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答案年終秀】毛立平:焦慮從未缺席,歷史自顧向前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還是先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一下。
其實,學歷很卷的問題,在清代就很突出了。大家都讀過《范進中舉》——《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雖然是清朝人,但寫的是明朝的事。在明朝,范進中個舉人,仕途基本上就有保障了,所以全家上下才興奮成那樣。但是到了清朝,中個舉人就想做官,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還得考中進士才行;后來即便中了進士也常常得不到實職,需要漫長地等待候補。“仕途壅滯”的說法在清代的史料中隨處可見。
對于世代從事科舉的文人家庭而言,讓兒子考中高等功名,也就是獲得高級學歷的壓力非常之大。不少家庭設法送兒子去更好的書院讀書,或者聘請名師指點兒子的功課。不少文人回憶說,自己從孩童時代就別的什么都不許做,就是寒暑不輟地勤奮讀書,每天都要苦讀到深夜,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的故事真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即便如此,也只有少數人能考中進士。大家知道,會試是每三年才舉行一次,每次少則數千、多則萬余人參加,最終也就錄取個兩三百人,這個比我們現在985、“雙一流”的難度可是大多了。
有學者指出,清代文人之所以喜歡教女兒讀書識字,和女兒吟詩作賦,就是為了轉移兒子在科舉方面形成的壓力——如果兒子考不中的話,他還可以用女兒都文采斐然來證明自己的確是詩書之家。因此,清代出現了頗具特色的才女文化。大家讀《紅樓夢》就會深有體會,女孩子們個個知書達理、文采出眾。
87版《紅樓夢》劇照
從另一層面來講,科舉及第、金榜題名,固然能夠讓仕途更有保證,但這并不等于人生的成功。
清代的官員中,張廷玉中進士的名次比兒子張若靄要靠后得多,劉統勛的名次也遠遠落后于兒子劉墉,但他們的官職和對朝政的影響力顯然都大大超越了兒子。事實上,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名臣中,真正的狀元、榜眼、探花其實是極少的,很多屢試不第、最后勉強考中之人,反而后來大有作為。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高分低能的學生終究無法勝任激烈的官場競爭。
比如我說兩個名字——黃觀、錢棨,現場的觀眾誰聽過他們的名字?黃觀是明朝人,錢棨是清朝人,他倆是中國古代科舉歷史上唯二的“六元”狀元,就是說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了第一名,妥妥的學霸無疑,但做官之后就政績平平,這是他們并不是為人所知的原因所在。這幾年,我們網絡上批判小鎮做題家,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而在多數的清朝人激烈競爭功名和官位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自愿退出了競爭,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躺平”了。
比如蒲松齡,多次科舉落第之后,干脆不考了,在鄉間樹下擺個茶攤,讓老鄉們來講講神怪故事,就是宗師孔子所不屑談及的怪力亂神,然后寫成流傳后世的名著《聊齋志異》。
對了,清代還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子不語》,作者袁枚也是個“躺平主義者”,雖然中了進士,但33歲就辭官回家,隱居在自己的隨園之中——當然前提是有點家底哈——每日賞花彈琴,讀書會友,寫寫《隨園食單》,告訴人們如何做好吃的,教幾個男女學生。當時的隨園女弟子是很有名的,出了不少女詩人,而且袁枚的女弟子多數家境殷實,這學費也是一筆收入,以及寫出挑戰當時的理學思想的《子不語》,相對于很多做了高官的進士同年,袁枚的人生成就和一生的自我實現度顯然更大。
(清)羅聘《袁枚像》
從歷史看現代,我想對年輕人說的就是:有學歷固然是好的,但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并非只有高學歷才行,特別是純粹為了學歷而拿學歷是沒有必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賽道,在年輕的時候多進行一些探索,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開拓思路,積累見識,犯點錯也沒有什么,畢竟年輕時的試錯成本是相對較低的。在讀本科生、研究生們,要在大學這樣的平臺上好好享受學習的樂趣,感受知識的力量,領會大學魅力,不要一味追求高分、獎項、證書,那樣就真的舍本逐末了,把大學教育高中化了。
有一種說法,70后認為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認為90后是“垮掉的一代”,而90后則認為00后是“垮掉的一代”。縱觀歷史,總有前人為后人擔憂,總有“智者”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焦慮。但事實上,人類社會越變越好,新一代也總是超越了老一代。在大學中工作的我,對這一點有清晰的認知,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學生們的素質越來越好了,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也越來越強了,因此我對我們國家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古人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是值得稱道的,但有些憂慮的確是完全沒必要的,只是他們面對時代轉型所產生的精神內耗而已。
所以,讓歷史映照現實,讓我們一同嘗試把握歷史的律動與時代的脈搏。遠離焦慮,唯有深謀遠慮。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原標題:毛立平:焦慮從未缺席,歷史自顧向前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試駕極越01:誰說智能和操控是矛盾體?
2023-12-05 21:24 -
當“汽車”變身“機器人”,算不算擁有了靈魂?
2023-10-25 17:36 觀方車訊 -
鐵西區帶給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來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關系怎樣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關系 -
陽邏,走訪大藍圖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數字化轉型 -
在上海車展感受車界變化,德國專家怎么說?
2023-05-22 10:23 觀方車訊 -
110萬輛!特斯拉中國近年賣出的車,幾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觀方車訊 -
再砸一萬億日元,豐田“死磕”電動車
2023-05-16 18:08 觀方車訊 -
保時捷國產提上日程?最新回應來了
2023-05-10 17:56 觀方車訊 -
國六b即將全面實施,約百萬庫存車受影響
2023-05-10 17:55 觀方車訊 -
廣汽月度產銷快報,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觀方車訊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這種車企
2023-05-08 18:42 觀方車訊 -
汽車價格戰持續,吉利、上汽“卷起來了”
2023-05-08 18:42 觀方車訊 -
360八年來首虧,哪吒汽車成“元兇”
2023-05-06 18:14 觀方車訊 -
德產特斯拉,用上了比亞迪電池
2023-05-06 18:13 觀方車訊 -
新能源車、海外市場“雙雙”破百萬,這家中國車企創造歷史
2023-04-28 17:50 觀方車訊 -
外地車輕微交通違法,多地“五一”期間不處罰
2023-04-28 17:11 觀方車訊 -
進口車一季度暴跌30%,日系車最慘
2023-04-27 18:07 觀方車訊 -
連虧三年后,“路虎”品牌將成歷史
2023-04-27 16:18 觀方車訊 -
華為剛發布的智駕系統,長安阿維塔第一個用上了
2023-04-27 10:40 觀方車訊
相關推薦 -
“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40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15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157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24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評論 144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