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青年·觀】曹東勃:要讀懂年輕人的怕與愛、焦慮與關切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型期,國內青年就業問題嚴峻,“躺平”、“內卷”等詞匯從網絡到現實,充斥公共空間。清華博士土木工程師曹豐澤,放棄北京中產生活,選擇去非洲修水電站的真實故事,如一股清流,在年輕人和學者中間激蕩起很多思考。
世界格局深度演變,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等全球治理新實踐,在全球舞臺上積極作為。曹豐澤等中國當代青年的發展路徑的選擇,無疑是這場全球大變局的投射。
同樣身處變革期,當下中國青年的焦慮與40年前中國轉軌時期的潘曉的感嘆“人生之路怎么越走越窄”有何異同;面對大變局時代和日漸多元的中國,中國青年如何自如展現豐盛張揚的自我,11月17日,《文化縱橫》雜志組織了題為《全球變局時代的中國青年——從“潘曉討論”到“清華博士去非洲”》的研討會,邀請來自青年工作管理部門、學術機構和媒體機構的青年問題學者和研究專家,展開了討論。觀察者網也受邀參加,并推出【新青年·觀】專題,關注當下青年關心的話題。
本文根據作者在會議上的發言整理,經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發布。】
曹東勃:
這一年比較特殊,疫情突然就結束了,整個社會放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又打開了,國際合作交流又重新恢復正常。
過去三年絕大多數學校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是封閉管理的,現在要面向社會重新開放,放開之后大家如何適應,對青年人來講,他們還沒有來得及認識這個新情況。
很快各種“梗”接踵而至,“孔乙己文學”、青年人的就業形勢……目不暇接。
今年萬圣節上海的狂歡活動,青春上海公眾號在短短的一個小時之內轉發了基調不同的兩篇文章:一開始是轉載了《解放日報》的文章,肯定了上海是一個包容性的城市,青年人需要有宣泄的空間;但是很快又發文提醒說巨鹿路上人已經很多了,建議大家不要再前往。能夠感覺到這背后有一種緊張感。
雖然這場狂歡發生在上海,但在全國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現象。以往萬圣節這類洋節青年人也過,但是像今年這么過的,這是第一次。不是過成西方的樣子,是把過去幾年的“梗”全都高密度地堆積到一起,這是個新的現象。以往萬圣節年輕人主要去歡樂谷,而今年,一場魔幻現實主義的活動被搬到了狹窄的馬路上。
這一系列的事件,揭示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青年焦慮背后,不是一代人
最近我看到一篇《當孩子的高中班主任,解散了家長群之后》的報道,有老師解散家長群之后,留言區清一色地評論說,要珍惜敢于解散家長群的老師。
我們從小到現在,沒有被管得這么嚴格。2003年非典的時候,也有一段封控期,當時還沒有大數據,沒有行程碼。但那個時候我們的父母(多為50后群體)對我們幾乎是不聞不問,或者是隔一周打一個電話,提醒我們要多吃點東西,不要天天在寢室里打游戲。
這一代00后的家長普遍是70后,按理說見過更大的世面,但是他們對子女的干預,指導子女人生的這種“爹味”十足的狀態,在某種程度上也不亞于50后、60后。他們指導得很細致,再加上現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子女的關懷“無微不至”。學校稍微有一點做得不到位的,壓力首先是來自于家長,而不是學生,甚至雙方的壓力一起來。
所以,一個高度“內卷”的青年人背后,可能站著一對心態焦灼的父母,這不是一代人的內卷,還有另一代人在指導。
給青年有溫度的引導和建議
青年人很多時候關注的其實都是亞文化圈的議題,如性別領域的對立,婚戀領域的不婚、獨身,特別是經歷過封控措施之后,使得這種思潮有比較大的市場,包括今年還出現了厭童這樣的新話題……
今年上半年,就業話題被炒熱是主流媒體親自下場的后果。青年人本來探討孔乙己文學,是一種自嘲、反諷、玩梗的態度,結果一些主流媒體過早、過嚴肅地將之定性為“脫不下長衫”的狀態。一下子捅了馬蜂窩,很快就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7月的時候,主流媒體呼吁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這個話當然不錯,但在那個當口,又被青年人攻擊。其實問題在于不僅僅是改變觀念這么簡單,我們面臨的很多嚴峻復雜的形勢,不是觀念的問題。
青年人不愿意生孩子,我們說要樹立正確的生育觀;不愿意結婚,我們又說要樹立正確的婚姻觀、戀愛觀;年輕人慢就業、不就業或者申請gap year(短暫休學年),我們引導他們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我看,好的宣傳不是針鋒相對的宣傳,倒不如擺事實,把道理放后面,或者說隱而不彰,體現在其中,否則就是在空講大道理。
讀懂年輕人的怕與愛、焦慮與關切
我這學期也開了一堂改革開放史的課程,雖然這是四史的標準課,但是我用了自己的一套講法,自己設計了一套大綱。主要是講1978-2012這段歷史時期,作為對后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一個鋪墊,讓00后知道我們從哪里來、如何一路走來。
我也談到了潘曉來信,我搜集了學生的一些感想,他們覺得我們在今天仍然有類似潘曉同樣的問題意識。
80年代初我們為什么會出現潘曉來信?從原來的社會主義突然拋入市場化轉型,由保護得很好的真空地帶,一下子可以允許釋放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的需要,有多元化的選擇,一下子手足無措了,價值體系一下子沒了主心骨。為什么感嘆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等等?我們看到當時的潘曉來信提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一地雞毛的,但更多的是對選擇多了之后的迷茫。
今天的青年人差不多也是如此,他們也覺得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多元的世界和多種道路的選擇。包括他們也提到了未來的方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更深層次的也提到了985廢物的問題。所以他們熱衷“發瘋”。
校園封閉管理會讓人的大學體驗和學習狀態發生很多變化。我們圖書館2023年1-6月的圖書借閱量,與2019年的同期相比,總量上幾乎下降了3萬多本。
這當然有疫情的影響。另一方面,我覺得這里面還有一個結構性的變化,特別是經典讀物有些變化。在疫情之前看的很多的是浪漫的東西,在疫情之后、放開之后看的多的是法學、性別話題,比如《父權制與資本主義》,包括一些對于世界陰郁的、冷冰冰的理解,比如《三體》《倦怠社會》,去年還有好多去借閱《叫魂》。年輕人對社會、對世界的想象,借助于書籍選擇,我們能看到,不能說更增添了幾分陰郁,但至少增添了幾分現實、理性冷靜。
通過這些觀察,我們想知道青年人到底在想什么,他們在閱讀什么,在焦慮什么,這些都是和現實勾連起來的。這背后其實很值得思索。他們也談到了書本、課堂的正能量和現實世界殘酷內卷之間的脫軌。我們不能把自己關在真空中去熬制雞湯,如果不去回應青年人的真實關切,其實雞湯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要給年輕人營造一個多元包容的生存環境,讀懂年輕人的怕與愛,焦慮與關切。
讓年輕人真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這次萬圣節的狂歡活動,穩妥處理是合適的。這對于營造上海的城市形象,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是有積極意義的。現在每個城市都在為爭取年輕人、爭取年輕人的心、成為一個青年友好型的城市而各顯其能。現在,至少這個城市允許年輕人心里有苦悶的時候可以適度“發瘋”,這是溫和的,也是有溫度的。
如何面向當代青年,更好地處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這一直是個難題。疫情之前,我們對年輕人過洋節的態度一直是比較謹慎的,當然有的年份還有更激烈的反對和批判,今年似乎稍微允許在合理的限度之內釋放了一點天性。其實年輕人的所謂過洋節,它并不是簡單的一種復制,是有現實主義取向在里面的,是有相當程度的文化主體性在里面的,里面的符號從四大名著到魯迅,都是民族的。
過洋節難道是中外之爭嗎?是土與洋之爭嗎?是在暴露生活中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實質性問題、數字化生存職場境遇中的“社畜”遭際,還是我們簡單地將其定性為過洋節然后一棒子打死?
關鍵是我們能否讀出這些符號背后的真問題,這也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追問,以及回應當下青年根本的關切。他們面臨著生活當中更多這些實質性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我覺得我們不能刻舟求劍,否則必然是南轅北轍。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震區災后安置第一夜,群眾用上了解放軍的野戰帳篷
2023-12-20 07:46 地震 -
張國清趕赴甘肅、青海指導抗震救災工作
2023-12-20 07:27 地震 -
中國自主研制的“祥云”AS700民用載人飛艇獲頒型號合格證
2023-12-20 07:27 航空航天 -
災民痛哭,省委書記抱著安慰
2023-12-19 22:50 -
西部戰區空軍某部派出軍機深入地震災區勘察
2023-12-19 20:19 地震 -
甘肅、青海兩省受災地區通信恢復正常
2023-12-19 18:57 -
甘肅積石山地震已致甘肅、青海127人遇難
2023-12-19 17:41 地震 -
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在新疆成立
2023-12-19 17:14 觀網財經-消費 -
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張本才一審被判13年
2023-12-19 17:10 廉政風暴 -
醉駕一律入罪取消?為醉駕脫罪留下操作空間?律師解讀
2023-12-19 16:52 -
青海甘肅兩省受損路段已基本搶通,救災車輛免費通行
2023-12-19 16:41 地震 -
甘肅青海書記省長趕赴震區一線:要求拉網式排查災情、有問題及時報告
2023-12-19 15:52 -
地震時宿舍大門緊閉,學生砸碎玻璃逃生?多方回應
2023-12-19 15:37 地震 -
凍雨災害下停電4日的山西縣城:有人4天吃了9頓泡面
2023-12-19 13:45 -
教育部:“十四五”末,專碩招生將擴大到碩士招生2/3左右
2023-12-19 12:03 -
6.2級地震,傷亡為何如此嚴重?救援面臨哪些挑戰?
2023-12-19 11:40 地震 -
甘肅發布會現場為地震遇難者默哀
2023-12-19 11:12 地震 -
香港將啟動賑災基金援助甘肅
2023-12-19 10:31
相關推薦 -
美國審查計劃“逼死”華裔科學家? 評論 179規模最大!以色列民眾怒了,7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 評論 213“沙特尋求中國技術,將自己塑造成汽車和自動化中心” 評論 156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評論 215最新聞 Hot
-
美國審查計劃“逼死”華裔科學家?
-
滯留3個多月后,波音“星際客機”發出異響
-
規模最大!以色列民眾怒了,7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
-
反恐轉向對華!美國想用這個新項目修補“漏洞”
-
“沙特尋求中國技術,將自己塑造成汽車和自動化中心”
-
“執政聯盟的災難”,德國選擇黨首次贏得州議會選舉
-
要收緊ASML出口管制?荷蘭新首相表態
-
涉及中國,美國二度推遲“重大貿易決定”
-
來真的,左翼聯盟“刺頭”推出彈劾馬克龍草案
-
“柯文哲在地下候審室過夜”,法院預計今晚開庭
-
俄羅斯給朝鮮24匹馬,“他最愛的品種”
-
哈里斯下場:特朗普不尊重圣地
-
武契奇:不會對人民撒謊,不太可能在2028年前入歐
-
馬克龍:歐洲AI落后了,得砸錢追上中美
-
巴西對X平臺下禁令,盧拉喊話馬斯克
-
全球AI換臉色情人物一半是韓國人!韓方找法方:要和“電報”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