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林達”們近距離看美國,隱藏了什么?
最后更新: 2023-11-03 08:44:36【文/ 田雷】
起明,我隱隱約約有種感覺,
這兒的很多事情,
跟我們過去想的不一樣。
——郭燕,《北京人在紐約》第一集
教室里,一名中年老師在講課,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上的中山裝略顯松垮,口袋別著一支鋼筆,黑板上用粉筆寫著六個大字:今日美國講座。
美國的種族歧視永遠不會消除。如果一個白人看見三個黑人男子同時進入電梯,他會在電梯門關閉的前一瞬間,逃出電梯。在白人看來,黑人永遠是懶惰、無知、野蠻的種族,那么美國的華人呢,總該是聰明勤快吧,但是他們說,華人破壞了當地居民的工作機會。另外……
就在這時,坐在教室后排的一位男同學打斷了他,那個年輕人早已搖頭嘆氣老半天了,終于忍無可忍,拍桌子站了起來:
“老師,您去過美國嗎?您是從書本里看來的美國吧?”
坐在男同學A旁邊的,是一位留著長發的男同學B,這時候站出來附和:
“對啊,老師,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挑戰突如其來,讓講臺上的老師有些措手不及,他有些疑惑:
“你們兩個是哪個系的?”
A同學顯然不想理睬這個問題,他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所謂的American Dream,就是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這一點!”
老師沒有讓學生繼續講下去,他以長者的姿態給出了自己的人生經驗:
“年輕人,你畢竟too young,too naive!”
A同學果然不吃這一套:
“老師,我一定會去美國的!I find out for myself!”
說完收拾書本,走出教室。
01
這場景,似曾相識,仿佛在哪里見到過?沒錯,它來自2013年公映的一部電影《中國合伙人》。A同學,就是影片中的“孟曉駿”,后來,他如愿以償,到美國去追尋他的美國夢。還記得吧,他拿到簽證,如人生贏家一樣昂首走出使館,高呼“USA,Here I come”,門口排成長隊的等候者無不投去羨慕的目光,此處確實有掌聲。離開中國前,機場送別,電影用男主角“成冬青”的旁白交代了孟的心聲:“孟曉駿說,他從生下來就在等著這一天。”還記得孟在走進安檢前的最后一句話吧,是,“我不回來了”。
這部電影,英文名翻譯成American Dreams in China,銀幕上的角色,包括三位追夢人為之奮斗的“新夢想”,都不難在現實中對號入座,所映射出的比歷史還要更真實。影片中有個讓全場哄堂大笑的片段,一個學生模樣的小伙子,多次被拒簽后,喊出了“美國人民需要我”這樣的金句,被保安強行帶離出場。
幾年后,我在微信群里見到過用這幕截屏做的表情包,并收藏起來。確實如此,回到改革開放之初,在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開啟的第一個十年,是一個精英在做美國夢的年代,所謂“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只是在影片中,“孟曉駿”終于還是回來了,人前“載譽歸來”,背后卻隱藏著一段遍體鱗傷的美國往事,按照整部電影的基調,他,作為“新夢想”的三大合伙人之一,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American Dream,只不過是in China而已。
《中國合伙人》劇照
這場發生在師生間的代際沖突,在整部電影中,屬于很容易被進度君跳過的段落;但就我們所要討論的題目而言,某些線索放在今天可謂細思極恐,既隱藏著歷史的進程,也在訴說個人的奮斗。“孟曉駿”當然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八十年代新一輩”的一個類型,那個“我一定會去美國的”的類型。在那代人中間, “孟曉駿”千千萬萬,學而優的他們年復一年尋夢美利堅,學術界既是最初的容身所,大概也是追夢抗阻力最小的領域。以這些歲月種下前因,也就有了我們今天所收獲的后果——這四十年來,我們讀過的美國書,很可能大都來自“孟曉駿”們的手筆,寫作或者編譯。
一開始,是他們厭倦了,在他們眼中,老一輩的“今日美國講座”,不過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批判一番;繼而,他們中的幸運兒,很多想必歷經艱辛而不悔,終于踏足美利堅的大地。他們所做的,就是用最寶貴的學術時光為我們展示并營造了一個“美國”,那個當年在我們眼中光怪陸離的“美國”,如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片頭,音樂響起,時代廣場燈火輝煌,漫天雪花飛舞,曼哈頓島摩天大樓林立,布魯克林大橋在晨曦中已經車水馬龍,總而言之,那個“在夢里你是我的唯一”的美國(當年的北京又是什么樣子,可以參見大約同期播出的《我愛我家》)。
結果就是,他們那一代在美國的見聞錄,就成為我們這一輩所讀的美國書。能到美國去看一看的,畢竟只是少數人,是一個時代的精英弄潮兒;而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從這些美國書中“走遍美國”。以林達為代表的美國書寫者,在此意義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筆名——“孟曉駿”,我們曾經通過他們的書寫,不僅是閱讀美國,還以美國為方法去理解到底什么是世界、未來和現代化。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但到了今天,“八十年代”已經俱往矣,我們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假設我們現在要站在大學講臺上,來一場“今日美國講座”, 要是我們還只能按照“孟曉駿”們的書來講“今日美國”,比如孟氏第一條, “所謂的American Dream,就是在夢想面前人人機會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這一點”,這句話,在八十年代可以說得光明磊落,但到了今天,我未必可以說出口,因為我知道美國不是這個樣子的——我自己就翻譯了一本副標題叫作“危機中的美國夢”(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的書。
四十年河東與河西,某種意義上,反而是那位看上去古板僵化的年長講者說對了,他笑到了最后,終有一天,“孟曉駿”們認識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天真——未必是錯誤。當年長者講的,“美國的種族歧視永遠不會消除”,這話擱在美國學界,不是一個再正確不過的論斷嗎?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客串老師的,其實是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唐曉峰教授,唐教授本人就曾在1986年至1994年留學美國,取得博士學位。西方哪個國家他沒去過,作為隱藏最深的彩蛋,他的兩分鐘客串,以及那句臺詞“年輕人,你畢竟too young,too naive”,可謂神來之筆。
時代巨變之后,如何理解美國,成為我們不能盡信書的問題,而在進入這個問題時,我選擇同“孟曉駿”一起思考。
02
影片中,“孟曉駿”之所以再也聽不下去了,是因為他已經不再相信了。看著講臺上那位戴著黑框眼鏡的老教授,孟自己也戴著一副“眼鏡”,無形但卻有色,美國是批不得的,或者說,任何批評,不過只是故意批判一番。請注意,孟在此時的認識論非常簡單:“老師,您去過美國嗎?您是從書本里看來的美國吧?”這就有意思了,耳聽為虛,眼見方為實,書本里的“百聞”不如親自去美國的“一見”。電影到這里,“王陽”還站出來,給了一記有力的聲援,“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時,孟和王兩人渾身上下充斥著年輕人的理直氣壯,完全忘記了他們也沒有去過美國。仔細追究,最能概括孟之認識論的,并不是“王陽”補刀的那句,而是另一句家喻戶曉的話:“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親口嘗一嘗梨子的滋味,某種意義上概括了過去四十年國人認識美國的方法論。遠觀不行,從書本中讀“美國”如霧里看花,不排除有些書甚至有些教育只是洗腦;只有親自漂洋過海,才能看得真切,求得真經,獲得啟蒙。想一想這些年我們讀過的美國書,從林達到劉瑜,他們的文字之所以深深吸引并打動整整一代讀者,某一歷史階段甚至塑造了文化精英對美國的認識和想象,首先是因為他們是旅美作家,瞧,他們就在美國生活,讀書。因為人在美國,也就取得了為我們講述美國夢的資質。
記得讀大學高年級時,那時還是21世紀初,林達的美國三部曲成為我的案頭書,從《歷史深處的憂慮》,到《總統是靠不住的》和《我也有一個夢想》,每一本都手不釋卷,幾乎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當年,林達的美國敘事對年輕學子影響深遠,大到可以指引研究方向的選擇——后來讀研究生時,我投身美國憲法而義無反顧,林達在三聯出的三部曲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劑定心丸。放在當時,林達的敘事有很多閃光點,那些年的讀者不是盲目的,閱讀本身就是個披沙揀金的過程;但今天回頭看,真正讓林達走到時代之風口浪尖的,也是三部曲最大的賣點,奧秘在于林達系列的副標題:“近距離看美國”。在這三本書中,作者為我們帶路美國,其鏡頭是移步換景的,但機位和焦距卻保持不變,所主打的就是一個字:“近”,越近越好,直至講述者把自己同風景融為一體。
標簽 美國- 原標題:田雷:如何打開“美國”這部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王毅:巴以民眾生命同等重要,不應奉行任何雙標
2023-11-03 07:36 中國外交 -
187票同意!聯大通過決議,敦促美國終止對古巴封鎖
2023-11-03 07:15 -
歐盟也要搞加沙和平計劃?官員自嘲“只是自我陶醉”
2023-11-02 23:08 巴以恩仇錄 -
中美氣候變化會談將舉行
2023-11-02 23:02 -
加沙男子痛失21名親人,被英主持人追著問“他們對你重要嗎”
2023-11-02 22:54 不列顛 -
王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眾的生命同等重要,人道災難不應再繼續下去
2023-11-02 22:33 巴以恩仇錄 -
以軍情局前局長指責他:只顧推卸責任、延續政治生命
2023-11-02 22:14 巴以恩仇錄 -
6名中國公民在菲律賓馬尼拉被綁架?外交部回應
2023-11-02 21:39 -
“放走哈馬斯換釋放人質,內塔尼亞胡對此很感興趣”
2023-11-02 21:15 巴以恩仇錄 -
又一國宣布召回駐以色列大使
2023-11-02 20:55 巴以恩仇錄 -
“要在這建20所野戰醫院,就等埃及批準”
2023-11-02 19:45 巴以恩仇錄 -
自稱“軍隊生活太苦”,韓軍一士兵當街跳車揮刀傷人
2023-11-02 19:20 三八線之南 -
古巴總理馬雷羅抵達上海,系首位抵滬參與進博會的國際政要
2023-11-02 19:13 進博會最新動態 -
“我們所有人必須團結起來”
2023-11-02 18:35 歐洲亂局 -
普京簽署法律 撤銷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
2023-11-02 18:00 -
安吉麗娜·朱莉譴責以色列:加沙正從露天監獄變成萬人坑…
2023-11-02 17:05 巴以恩仇錄 -
拜登稱“需要暫停一下”,白宮火速澄清
2023-11-02 16:49 巴以恩仇錄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加沙地帶每天有超400名兒童傷亡
2023-11-02 16:44 巴以恩仇錄 -
“同美方私下談話時,以色列官員拿廣島長崎舉例”
2023-11-02 16:34 巴以恩仇錄 -
緬甸軍方稱一個邊境戰略城鎮失去控制,外交部回應
2023-11-02 16:22 緬甸局勢
相關推薦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71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17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評論 131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評論 137狂砸9億、站隊成功,馬斯克成最大贏家? 評論 260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