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克維爾的糾結
托克維爾無疑很贊賞美國的民主,但他懷疑這種體制在法國的未來。在現實的政治立場上,托克維爾更趨于保守,寧愿堅守一種能保證政治穩定和自由的立憲君主制?!杜f制度與大革命》并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滲透著他對自己親歷的革命與復辟的思考,反映了這批自由主義者在當時的內心糾結。[全文]
-
中國災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傾向
在中國災害史研究中,以人文社會科學為職志的歷史學家們迄今不曾"扮演較重要的角色"。如何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更深入地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將是未來中國環境史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全文]
-
高校修史只求“長大” 牽強附會成笑史
武漢大學近日宣布120周年校慶年正式啟動,而眾多質疑認為,武大前身只能追溯到1913年,與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并無傳承關系。[全文]
-
周有光百歲雜憶
百歲老人107歲的周有光老人口述回憶錄有三聯書店出版了,書中追述人生經歷,回憶舊雨新知,讀來別有風味。摘錄數段,以饗讀者。[全文]
-
毛澤東的尋烏調查與《反對本本主義》
毛澤東得到了一個極重要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那么如何才能糾正?——“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 [全文]
-
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外蒙入會案”
蔣介石在如何應對“外蒙入會案”的問題上與美國產生分歧,他先要求美國協力阻止,后迫于美國壓力與國際現實,又不得不讓步。其在政務處理中的策略與技巧、獨斷專行以及將個人好惡帶入政事等慣常的行事風格表露無遺。[全文]
-
1958年中國改變戶口自由遷移制度的歷史原因
1958年我國取消自由遷移的原則,并不是根源于“我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所孕育的獨特歷史文化景觀和國情無法超越千年歷史鑄就的傳統行為”,它主要根源于新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和計劃經濟體制。 [全文]
-
毛澤東如何評價習仲勛?
第一次接觸是在1935年。毛澤東看了習仲勛的《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布告》,未見其人,先聞其名。第一次見面時,毛澤東十分驚訝:“原來你這么年輕。”習仲勛當時才23歲。此后,毛澤東曾稱贊習仲勛“是一個活的馬克思主義者”。[全文]
-
1955年元帥和大將上將授銜條件
可能是首次授銜距今已有50多年,人們對過往的歷史已經不太熟悉,因此今天常常能聽到,某某大將應該授元帥銜而被授予了大將,某某上將應該授大將銜而被授予了上將,某某中將應該授上將銜而被授予了中將,某某少將應該授中將銜而被授予了少將。這些疑問絕對是一件好事,說明這1614名將帥都不是寂寂無名之輩,能被大多數中國人所認知,就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輝煌歷史的認可。至于對個別將帥軍銜是否對等,恐怕和人們對當時授銜條件不清楚有關。 [全文]
-
汪榮祖:我對蔣介石“維持原判”
這次來大陸,我發現年輕人對蔣介石挺有好感的。蔣的好處在哪里?我在《蔣介石評傳》序里也講到過--我曾和李敖商量,一起找蔣的長處或優點,但幾乎找不到。唯一的一個長處,是領導抗戰勝利。然而,抗戰時他幾次都想跟日本人妥協。[全文]
-
歷史虛無主義者的底牌
自由主義論者對歷史作出他們的判斷:“世界經過工業化以來兩三百年的比較和選擇,中國尤其經過了一百多年來的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試驗,已經有足夠的理由證明,自由主義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價值。”他們這些主張真實反映了這些年勢頭迅猛的私有化思潮。這種自由主義的說教,今天又加上了一層“普世價值”的包裝,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全文]
-
一個江西籍學者筆下的真實蘇區
作者關注歷史細節,但他絕不是要、也并沒有用歷史細節去否定那些基本的而又“高屋建瓴的歷史定性”——該書與時下那些以翻案來招徠讀者的歷史“暢銷書”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甚至,在筆者看來,對歷史細節的關注和記錄,有時不僅無損于那些“高屋建瓴的歷史定性”,而且還反而會使之顯得更加真實和可靠。[全文]
-
孫歌 新崎盛暉對談:思想史上沖繩問題意識的轉折
1995年發生的美軍強暴少女的事件是一個重大的轉機,更加強了要求基地整理/撤離的勢力,而日本與美國對此情形感到困擾下,再搬出將基地縮?。妻D到普天間的對策,但將基地移轉并不能解決基地問題,至今在沖繩仍然有反對基地移轉普天間的運動在進行著。[全文]
-
俄國十月革命反思:救贖、悲劇與啟示
前蘇聯在其經濟、軍事、政治、文化、外交諸方面并無重大危機時,戲劇般地坍塌了。無論捍衛者或顛覆者,都沒有為之流血,更沒有戰爭——甚至已沒有捍衛和顛覆者。俄國革命如此出人意外地收場,真正體現了歷史辯證法的緣由。它那偉大、神圣、終極性的目標雖然被背叛,但并沒有被滅絕;它的報復雖然無形,卻具有最強大的力量,雖然無情,卻使俄國和全人類獲得最珍貴的啟示…… [全文]
-
抗美援朝之后:全球格局變化與中國的崛起
朝鮮戰爭就戰場范圍而言,可能只是一場“局部戰爭”,但其影響所及,卻遠非“局部戰爭”所能概括。不夸張地說,朝鮮戰爭的影響范圍不但涉及政治、軍事、外交,更通過影響美國金融體系進而改變了世界經濟大格局。沒有朝鮮戰爭,很可能就沒有三十年后中國經濟起飛的國內和國際條件,也就沒有今天中國在世界上與美國被并列為“G2”的經濟地位。 [全文]
-
連震東、連戰與《臺灣通史》
《臺灣通史》不單純是一部史書,除了史學價值外,還具有政治價值、文化價值、抗日價值等。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多重作用正在顯現出來。在兩岸關系走向和平發展的今天,加強兩岸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十分迫切。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臺灣通史》,其政治傾向和文化價值越來越顯示可貴之處,依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文]
-
歷史上的“十月圍城":孫中山在香港
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和同盟會利用香港作為自由港的特殊環境,以及港英政府奉行的國際法和本地法規,合法地和港英政府展開周旋博弈,努力拓展在港開展革命活動的空間,盡量化解港英政府壓制革命的倒行逆施,從而有效地將香港營造成為策動內地革命的海外基地,并且開啟香港華人有組織地反對外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潛流。 [全文]
-
也談東方主義和”西藏問題“
天的達賴喇嘛儼然是一個世界級的精神領袖,可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并沒有很多西方人對他很感興趣,以致他曾經非常絕望地宣布自己將是世上最后一位達賴喇嘛,他不想再回到這個讓他充滿絕望的世界上來了。與他相比,毛主席當年顯然更有魅力,受到了更多西方人的追捧,他的粉絲中甚至也包括達賴喇嘛本人。達賴喇嘛和西藏備受西方青睞不過是最近二、三十年發生的事情。[全文]
-
誰是達賴喇嘛?
隨著西方,特別是美國“新時代運動”的蓬勃發展,藏傳佛教成為可供西方人作另類選擇的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外來神壇,幾十年間,在西方水漲船高,勢不可擋。而西藏隨之被神話化為世界上碩果僅存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成為世界上所有追求精神解脫者向往的最后一塊凈土。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之下,達賴喇嘛成了可供西方人作另類選擇的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精神領袖,他所代表的藏傳佛教成了西方精神超市中的搶手貨。[全文]
-
日本劫掠中國文物的追索之路
1945年抗戰勝利后成立的“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著手清查各地文物損失情況,向日本追索被劫文物,在《中國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錄》在滬影印新出之際,開卷重讀,興味依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