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王:聊聊中國如何將養老之危變為養老之機
關鍵字: 中國養老產業現狀中國養老院發展前景中國養老問題西方國家養老問題西方國家 養老經驗老人的思維方式
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的老人學教授佩吉(Peggy Koopman-Boyden)說過,“有太多老人生活失去目標,并放任自己身體出問題而不去養護,從而過早死去”,她認為“老人應該去工作”。楊百翰大學2010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危害等同于每天抽15根煙。
這就意味著老人養老時期豐富的精神生活非常有利于延年益壽,而這種精神生活不僅僅是孤獨地在家看電視,而是老人還身體硬朗的時候自己出門尋找的,無論是繼續工作與別人交流,還是維持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同齡人一起下棋旅游,在等兒女“常回家看看”的期間,自己“多出去走走”。這種老人被社會孤立的狀態,在舊的“養老院模式”和中國的“空巢老人”狀態下很常見。
那么老人該如何豐富精神生活呢?在西方國家,主要靠“養老村”模式解決。養老院被許多人認為是類似于“監獄”、“病房”一樣的地方——孤苦伶仃,生活不便,把老人送進去純屬不孝。其實,先進的養老服務不僅有養老院,還是一個完善的綜合服務體系,正式名叫“Retirement Complex”,即養老綜合體。
顧名思義,養老村并不是中國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也不是養老院那樣的單獨機構養老,而是眾多老人聚居在一個環境優雅、設施齊全的村莊。每個或每對老人都有獨立的公寓房甚至獨棟小別墅,老人有足夠的私人空間的同時,在需要健身、醫療急救乃至娛樂享受等服務時,也不必四處奔勞,就近可得。同時,老人周邊也都是自己的同齡人,交流和晚年娛樂時代溝幾乎不存在。
養老村有集中的護工部門,可幫助老人在村內活動,護工中有專業的護士,也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義工。有時候身體硬朗的老人也會當義工,幫助大家,等到身體行動不便時便就地養老,接受其他義工的愛心幫助。完善的義工制度應比“想起老人來就去送溫暖,想不起來就不去了”的模式,或“年輕人想給老人獻愛心但不知道該找誰”的模式更先進。
新西蘭養老村內有各種娛樂設施(圖/新西蘭媒體)
養老村一般會建在遠離鬧市和污染,地價較低并且風景優美的地方。新西蘭的劍橋小鎮以濃厚的奧運體育(馬術、游泳等)文化和貴族學校教育著稱,但近來它有了一個新的名片:“養老圣地”。在大批海外投資者(包括中國人)蜂擁投資奧克蘭地產的時候,一些新西蘭地產商們在劍橋小鎮興建起了數個養老村和視老人為潛在客戶的別墅、莊園,使得這個遠離奧克蘭的小鎮,房價每年飆升10%以上(2013年到2016年增長45%),也吸引了不少遠在南島甚至歐美國家的老人慕名前來。
因朋友關系,我常去這個小鎮。多年前它給我的感覺是老氣橫秋,街上走的都是老人,因為年輕人都跑去有更多工作機會的大城市了,不少店鋪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開著。而如今,由于養老綜合體配套的診所、保健和娛樂等服務業產生了工作機會,年輕人們又開始回來了,原本清凈的小鎮也熱鬧了許多。不難理解,奧克蘭的地價和租金高得嚇人,而這里又有工作和商機,房價又低,是買房立業的好去處,何必去一線城市跟別人擠破頭呢? 可見養老村模式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刺激鄉村經濟發展,化危機為商機。
劍橋鎮的一處養老村(圖/新西蘭媒體)
值得注意的是,住在這些養老村里的老人,兒女們并不會經常來看望他們,事實上他們在搬入養老村之前,兒女們也一般不跟他們住在一起。可能有人會問,西方老人不會“感到被拋棄”嗎?西方人在中國人刻板印象里是“家庭觀念比較淡”的,但實際上他們這叫“形散而神不散”,子孫還是對老人充滿了真切的關心的,只不過雙方都需要獨立的生活空間,彼此尊重達成默契,保持一個可以產生美的生活距離,這也是為什么西方的婆媳關系并不是大問題的緣故。
老人并不是怪物,和普通人一樣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質需求已經逐漸隨著社會發展而滿足,不再需要子女“臥冰求鯉”式盡孝,同時精神需求也更多樣化,并不會覺得每天抱著子孫大眼瞪小眼才叫“天倫之樂”。
其實老人更需要做自己愛好的事情,比如繼續工作,或畫畫下棋旅游,或者當義工行善尋找人生的意義,總之需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來做自己的“老年新事業”,子孫若無故賴在身邊,實乃妨礙,同時兒女忙于拼搏事業,若還要子女親自養老,勢必拖累兒女甚至國家經濟。
- 原標題:魔王:聊聊中國如何將養老之危變為養老之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泠
-
澤連斯基對特朗普“充滿信心” 評論 45布林肯造訪“危機重重”的韓國,他有招兒? 評論 89老牌美媒斃了這幅漫畫,被批“政治懦夫” 評論 98“中國實力增強,美軍在太平洋從霸權轉向分散生存” 評論 194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19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