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成良:《紐約時報》6000字把廟廟湖村寫成“難民營”,我正好在那調研……
關鍵字: 寧夏農村寧夏西海固農民遷移扶貧紐約時報歪曲事實【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成良】
2016年10月25日,《紐約時報》記者黃安偉針對寧夏廟廟湖村“西海固”移民安置發表了一篇六千余字的長文《無望的遷徙:中國的“生態移民”》。報道發出后,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我們的團隊恰好在廟廟湖駐村調研,對于農民搬遷前后的生活狀態對比、政府的安置幫扶政策與實踐有著清晰的了解,廟廟湖村真的如《紐約時報》所言嗎?
《紐約時報》截圖
“西海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涇源、彭陽等六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發。
根據《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西海固”連同寧夏中南部的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被確定為9個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國土面積達到了4.3萬平方公里,占到了寧夏的65%;人口256萬人,占到了全區總人口的41%。但是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協調,以2009年數據為例,該地區GDP是150億元,占全區的11.3%;地方財政收入6.37億元,占全區的5.9%,財政自給率僅為6.5%。因此,寧夏自治區政府把移民作為解決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扶貧舉措。
一、外媒報道焦點
即便如此,在外媒看來,這一系列理所應當的舉措總是有些“不正常”?!都~約時報》的報道焦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首先,移民并非自愿搬遷,他們當下遭遇生計問題,生活沒有希望,而過去的生活是田園牧歌。為此,竟然用了一系列聳人聽聞的描述和對比,如“(移民村)更像是難民營,而不是有機的社區……這些曾經在廣闊的山丘地帶放牧綿羊和山羊的人們,現在感覺像是被圈起來的動物,沒有活力,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把握”。甚至還說,“和他弟弟在廟廟湖村的房子(移民村單家獨戶的小院)相比,馬世雄的房子(老家的土坯房)簡直可以稱為皇宮?!?
其次,政府強勢搬遷,村民弱勢抵抗,官員毫不關心民生。為了顯示報道的“客觀性”,記者通過外交途徑獲得采訪各級扶貧干部的權限,但在報道中故意曲解官員話語,剪裁事實,極力塑造強勢的政府以及毫不關心民生的官員形象。如自治區扶貧辦官員為了說明移民搬遷后的生態變化,舉例說那里現在連野雞都有了,而記者卻故意寫成,“現在那里有更多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我們到那里去的時候,有時還能吃到野雞?!迸c此同時,借用個別人物的話語故意夸大移民對新村的不滿,卻對絕大多數移民對新村生活環境的贊許充耳不聞。
然后,移民村規劃設計不尊重穆斯林生活習慣,甚至強調政府搬遷移民存在陰謀。“中國的安遷政策至少部分是為了控制少數民族人口,而官員們則可能利用環境原因作為一個幌子?!苯弑M所能地美化移民過去生活,又絞盡腦汁地編造他們現在的困難處境,同時想盡一切辦法將其轉化為民族問題。
二、真相與謊言
《紐約時報》的記者雖然采訪了官員、移民等,但刻意剪裁事實,半真實、半虛假地呈現他們的話語,描繪出一副強勢政府壓迫少數民族的畫面,甚至刻意挑撥干群關系、抹黑干部形象、制造民族問題。
記者著重采訪的是一名41歲的村醫,有六個女兒,一個兒子。村醫在老家經營村里的衛生室,每年有近兩萬收入。到了新村之后,村里有四名村醫,衛生院給每人發放500元/月的生活補助。由于還沒有形成一套如何讓四名村醫協作分工的機制,衛生室主要由一名醫生負責,他沒有競爭到崗位,所以就有怨氣。
由于子女數量多,并且還要照顧母親(村里給評了低保),村醫家很早就被確定為精準扶貧戶,也有專門的幫扶單位對口幫扶。市委統戰部給他介紹了在煤礦的工作,月工資有四千多,他以離家遠,不符合穆斯林習俗為由拒絕了。后來又介紹了一個離家近的工作,月工資兩千多,他以工資低為由拒絕了。
村醫偶爾在家給人看病,但是相比過去,收入要低很多。他自己不愿外出務工,天天在家照看小孩,經濟來源主要靠妻子在村莊附近打工。恰逢《紐約時報》記者到廟廟湖村采訪,有怨氣的村醫就講述了一些自己的遭遇,發了發牢騷。我們訪談他時,將《紐約時報》的一些原話念給他聽,他感到非常詫異,說自己真得沒有那些意思,不明白那個記者為何那樣說。
村醫一家是從西吉縣沙溝鄉葉河村搬遷過來的,事實上,他們那個小組當時并不在政府的移民搬遷計劃內。07年山洪暴發,摧毀了村莊內的很多道路,村民多次到鄉政府去上訪,強烈要求納入搬遷計劃,迫使政府更改了搬遷規劃,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政府強制搬遷的問題。
政府在安置過程中,對于民族習俗非常重視,細致得考慮到了伊斯蘭不同教派的信仰問題,建了四座清真寺。在村莊中調研多天,從來沒有聽到過任何村民抱怨政府不尊重穆斯林的問題,并且在各級政府的大力幫扶下,移民都獲得了很多幫扶資源。
圖1 移民安置的廟廟湖村(美國記者筆下的難民營)
圖2 廟廟湖小學
至于《紐約時報》談起的難民營,更不知從何談起。明明是政府給每戶建了占地近300平米如別墅般的院落和房子,并且每戶農民只要交1.28萬,怎么在美國記者口中就成了難民營?如果這算得上難民營的話,那么美國豈不是8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難民營之中?對自己國家那么多的貧民窟視而不見,反而指責中國一個給移民高標準建設的小區是難民營,更令人不解的是,竟然說“西海固”農民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土坯房是皇宮。這眼神恐怕已經不是“有色眼鏡”能形容了吧。
- 原標題:劉成良:《紐約時報》6000字把廟廟湖村寫成“難民營”,我正好在那調研……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外媒緊盯:中方又要出手? 評論 18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97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75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92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