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蔡昉、林毅夫、周文: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
關鍵字: 中國經濟學中國經濟林毅夫西方經濟學華盛頓共識周:中國奇跡是西方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在這個人類經濟發展史的奇跡背后,一定潛藏著當代主流經濟學沒有完全涵蓋的經濟邏輯。對“中國經濟學”的呼喚,不僅是對更具解釋力的經濟學理論的一種訴求,更是對經濟學整體普適性提升的一種渴望。未來的中國經濟學必須順應經濟學發展趨勢,既能對特定的中國問題做出現實性的解釋,又能推動經濟學方法論的變革,進而推動經濟學理論的整體進步。
主持人: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為經濟學理論的成長與創新創造了肥沃的土壤,但中國經濟在實踐上的探索遠快于經濟理論本身的發展,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學術創新還明顯落后于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經濟學者們依然任重而道遠。展望未來,應如何發展新的經濟學理論,引領中國經濟實踐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林:20年前,我曾發表了《本土化、規范化、國際化》這篇短文,倡言以規范化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本土經濟問題,并斷言若能如此,不僅可對我國的改革發展做出貢獻,也可以對世界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做出貢獻。
經濟學理論是用來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一套邏輯體系,要推動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首先必須把要解釋的現象理解透徹,弄清楚哪些是產生我們所觀察到的重要、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背后的主要經濟、政治、社會變量,然后才能構建一套簡單的邏輯體系,說明這些重要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以此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因此,吃透所要解釋的經濟現象是經濟學理論創新的第一步。
在我國的經濟學理論研究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學習掌握現有西方經濟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是必要的,但在運用外來的現成經濟理論來分析、理解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時,切忌生搬硬套。只有經過“創造性重構”的思維過程,弄清這個理論所舍象掉的社會變量在我國同樣是無關緊要、這個理論所抽象出來的幾個變量在我國同樣是重要的變量時,這個理論對我們的經濟實踐才會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國內每年發表的經濟學論著可謂不少,但到現在為止國內的經濟學研究在國際上沒有得到多少承認,少數做得較好的也被認為是在為外國學者整理資料。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當然不只一端,其中之一是:改革開放前,經濟學界受到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經濟學研究不可能在現有理論上有多大的創新。改革開放后,思想上的禁錮一旦消除,理論界便出現了一片空白,經濟學工作者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學習、引進西方現有的理論成果上,這些工作自然得不到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雖然近年開始有經濟學者對我國的經驗、現象進行總結,但還止于描述的階段,因此只能得到國外一些中國問題專家的重視。
蔡:中國經濟實踐與經濟學理論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一方面,實踐經驗乃至教訓是理論創新的土壤和養料,所以理論看上去有一定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理論討論往往是在實踐決策過程中發生的,既是受實踐檢驗和審視的過程,同時也是指導實踐的過程。固然,理論抽象有賴于方法論的規范化和創新進步,這需要學習借鑒當代經濟學的一些成果,尤其是一些具體的技術和方法,但中國特色的偉大實踐需要中國特色的理論出發點和方法論。
對于中國經濟學者來說,應該克服兩種傾向:一是避免過度數學化和計量化。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也是人文科學,既要見森林(統計數據),更要見樹木(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創新經濟理論。二是避免把工作中的觀察等同于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終究是一門科學,是社會科學中最接近經驗科學的學科,因此要按照學科規范來分析問題、抽象出理論,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檢驗,最終用于解釋和指導實踐。
周: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進行闡釋和論證的過程。因此,中國經濟學理論取得的豐碩成果,更重要的來源是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國的發展奇跡使中國學者具有運用自己的經驗檢驗已有理論、創造新理論的底氣和發言權,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學已進入了全面自主創新的新時代。可以預見,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經驗基礎上對經濟學基本理論和規律的新發現,必將匯聚成經濟學理論范疇和體系的新革命,為世界經濟學寶庫增添中國財富。
應當承認,與時代和實踐的要求相比,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研究和創新尚顯滯后。一方面,基礎理論的研究相對薄弱,比如,對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缺乏基本規范,存在不少片面、模糊甚至混亂的觀點;再比如,研究方法創新不足,缺乏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運用。另一方面,在引領經濟學發展方向上缺乏厚重的理論支撐,引進來的多,走出去的少,常常對外國理論生搬硬抄、拔高甚至神化,并以此標榜甚至“自以為”站在了世界學術前沿。一些學者慣于用西方的概念來裁剪中國的社會現實,將中國豐富的實踐和創新變成解釋西方理論正確性的注解,習慣于在西方理論的“籠子”里跳舞。
主持人:中央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經濟學如何在理論上全面系統解讀新常態?進一步地,新常態的提法是否可以看成是經濟學理論的創新?
蔡: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從經濟學理論創新的角度看有兩層重要含義。第一,它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工作系列重要論述中,體現全新認識論的一個范例。新常態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的判斷,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現階段中國國情,還是更積極、奮發向上的集結號,通過強調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幫助我們科學理性地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決定未來。第二,新常態這個概念內涵十分豐富,從科學判斷經濟形勢出發,提出了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上,要依靠改革、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增長動力從生產要素投入驅動型,轉向創新和生產率提高驅動型。由于這個理念既具有經濟學的抽象力,有助于我們預測未來,又具有經濟政策的實踐力,所以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同時也是一個將會通過實踐不斷得到檢驗、豐富、完善從而與時俱進的理論。
周: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當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對中國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階段的判斷。并明確提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中央對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正式界定,對經濟新常態的特點、發展理念、增長動力、增長結構和未來態勢進行了初步論述,基本形成了“新常態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并總結了進入新常態三年來的經濟實踐,奠定了未來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可以說,這是經濟學理論的又一次創新。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說明對一國經濟發展的研究不應只關注短期的熱點問題,應該更加注重研究長期發展的問題。新常態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在各種要素稟賦、發展趨勢、外部條件和環境已經或正在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經濟體內在機制發生自組織變化而進入到一種新的均衡狀態。我國提出經濟新常態的研判,就是強調經濟發展要關注經濟體內在因素與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過程、相互作用的機制與變化的方向。因此,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提法可以看成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創新。
- 原標題:中國經濟學如何走向世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陳佳靜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2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8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6“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0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