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作為大國,我們完全可以這樣對美國說……
現在,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過程也非常坎坷,最后怎么運營還是一個大難題。臺積電可能要不斷地從臺灣運技術人員去,但這不可持續,涉及家庭等很多問題。美國的年輕人不愿意也不會去工廠里頭守著機器,這對于美國年輕人來說不可忍受,他們要是有能力去做臺積電要求的工作,就一定會選擇去硅谷、華爾街,或者醫藥三角(北卡羅萊納三角研究園,是全美國第三大生物科技集中地)。
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所建工廠
所以現在的情況仍然是世界的制造業在向東亞轉,這個趨勢沒有改變。東亞的份額越來越大,不僅是中國,還包括東亞其他國家或地區。此外還有東南亞。
下一步,中國的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對于世界的影響會非常大。就像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出口了大量的汽車,其他國家突然發現路上跑的全是日本車。今后一段時間,可能大家發現路上跑的全是中國車,他們就會感覺這樣是有隱患的。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如果從純理性的角度,按照經濟學理論,全世界就應該分工;按照國際分工秩序來說,中國就應該這樣,因為中國是后起之秀,一開始有成本優勢,現在技術和產品質量都提升上來了。當然,這只是理性的看法。但沒有多少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完全理性,大家都是有情感的,一旦帶入情感,就很難理解和接受中國的崛起,包括中國制造業占世界那么高的比例。
上一輪的全球化也包括了世界版圖的重新劃分。比如蘇聯解體后,十幾個國家獨立,這是件非常大的事,可以看作是世界的一次重新建構,相對自由化的力量得到加強。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人認為不應該這樣,所以從2008年開始,一些國家有了新的想法。中美之間的情況也是這個道理。
如何理解中美關系?
中國興起之后,對美國會形成挑戰。無論我們承認與否,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個挑戰。雖然這種看法未必是理性的,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決策,很難做到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地緣政治和經濟是相關的,不可能出現地緣政治方面緊張、經濟方面卻非常熱鬧的局面,必然伴隨著調整。
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對美國來說這意味著rapprochement(“破冰”,友善關系的建立),此后兩國通過進一步接觸,到20世紀80年代進入了一個所謂的“蜜月期”,后面又進入了二十多年的“理性交往期”。
在“理性交往期”這段時間,美國認為只要繼續和中國接觸,中國就會變得越來越像美國。但是到了2010年之后,美國突然發現,好像不是這樣。一些美國人認為中國非但沒有變成他們的朋友,而且似乎變成了對手,甚至敵人。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從2010年左右就開始了。到特朗普時代變得更加明顯。
2010年左右,這個變化的標志性事件就是“重返亞太”“亞太再平衡”。2010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泰國曼谷的東亞峰會首次提出“重返亞太”的構想。此時,入主白宮不久的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在為亞太政策重新定調,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維護美國在這一地區的主導地位。在“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希拉里扮演著關鍵角色。
總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當時還比較溫和一些,后來到了特朗普時代就明確下來,要與中國競爭。所以,我個人認為中美關系不太可能一下子回到過去的“蜜月期”,中美之間的競爭關系在未來二三十年都不太可能改變。兩國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會面臨競爭關系,包括經濟、地緣政治,等等。
但我認為,只要中國主動去管理競爭,不讓競爭變成對抗,就不是一件壞事,說不定還會是有利的競爭,因為競爭可以逼著中國去做一些尚未涉足的重要領域,比如高端芯片。一旦我們做起來了,反倒有可能讓美國失去很多機會。當然,只有中國對兩國關系的主動管理還不夠,也需要美國保持適度的理性。
如今中國經濟的勢頭已起,不可阻擋,美國要跟一個新崛起的大國競爭很可能會力不從心。美國產業空心化太嚴重,相當于一個空的東西與中國實的東西在競爭。顯然,美國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美國逼著盟國選邊站,盟國未必會跟著它。事實上盟國告訴美國,它們在經濟上不想選邊,這也迫使美國理性下來。最近這一年來的中美關系,就走向了相對理性交往的時期。
如何校正中美關系?
怎樣能夠讓中美關系朝著良性競爭的方向去發展呢?
首先,兩個國家都應該在理性交往的基礎上想象未來。盡管大家不可能完全拋棄情感,但是回歸理性才能使兩國關系穩定下來,否則大家都帶著情緒,就不可能穩定下來,互相指責就是吵架。
其次,要建立新的規則。美國認為WTO讓自己吃虧了,要重談。其實這就讓中國有了一個制定下一輪規則的機會。在多邊機構里,中國要發揮作用難度非常大。現在美國送上一個機會,是雙邊的,美國必須先跟中國談。中國就應該積極把握這個機會,重新制定新的規則。打個比方,夏天的規則不再適用,但我們可以去參與制定冬天的規則。
接下來要從具體事務著手去推動中美之間的融合,不能只講大道理。2023年1月,我們去美國時拜訪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老先生。他說,我跟你們中國人打交道這么長時間,你們中國人愛講大道理,而我們美國人是從具體的事務著手,這里就不合拍。我聽完之后覺得老先生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不能老去講大道理,講大道理就變成了爭論。
從具體事務著手,中國能做些什么?比如美國現在要再工業化,其中一個計劃是發展新能源產業,而新能源產業恰恰是中國的優勢,那么,我們能不能推進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到美國設廠、投資?我覺得此事可為。2023年,美國加州州長訪問了中國,我相信如果他能吸引我們的企業去加州投資新能源會很高興。
2023年10月25日,北京,美國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右)訪華(圖源:視覺中國)
在美國試圖與中國脫鉤的戰略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政策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變化,我甚至也不期待它會取消那些關稅。中美之間已經建立了一個新的平衡,比如它征收高的關稅,中國對美國的直接出口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會繞道出口。比如我們的很多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墨西哥,其實還在出口美國。若把這些算上,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未必下降。
世界分工是有道理的,背后必然有經濟邏輯,美國要想跟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有人說在技術領域會形成兩個平行體系,我認為這也不可能,因為要建兩個平行體系就意味著要有兩套標準。
美國曾試圖做個5G聯盟,結果宣布后很久也什么都沒做出來,因為5G技術離不開華為、中興。若沒有華為和中興貢獻的諸多標準,美國做不成。所以,我不認為會出現兩個平行體系,但我們也不能期待美國把那些出口管制取消、把關稅取消,這也不太現實。
如何修煉大國姿態?
中國要學會做大國,從過去的人口大國、經濟小國,到現在的人口大國兼經濟大國,有三點是必須修煉的。
第一,要有全球眼光。全球眼光是中國要想象著自己在為整個世界負責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參與制定規則特別重要。
第二,對待西方一定要有平視的態度。平視意味著既不要總是抱怨和指責對方,也不俯視和抨擊對方,而是對等的,在某些情況下還要學會去理解對方。比如,美國說自己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吃虧了,中國不能總是反問這怎么可能,甚至嚴厲指責美國在說謊。我們完全可以大度地說:我理解你,全球化確實給美國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收入分配、移民等問題。如果這樣說,是不是就站在了更高的道德高地?是不是會讓人家更舒服?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一定要學會理解不同的國家。
第三,既做好內政,又做好外交。我們以前說外交和內外有別,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內政就是外交,外交就是內政,大國尤其如此。美國的內政就是外交,因為其內政對世界有巨大的影響;同樣,美國的外交對自己人也有巨大的影響。中國要做一個世界大國也必須學會這一點,內政和外交不可能分開。
中國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大國,必須學會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燈下。
當地時間2023年4月13日,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第四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舉行(圖源:視覺中國)
面對新的世界格局,中國的戰略選擇很重要,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加強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因為這是一個更廣闊的市場;還有些人認為我們還是要加強和美國以及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合作,因為最主要的資本和技術掌握在他們手中。我認為中國在這兩方面都應該加強,盡管跟美國有競爭關系,但仍然可以共同做一些事情;和歐洲有很多地方實質上是可以合作的;發展中國家有廣闊的空間,現在看來,中國的企業走到哪里,都可以把我們的軟實力帶到哪里。比如,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現在越來越習慣于說中文。經濟影響力所到之處,文化必然會跟上。
編外:人生分享
關于人生與成長,回首來時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有兩本。
其中一本書名叫《六人》,這本書是一位德國人寫的,有中譯本。《六人》是講西方戲劇小說里頭的六個主人公不同的生活,其中包括唐·吉訶德、唐·璜這兩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典型人物。這本書介紹的其實就是六種人生態度。
提起唐·吉訶德,我想起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9屆學生畢業典禮上,我說:“如果同學們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那就做個唐·吉訶德吧!沒錯,唐·吉訶德顯得魯莽、笨拙,總是被人嘲笑。但是,他樂觀,像孩子一樣天真無邪;他堅韌,像勇士一樣勇往直前;他敢于和大風車交鋒,哪怕下場是頭破血流!”我講這些,是因為看到一些年輕人萎靡不振、安于現狀,所以鼓勵他們邁出校門之后,要勇于去做社會不良現象的批評者,做一個推動中國進步的人。這次畢業典禮的演講,是我收到的反饋最多的一次。有些畢業生告訴我,他們讀完之后熱淚盈眶。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擊中了年輕人內心深處的渴望。
另外一本書是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讓我腦洞大開,并促使我又去讀了很多關于中國政治史方面的書籍,改變了我對中國歷史的一些看法。
我對中國未來最擔心的地方在于:我們的孩子變得不會思考。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檢討,教育不是規訓。教育如果出了大問題,就必須改。我聽說有些小學為了應付所謂的小升初考試,一個月才上一次體育課,這是錯誤的做法。
我很少和學生去談他們的人生,要談也是結合他們的學術來談。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將來不管從事什么職業,一定要把職業作為志業來做。職業是討生活的手段,而志業就是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投入其中,樂在其中,你要讓你做的這些事情成為你事業的一部分,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這樣才會做得帶勁兒。否則就會覺得這個職業是一個負擔,而不是自主要求的。
我講的這些人生,都包含著我對文化的理解。
- 原標題:姚洋:變局時代的大國戰略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周子怡 
-
烏官員稱:上半年將摧毀克里米亞大橋,已擁有大部分手段
2024-04-04 08:42 烏克蘭之殤 -
法防長向俄方保證: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沒有參與
2024-04-04 08:35 烏克蘭之殤 -
伊朗兩地軍事總部遭恐襲,3名士兵死亡
2024-04-04 08:09 -
沙利文因骨折推遲訪問沙特
2024-04-03 22:50 -
靠制裁戰勝中國?他直言“行不通”
2024-04-03 22:15 中美關系 -
俄外交部:拉夫羅夫近期將訪華
2024-04-03 20:54 中俄關系 -
中俄舉行聯合國和安理會事務磋商
2024-04-03 20:34 中俄關系 -
法國成孤勇者?“馬克龍曾說:我們單抗俄軍,不連累美國和北約”
2024-04-03 20:27 法國見聞 -
印外長再批尼赫魯:他那時講“印度第二,中國第一”
2024-04-03 19:53 龍象之間 -
一位美國制造的“美國小姐”
2024-04-03 19:01 美國一夢 -
美國警告伊朗:不要借機報復我們
2024-04-03 17:52 伊朗局勢 -
莫斯科音樂廳恐襲后,俄參軍入伍人數激增
2024-04-03 17:34 俄音樂廳恐襲 -
特朗普再提“血洗”:他們不是人,就是動物
2024-04-03 17:21 美國大選 -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與中日韓經濟關系
2024-04-03 16:26 -
“3月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強勁,特斯拉雖奪回銷冠但…”
2024-04-03 16:19 新能源汽車 -
美方敦促中方停止支持俄羅斯?外交部回應
2024-04-03 16:05 中美關系 -
美方要求韓方限制對華出口半導體技術?外交部:望韓方做出正確判斷
2024-04-03 15:47 三八線之南 -
外交部回應菲律賓涉仁愛礁言論:菲方應回到正確軌道上來
2024-04-03 15:43 南海局勢 -
洪森當選柬埔寨參議院主席,中方:熱烈祝賀
2024-04-03 15:43 -
對耶倫訪華有何期待,將討論哪些具體議題?中方回應
2024-04-03 15:43 中美關系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2“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6“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7“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