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今舉行 幸存者已不足百人
關鍵字: 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公祭國家公祭日 需全體國民參與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舉國上下祭奠遇難同胞之際,作為國民一員,你該如何參與國家公祭日呢?
“災難的歷史,理應成為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規格舉行國家公祭,更需全民一起參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首先,你要了解國家公祭到底為了祭奠誰?
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法案,國家公祭對象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被殺戮的同胞。具體包括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化學武器死難者、細菌戰死難者、勞工死難者、慰安婦死難者、三光作戰死難者、無差別轟炸死難者。
12月13日公祭日當天,也需要全體國民的參與。張建軍等專家建議:為遇難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幾句祭語,用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悼念;打開電視、廣播或網絡,隨時注意南京主會場的公祭儀式,在警報聲響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報聲中肅立、默哀;關注公祭儀式的細節設計,領悟“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的要義。此外,當天應停止一切娛樂活動。
南京大學(微博)歷史學院教授張生表示,短暫的公祭儀式很快就會結束,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收獲銘記歷史的責任、振興國家的擔當。這是舉行國家公祭的要義所在。
張建軍表示,國家公祭儀式結束后,重新布展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將對公眾開放。希望國人能走進紀念館,重溫那段災難的歷史,從中汲取教訓,獲取奮發力量。
四組數字當牢記
“12·13”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在此后一個多月時間里,血腥屠殺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2014年2月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議,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30萬”
在那場人類浩劫中,到底有多少同胞被日軍屠殺?長期以來,日本右翼分子一直在數字上做文章,企圖通過歪曲數字進而達到否認歷史的目的。“這是法庭的判決,不容任何置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
1946年2月15日成立的南京審判戰犯的軍事法庭認定,日軍在南京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為19萬余人;零散屠殺有858案,尸體經慈善機構掩埋有15萬余具。根據該判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人數不少于30萬。
“80周年”
從1937年到2017年,南京大屠殺這場人類浩劫過去了80周年。今年12月13日,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80年,從客觀上看,時間并不長,但在社會心理層面,卻似乎過去了很久。張建軍習慣將國家公祭比喻為警鐘:“時不時地敲一下,有利于我們記住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就在這塊被我們稱之為祖國的土地上,戰爭的陰影才剛剛消散,不要患上和平麻痹癥。”
“10·9”和“11”
2015年10月9日,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7家單位申報的11件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是國際社會官方層面對這段歷史的認可,對那些企圖歪曲這段歷史的人來說是極大的諷刺。
“11件檔案背后,站立的是所有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與中國人守望相助,為歷史存證的人類良心。”張建軍介紹,這11件檔案包括身處國際安全區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舍監程瑞芳日記,美國牧師約翰·馬吉16毫米攝影機及其膠片母片,南京市民羅瑾冒死保存下來16張侵華日軍自拍的屠殺平民及調戲、強奸婦女的照片,中國人吳旋向南京臨時參議會呈送的日軍暴行照片,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判決書的正本等。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黎娜
-
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31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64“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4“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