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駿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
柏林墻倒塌幾個月前,我在歐洲游歷了多國
我在西柏林轉了不少地方,但居然一直沒有找到把東西柏林分隔開來那道墻。眼看天色已晚,我要坐夜車踏上回挪威的旅程,就放棄了尋找,心想,這個地方以后我總會再來的。我完全沒有想到,不到七個月之后,這座墻就突然倒塌了。[全文]
-
近現代中國,可用毛澤東的三句話概括
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進程,可以用毛澤東的三句話來概括,這三句話分別是:“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以及“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現在我們要研究如何帶頭解決全球問題。[全文]
-
實現教育公平,我們該做些什么?
如今已經成為社會關鍵詞的“教育公平”一詞正式出現于官方政策文本,還不過十年。這個國家,只要有一個孩子還沒有接受適合其權利、潛力和尊嚴的教育,教育公平的美好理想就還沒有完全實現。[全文]
-
大家談公報
輿論高度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在我國政治實踐中的指導意義與具體落實。今天,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童世駿教授、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茅于軾先生、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和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馮紹雷教授來函觀察者網,暢談公報對中國未來的影響和意義:中國道路將折中穩妥,中國人不會得過且過、人云亦云。[全文]
-
當代中國的精神力量何在?
在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和社會進步背后,推動當代中國實現快速發展的精神力量何在?從中華民族的思想傳統和精神氣質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中國成就所體現的精神力量歸結為5個方面:務實的理想主義、辯證的理性主義、尊賢的民本主義、重情的團體主義、好學的世界主義。未來中國的中心任務仍然是發展,但此時的“發展”雖然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發展”一樣,都是“硬道理”,其層次和內涵卻有了重大變化,因而發展目標中的“文明”成分、發展動力中的“精神”含量,都必然而且應該具有更高的比重。未來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在更高層次上發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全文]
-
講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喬布斯講到他中學畢業后上了一家幾乎與斯坦福一樣昂貴的本科學院,6個月不到就退學,然后在那所學校里晃蕩了一年半蹭課,其中有一門書法課,當時只是喜歡,全然沒有想到會有什么實際用處。但當他在斯坦福作為蘋果電腦和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CEO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當他說起他把漂亮字型設計進第一臺麥金塔電腦當中去時,那門書法課程,那段蹭課經歷,甚至那個退學決定,都獲得了獨特的意義:假如他當初沒有進這所學校,沒有輟學,沒有蹭課,沒有聽那門書法課,蘋果電腦甚至所有個人電腦那漂亮的字型可能就無從談起。[全文]
-
李澤厚、童世駿對話錄
李:我是對中國模式一直寄予厚望的。童:我注意到您很早之前就講過希望中國走自己的路,探索自己的發展模式。李:我覺得政府比好些學者腦袋清醒一些。[全文]
-
鄧正來,朱維錚,童世駿,林尚立等:鄧正來與哈耶克
晚近以來,特別是伴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由“華盛頓共識”和“新自由主義”所主導的世界秩序正處于面臨調整的臨界時刻。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自由主義理論家”和后冷戰時代大行其道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哈耶克仍是我們探究西方自由主義理論之得失、推進社會秩序(甚或世界秩序)之重構不可回避的學者。我們究竟如何對待哈耶克的自由主義理論?如何對待哈耶克對計劃經濟的批判?如何看待哈耶克在西方自由主義學說史的位置?如何認識哈耶克自由主義理論與當下“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反思與批判哈耶克自由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社會秩序和世界秩序的重構?諸如此類的問題仍是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問題。[全文]
-
童世駿、房寧等:中國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們可以從總體和要素兩個層面來理解中國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民族復興、現代化和社會主義革命這三個要素同時具備,尤其像中國這樣古老的東方大國同時具備,那是非常特殊的現象。因此,中國的發展模式一定是極其特殊的,就其中包括的每個要素來說,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具有相當高程度的可比性,就此而言中國的發展又是具有普遍性的,民族復興或者民族獨立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革命,中國發展軌跡可以從別國的民族復興當中找到借鑒,別國也可以從我們這里得到啟發。[全文]
-
道德的核心問題是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要做出選擇。在迄今為止的多數時代,甚至在現代社會的多數場合,選擇的依據比較確定,選擇的范圍相當有限,但恰恰是在需要我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選擇的時候——在選擇的依據不那么確定、選擇的范圍不那么有限的情況下進行選擇,我們的行動才具有道德意義,我們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道德存在。[全文]
-
讓鍵盤的節奏呼應社會的理性化節奏
網上社科評論是一個迅速成長的新生事物,上海社科院的網上社科評論員是一支非常能干的年輕隊伍。[全文]
-
世博會:一種新的世界觀
1851年5月1日,后來被稱為首屆世博會的倫敦大博覽會開幕的那天,恩格斯從曼徹斯特寫信給住在倫敦的馬克思,告訴他:“過幾天,至多一個星期,你將收到另外的五英鎊。[全文]
-
當今中國的精神挑戰
真正重要的不僅是精神需求受到重視并得到滿足,而是精神需求本身有足夠的“精神含量”和“精神品質”。[全文]
-
“后世俗”社會的批判理論——哈貝馬斯與宗教
哈貝馬斯希望所有宗教的信徒為了能夠生活在政治上自由主義的、文化上多元主義的社會中都能經歷一個三重反思:坦然接受面對其他教派或宗教遭遇時所發現的認知差異,適應享有對世俗知識之社會壟斷權的科學的權威,同意基于世俗道德的立憲國家的諸個前提。[全文]
-
中國模式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中國模式如果存在的話,它是普遍的還是特殊的。我想強調的是,對于“中國模式是否存在”這個問題,我不愿意做出過于簡單的回答。作為一個中國學者,作為中國發展的參與者,我們對中國模式的任何判斷,都是不僅是一個客觀描述,都不僅具有認知意義,而同時也是一種主觀態度,具有實踐意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