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濤北京大學歷史學副教授
-
土耳其野心不小,“向西走”還是“向東看”?
土耳其的對外策略,實際上很有經驗,不是蠻干,更不是所謂的埃爾多安“發瘋”。它畢竟跟西方相處多年,經驗豐富,心態也不一樣。埃爾多安選用的也是比較懂西方的技術官僚,這批人能摸得清對方的基本路數。外界所謂的土耳其“新奧斯曼主義”外交,無非是其“積極的務實主義”的表現罷了。[全文]
-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們談論什么樣的平等?
單純強調程序正義,并無益于消除這種不平等的政治與社會現實。我們今天在“一帶一路”中所要處理的一個更具全球政治意義的問題,則是這種平等是什么樣的平等的問題。超越簡單分配平等,強調發展機會、發展與生產權利的平等,這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更重要的責任。[全文]
-
奧斯曼帝國崩潰了,中國卻沒有
民族國家的興起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全球擴張是近代歷史的兩個重要主題。對于前者而言,它主要是從西歐的歷史經驗中生長出來的,它的擴散帶來的是民族主義的思潮和運動此起彼伏、蓬勃發展,并直接導致傳統帝國的紛紛崩潰與解體。[全文]
-
突厥族:被虛構的共同體
“東突”民族分裂運動的兩個主要意識形態是19世紀以來產生的“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這兩種政治思潮之所以能夠影響中國新疆和整個中亞及西亞地區,其原因就在于這些地區的人民在宗教上基本都信仰伊斯蘭教,在語言上基本都講突厥語族的不同方言。[全文]
-
歷史視野下的埃及革命
如果把中東放進20世紀以來的現代史中,或者放到上千年的文明史上來看,或許更有利于我們整體地看清今天中東的種種情勢。以最具典型意義的埃及為例,通過考察其現代歷史進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近來中東劇變的特征。[全文]
-
環球同此涼熱:土耳其式焦慮
不久前,在民主革命后上臺僅執政一年的埃及穆爾西政權被軍方趕下了臺,他的命運以及之后西方國家的曖昧態度,讓土耳其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及其支持者深感不安。在土耳其的媒體上開始出現一種充滿憂慮的聲音:“土耳其還會不會發生軍事政變?”[全文]
-
土耳其如何克服“阿拉伯之春”
土耳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教-俗"之爭與庫爾德問題。所謂教俗之爭,就是伊斯蘭勢力與世俗派的分裂競爭,說到底,也就是這個世界的秩序到底應該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宗教的還是世俗的?從根本上說,這是很難調和的。[全文]
-
昝濤:中國外交版圖中的土耳其
在西亞北非政治變革的大背景下,土耳其已經成為中東地區經濟發達、政治穩定的大國,其所標榜的“土耳其模式”也被該地區的很多政治勢力視為效法對象。對中國來說,發展與土耳其的關系,加強對土耳其的研究和了解,對于國內和諧與國際安定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全文]
-
昝濤:土耳其向東看?
隨著國際和區域處境的改變以及自身力量的逐漸上升,土耳其調整了其對外戰略,即從長期以來奉行的親西方、入歐盟的戰略,轉為更加強調獨立自主的外交,出現了所謂“向東看”的趨勢,加強了與中東地區的關系,更加關注其地區利益。[全文]
-
昝濤:民主伊朗的伊斯蘭屬性
在多數國人眼中(大概是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伊朗一直是被作為一個"不正常國家"來看待的。要比較清晰地了解和認識伊朗,可能首先要做的就是拋棄這種先入為主的判斷。[全文]
-
昝濤:20世紀前期土耳其民族主義的演變
盡管對民族主義存在各種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但在本書中,筆者主要地是把民族主義理解為一種與認同有關的文化和政治意識形態。本書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考察與闡述土耳其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產生和演變的歷史過程,使人們對現代土耳其這個國家及其人民的認同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對土耳其民族主義這一個案的研究,加深和拓展人們對近現代歷史上東方民族主義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尤其是民族主義與民族建構、民族主義與現代化的關系這兩個問題。 [全文]
-
深度解析:伊朗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伊朗憲法規定的復雜政治體制使權力制衡、以法治國、平等共和這些現代政治價值觀與伊斯蘭教什葉派教法結合在了一起。這些特點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全文]
-
地緣與文明:建立中國對中亞常識性認知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說,中亞主要是陸權意義上南-北對峙下的“西向戰略”問題。傳統時期農耕-定居帝國與草原-游牧帝國的對峙是如此,近代至當代中俄(蘇)并立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從文明的角度來說,如何認識伊斯蘭文明,是中國人理解中亞的關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