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者網實地探訪中鐵裝備:盾構機駕駛技術,了解一下?
-
周遠方zhouyufang@guancha.cn
最后更新: 2023-05-12 16:08:59【文/觀察者網 周遠方 編輯/尹哲】
“從‘中鐵1號’到‘中鐵1000號’,中國用12年時間,走過了主要競爭對手德國50多年的發展道路”,中鐵裝備副總經理張志國感嘆。
也許,正是因為我們追趕的腳程太快,對大眾來說,可能許多人早已習慣了上下班便捷的地鐵交通,習慣了乘坐過高鐵穿山越嶺,穿江過海,但對于盾構機的認識,可能還僅僅停留在見過外形,大體知道它的功能。
怎樣駕駛一臺盾構機?它是如何工作的?中國盾構機在全球如何迅速走過跟跑階段、逐步實現大體并跑、局部領跑?
2021年中國品牌日(5月10日至12日)前夕,觀察者網參加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走進新國企業·智能制造”大型采訪活動,4月25日,我們與新華社、科技日報等16家媒體一起深入鄭州市第六大街地底十七米,實地探訪盾構機施工的最前線。
以下這段1分多鐘的短片,展示了5種盾構機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
在視頻中一開始登場的,就是最常用的土壓平衡盾構機,主要用于城市地鐵、地下綜合管廊施工等。
觀察者網在鄭州探訪的就是這種盾構機的施工現場,我們從掘進隧道入口前進數百米,走到了如圖所示的盾構機駕駛艙所在的位置。
在盾構機駕駛室,可以看到多個屏幕,分別顯示盾構機周圍各個角度的視頻影像、盾構機前端刀盤上的復雜數據、盾構機上各種探測設備感知到的環境數據等關鍵信息。
地下盾構機駕駛室
在進入地底掘進隧道前,我們已經在地面上的施工指揮中心大屏幕上看到過同樣的信息。現場施工人員介紹,前端駕駛室能夠看到的數據和影像通過光纖傳到地面上的指揮中心,兩者的信息是完全同步的。
地面上的盾構施工指揮中心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智能院副院長荊留杰介紹,地下施工和地面監控的數據實時同步,體現了一個盾構機掘進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傳輸能力,我們會在盾構機上安裝一個數據采集盒,就像飛機上的黑匣子,所有的數據通過采集都會匯總到我們后方的數字化平臺,對后續的設備制造和施工方案都提供巨大的參考價值。
我們在地下看到,盾構機巨大的刀盤在前方轉動,粉碎遇到的軟巖、沙土等地質結構,形成的渣土通過皮帶向隧道外運輸,同時根據遇到的不同地質情況,由駕駛員決定一定配方的回填材料,進行回填平衡。
盾構機向前掘進一小段以后,就要在隧道壁上鋪設高強抗滲混凝土鑄成的盾構管片。
管片首先沿著軌道被輸送小車運進隧道,然后由工人遙控操作管片機鋪設到隧道壁上。
準備鋪設的管片(左)和手拿鋪管遙控器的工人(右)
最后,盾構機后方伸出液壓盾構千斤頂,頂住鋪好的管壁,產生反作用力,繼續向前運動。
這一過程被中鐵工業黨委宣傳部長王偉形象地比喻為“咬的動、吃得下、穩得住、吐得出”,
在視頻中第二個登場的TBM(TBM特指硬巖隧道掘進機,為盾構機的一種)的動畫,就較為清晰地表現了如何“咬的動,吃得下”和如何“吐得出”。
那么,盾構機駕駛員的經驗和技術體現在哪里呢?
荊留杰舉了個例子,比如說在硬巖掘進過程中,排出來的渣片比較完整,巖粉和規則的片狀比較多,那么狀況就比較好,如果皮帶機上出現一些大塊的渣片,切面很破碎、不規則的話,或者是水比較多的時候,就可以判斷前方地層不穩定,這時候就要調整掘進參數,放慢刀盤轉動和掘進的速度,減少擾動。
不過,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地質探測不清楚,或者掘進過程中特別依賴司機的經驗,是會造成一些問題的,荊留杰坦言,如果掘進參數設置不合理,刀具可能磨損得比較快,甚至出現異常和損壞;甚至在掘進過程中可能遇到斷層和破碎帶,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塌方,卡住我們的設備,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基本上就會耽誤工期。
張志國在座談中舉了一個有驚無險的例子,去年年底在瑞麗滇中引水隧洞工程的時候,直徑9.83米的盾構機,1.7公里的引洞走了一半,遇到了喀斯特地貌,再往前一點就是一個大溶洞,處理不當設備很可能就掉進去,好在有超聲波探測設備提前預警,及時做了注漿填實處理,才避免了事故。
滇中引水工程萬家隧洞4號支洞提前與主洞連通(中國日報圖)
- 責任編輯: 周遠方 
-
谷歌打響OpenAI反擊戰,最新大語言模型PaLM 2直指GPT-4痛點
2023-05-11 10:16 科技前沿 -
轉基因作物能留種嗎?農民日報解答
2023-05-11 08:38 轉基因 -
量子處理器上首次“造出”任意子,有望提升容錯能力
2023-05-11 08:32 科技前沿 -
首個人類泛基因組草圖發表,這項數據增加104%
2023-05-11 08:17 -
又一大國重器迎來關鍵節點
2023-05-11 08:14 科技前沿 -
天舟六號瞄準今日21時22分發射
2023-05-10 16:01 航空航天 -
天舟六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2023-05-10 15:11 航空航天 -
國內規模最大高原風電基地800兆瓦全容量投產
2023-05-08 10:03 -
建月球基地的玻璃有了?中國科學家月壤最新發現
2023-05-08 07:51 航空航天 -
科大訊飛發布星火認知大模型,算力方面將聯手華為
2023-05-07 20:59 觀網財經-科創 -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出可精準檢測與治療癌癥的納米粒子
2023-05-06 19:29 -
防范數據風險,首個國產化船舶交通管理系統試運行
2023-05-06 14:11 -
全球首例!北京成功完成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試驗
2023-05-05 16:57 科技前沿 -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2023-05-05 16:20 核電 -
我國科學家發明“進化透鏡”,馬鈴薯育種取得世界性突破
2023-05-05 16:18 -
陳剛等8位華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23-05-04 13:22 -
中國科學家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新證據
2023-04-27 13:59 航空航天 -
我國科學家領銜,拍到黑洞“尾巴”
2023-04-27 08:13 -
最新研究:地球能量失衡加劇
2023-04-24 13:38 全球變暖 -
載人航天總師周建平獲“錢學森最高成就獎”
2023-04-24 10:43 航空航天
相關推薦 -
-
最新聞 Hot
-
“德國特朗普”仍有幻想:挨美國打,先別還手…
-
巴勒斯坦學者:關于加沙的聲音少了,但我們不是簡單的傷亡數字
-
特斯拉歷史首跌,比亞迪緊追
-
馬斯克捐贈1億美元股票,“慈善英雄”還是合法避稅?
-
“兩起事件嫌犯在同一基地服役過,在同一年被派往阿富汗”
-
對峙5小時后離開,韓國公調處暫停執行尹錫悅逮捕令
-
要么續約,要么賠錢!斯洛伐克威脅報復
-
又來!美議員質問: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臺海沖突可咋辦?
-
中方黑客盯上“美方制裁名單”?外交部駁斥
-
澳大利亞從娃娃抓起:學好數理化,對付中國咱不怕
-
韓國憲法法院:6日將就尹錫悅彈劾案開會
-
敘新當局外長、防長、情報主管首次出訪,去了沙特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
拜登給前共和黨眾議員切尼授勛,還打算提前赦免她
-
確定恐襲!FBI還改口:嫌犯單獨行動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