在最后時刻非但不能懸停著陸,反而會因為推力大于重力而升高。
因此著陸器的主發動機一定要能夠“節流”,在一個很大的范圍內調整推力。美國、蘇聯和中國在登月過程中都研發了具有節流能力的變推力發動機,其中以阿波羅計劃的登月艙下降級發動機(LMDE)最為典型。幾十年后,這種節流技術被SpaceX繼承,用于火箭回收。
阿波羅登月艙的下降級(圖/NASA)
但印度實在是沒有這項技術,因此只能另辟蹊徑。
一方面,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將手中用于地球衛星的440N遠地點發動機升級到800N推力,另一方面也為這種新發動機賦予了一定變推力能力。
不過顯然,800N發動機的變推力能力是有限的,遠不能支持總重超過1000千克的Vikram著陸器。
因此印度科學家只好給著陸器安裝了4臺800N發動機,在初步減速時全開,懸停避障時只開兩臺。
懸停避障階段的著陸器(圖/ISRO)
這個方案聽起來挺巧妙,但到了2018年6月,科學家們決定改動Vikram著陸器的著陸程序,從與軌道器分離后直接降落改為先環繞月球幾圈。這樣必須增加第五臺800N發動機,在距離月球10米左右單獨點火,才能保證安全。
早期的著陸器底部設計,可見只有四臺800N發動機(圖/ISRO)
等等……之前研究了幾年的的方案是分離以后一頭扎下去嗎?
是的,所以在發射前一年大家覺得這樣不好,得改。
反正改的又不止發動機一個。
加了第五臺發動機,原來的燃料不夠了怎么辦?改——多加兩個燃料箱。
之前的著陸器支撐腿感覺有點窄,著陸時萬一降到斜坡上翻了怎么辦?改——從3.6米直徑改成4.34米直徑。
著陸器變重了,軌道器變軌能力跟不上了怎么辦?改——給軌道器也多帶燃料。
軌道器重了,著陸器也重了,原定的GSLV Mk2火箭本來就弱,現在更不行了怎么辦?改——直接上新研制的GSLV Mk3。
以至于2018年1月,ISRO在美國會議上發布的方案,半年過后就面目全非。
“月船2號”新舊任務設計對比
“月船2號”探測器總體方案對比
不算太大的目標
印度在航天領域的雄心壯志,相信各位讀者或多或少都有所耳聞。
盡管嘴上不說,但印度的月球探測計劃確實是把中國的嫦娥工程作為“假想敵”和追趕對象的。
嫦娥一號于2007年成功發射,對月球進行環繞探測;一年之后,印度的“月船1號”探測器就發射入軌。
說起來,“月船一號”還在軌釋放了一個貼有印度國旗的月球撞擊器,隨著撞擊器的成功撞月,印度也成為了世界第四個在月球上留下痕跡的國家,前三個分別是蘇聯、美國和日本。
“月船1號”搭載的月球撞擊器(圖/ISRO)
盡管設計壽命兩年的“月船1號”只工作了一年不到就失效了,但印度不考慮備份,第二次探月就要嘗試軟著陸——按照原計劃,“月船2號”應當緊隨中國的嫦娥三號完成登月。
印度的著陸器和中國的嫦娥三號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嫦娥三號不需要軌道器,運載火箭直接把嫦娥三號的遠地點打到40萬千米以上,嫦娥三號只需要中途修正軌道,然后進行近月制動就可以。而受限于火箭技術,“月船2號”只能進入一個遠地點4萬多千米的超同步轉移軌道,需要通過軌道器實施多次變軌。
嫦娥三號與“月船2號”軌道對比
其次,中國為嫦娥三號研發了7500N變推力發動機,推力上看幾乎是印度發動機的10倍,單臺發動機就能完成從近月制動到下降、懸停、降落全程。“月船2號”需要在不同時間節點反復調整工作發動機的數量。
“一臺頂十臺”的嫦娥三號發動機(圖/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第三,嫦娥三號有完備的熱控系統,足以應對月晝月夜的數百度溫差,直到今天依然在持續正常工作。而“月船二號”并沒有對此進行特殊設計,其壽命只有14天——也就是一個月晝。
嫦娥三號的兩相流體回路熱控裝置(圖/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第四,從細節上也能明顯體會到嫦娥三號設計的精妙細致,比如,“月船二號”的主承力結構還是一般衛星采用的圓柱承力筒,整體重心偏高,所以只能在發射前一年臨時更改設計,加大了著陸腿展開的直徑以確保穩定性。而嫦娥三號的主承力結構是全新設計的,推進劑貯箱并聯,大大降低了重心高度。
嫦娥三號結構布局(圖/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當然,“月船2號”也不缺乏精彩的細節,比如印度科學家對Pragyan月球車的輪子就進行了特殊設計,每轉一圈,就能在月壤上留下印度國徽和ISRO標志的印記。
印度月球車的獨特設計(圖/ISRO)
先于中國把國旗扔上月球,用月球車把自己的圖騰印到月球表面,這可能就是印度航天雄心背后的“小確幸”?
這樣的“小確幸”,是印度人民與生俱來的樂觀態度的具體體現。
在“月船2號”著陸失敗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ISRO官員告訴《印度時報》,“月船2號”任務只有5%失敗了,因為其余95%的載荷都在軌道器上。
沒有能打更高軌道的火箭?沒關系,帶軌道器就好
沒有夠用的變推力發動機?沒關系,多放幾臺就好。
沒有余量做完整熱控設計?沒關系,只活14天就好。
當你的目標足夠小的時候,總是能實現的。
你說紙能包住雞嗎?
也可以吧,特別是小小的一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華為智慧屏上線:搭載鴻蒙、最大75英寸、配升降攝像頭
2019-09-09 08:38 -
外媒稱蘋果做好新iPhone發售準備:中國市場拿到首發
2019-09-09 08:12 -
青海鉆井攻克長基巖段鉆井難題 首次穿越710米基巖
2019-09-08 22:12 -
中國地基太陽觀測及研究領域多項關鍵技術全面突破
2019-09-08 17:45 -
中國SKA數據中心原型機初步建成
2019-09-08 15:13 -
我國深海工程地質原位測試裝置海上試驗取得成功
2019-09-08 15:10 -
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突破3000億美元!魏少軍:產業結構扭曲,沒將產品作為中心
2019-09-07 15:10 大公司 -
麒麟990系列為何要分4G/5G版本,A77核為何沒用?華為解答
2019-09-07 15:05 華為 -
邵峰等4人獲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2019-09-07 14:53 科技前沿 -
OPPO將首發高通驍龍5G SoC
2019-09-07 13:05 手機 -
質疑三星反遭網友科普:華為高管再回應
2019-09-07 12:55 華為 -
高通官宣!驍龍7系處理器將集成5G基帶 12家廠商齊發
2019-09-06 21:52 -
Qualcomm通過完整的調制解調器及射頻系統推動5G終端設計模式轉變
2019-09-06 21:52 -
嫦娥四號完成第九月晝科學探測工作 進入第九月夜
2019-09-06 20:51 嫦娥奔月 -
華為發布業界首款5G SoC芯片:麒麟990 5G
2019-09-06 18:03 華為 -
中國集成電路上半年進出口情況全披露
2019-09-06 14:55 -
蘋果正測試屏下指紋:iPhone最快2020年配備
2019-09-06 11:47 -
vivo搭載三星Exynos 980處理器的手機將于今年上市
2019-09-06 11:37 -
華為IFA2019發布會來了:麒麟990開發板搶先曝光
2019-09-06 10:29 -
世界首次!我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折疊
2019-09-06 08:27 科技前沿
相關推薦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