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搞智庫與搞學術是一回事嗎?
關鍵字: 智庫高校智庫中國特色智庫智庫學者自2013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重要批示以來,中國智庫界作為學者(Scholar)行業一個特殊群體的社會地位開始突顯出來,尤其是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第一次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寫入黨中央的最高文件,以及2015年1月中辦、國辦公布了《關于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指導意見》以來,智庫發展已上升到中國國家戰略和頂層設計的高度,成為現代國家治理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行業在中國呈現出難得的井噴式發展狀況。
雖然智庫與學術的從業者都屬于學者行業,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但近年來智庫的快速發展已打破了原有的學者行業結構,產生了學者功能的重大分化,對固有的學術評價體系與學術發展現狀也產生了影響。【1】這促使在方法論層面上的智庫與學術關系的討論變成了一個亟須厘清的問題。【2】
有學者認為學術與智庫兩者不相容,高校不可能發展智庫,有的則認為學術與智庫趨同性很大,【3】兩類截然不同的觀點看上去都有一定的道理,彼此間無法相通,且不能成為普遍的業界共識。如果不能深度厘清智庫與學術之間的關系,那么,旨在鼓勵智庫發展的各項政策就無法與學術相輔相成,也不能促進以學術為主業的高校、各地方社會科學院系統等長遠發展,反而會導致智庫行業產生諸多“智少庫多”、“魚龍混雜”等消極負面現象。【4】
為此,筆者從學術與智庫兩類“學者行業”的歷史起源出發,談及近年來智庫行業的最新進展,進而得出“智庫與學術的分野自古有之”的初步結論。接著筆者論述智庫與學術近年來逐漸呈現的行業主體、行為旨趣、工作內容等三方面的差異,以及目前智庫研究因服務對象差異產生的分類不同,最終描述智庫與學術兩者之間相互尊重、團結和借鑒的發展未來。
智庫與學術的千年分野史
按德國著名思想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年)在《論學者的使命》中的定義,無論是從事智庫的人,還是從事學術的人,都可以視為“學者”,即“本質上具有與知識的生產、傳播相關聯的使命”。【5】這種定義同樣能概括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起源。自古以來,中國學者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遞進式的個人修養與遠大理想,以及所謂“出世”、“入世”的使命差異。
一般看來,所謂“出世”者,講究“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希望探索天下大經、大法、大道,問詢宇宙萬物的本源,深究個中細節的原理,像是現今從事學術的學者群體,旨在關心與現實相對較遠的話題與理論思考。【6】
所謂“入世”者,則講究“群臣有待問之時,諫官有請對之時”(《讀通鑒論》),投身于社會與國家事務,為決策者出謀劃策,輔佐幕主平邦治國,與當代智庫學者的角色一脈相承,旨在探索與政策緊密相關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7】
綜觀歷史,隨著社會運行規則的不斷演化與國家行政管理的日趨復雜,學者功能也隨之發生了諸多富有傳承意味的時代變遷。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有一批介乎官民之間、或有官銜但無意為官的讀書人,志向遠大,心憂天下,追求精神自由,抒發政治主張,闡釋人生哲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與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也是常為人所稱道的“學術傳承”。
另一批學者則“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被封建統治者所招攬,成為決策者所依重的智囊,如春秋戰國門客、三國謀臣策士、明清師爺與幕友等。他們博聞通識,經世致用,察微知隱,計遠謀深,議失糾謬,或輔佐決策者爭霸天下,或獻策朝廷鞏固統治,或建言帝王調整政策,成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典范。【8】
- 原標題:搞智庫與搞學術是一回事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