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涯:留學歸國從教三十年 林毅夫在孤獨中前行
關鍵字: 林毅夫林毅夫歸國從教三十年產業政策之爭張維迎【編者按:值林毅夫留學歸國任教30周年之際,林毅夫眾學友及他的弟子們紛紛撰文祝賀林毅夫。北大金融系副教授唐涯亦賜稿觀察者網,回憶她與林毅夫老師的點滴故事,讀來感人肺腑。林毅夫對觀察者網關愛有加,我們在此也一并向他表示祝賀。】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唐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章》
想起林毅夫老師,我腦子里跳出的第一個詞語竟然是“孤獨”。閉上眼浮現出的,是一個挺拔的高大背影,不知疲倦地走在一條寬闊的、但車流稀疏的大路之上。陽光從他肩上滑落,落在地上的影子,倔強中透著一絲寂寥。
對于我們前后好幾代的經濟學子來說,林毅夫以及他創立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 ,曾經是殿堂級的現象,當年CCER幾大創始人,海聞,張維迎,易綱…..每個人都是一出波瀾壯闊的時代大劇,宋國青,周其仁等元老教授則以其無與倫比的犀利和深刻,多年如一日站在中國宏微觀經濟學的巔峰。這個機構曾代表了傳奇,熱血,和中國士大夫“經世濟民”的終極理想。
林老師毋庸置疑是個中典范。從臺灣的“十大杰出青年”,鳧水渡過海峽的林正義,到北大學子,芝加哥大學博士,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長林毅夫,再到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人,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林毅夫,再到“新結構經濟學”創始人和倡導者林毅夫……
在“國之重器,著名經濟學家”的耀眼光芒下,他與稚兒妻子一別四年,輾轉萬里在美國相見;他永訣家園,生不能養,死不能送,只能伏地慟哭遙祭父母;他一反“知識分子”弱不禁風的姿態,在北大校園拔拳怒懟潑皮暴發戶…..
他生命的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真真有如這個時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風云際會。
有的人,注定要和時代相遇交匯,再超越時代。
臺灣海峽漂著林毅夫的鄉愁和家國情懷。圖為臺灣西子灣風景
領悟《中國的奇跡》
我第一次正兒八經讀林毅夫老師的書,是出國不久的一個夏天。當時因為SAS,機票便宜得難以置信,800加幣往返,中途在日本轉機。旅途漫長,我將從國內帶來的一本《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放進了背包。那個時候林毅夫的名聲已經如日中天,但是我生性懶散,除了啃必須啃的專業書外,更喜歡在網上游蕩,對于大部頭的文章,一直有點敬而遠之。這次倒是好,機艙里被隔絕得人事兩茫茫,反而靜了心讀書。
我們這代人恰好成長在中國經濟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速發展的時代,父母念叨的貧窮和童年時代隱約的匱缺記憶很快被滾滾而來的物質湮沒,“增長”對我們而言,更像是個自然的結果。作為一個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我對市場的認知是“理所當然”,很少會去思考市場背后的“制度”和“演化變遷”。
但在這次20個小時的飛行中,我將這本不算“輕松好看”的書讀完了,腦子里飛速閃過的是自己從小到大的很多事情,看過的很多農村題材小說,父母念叨過的很多歷史,甚至課堂上折磨過我的各種增長理論,Harrod-Domar模型, Solow模型,都以一種奇怪的方式都涌入我大腦 ——“經濟增長”第一次在我腦中有了具象的涵義,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一切原來都是源自一個“增長奇跡”,而這個奇跡,是要素稟賦與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框架性思維的重要性。大道至簡,很多事情,看似眼花繚亂,紛繁蕪雜,但是一旦立足框架,就迎刃而解。
我對寫出這本書的人充滿了敬意和說不出的好感。林毅夫這個名字,也從一個“與我無關的超級大牛經濟學家”成為了“影響我的一本書的作者”。這中間的微妙分別,大概只有當事人明白。但是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和這么個牛人有什么交集。
第一次見面:沒有“敷衍”二字
世界上的事情倒是很奇妙。我2010年我回國,去了北大光華教書,自然的與北大經濟學圈子里的人熟悉了起來。
最先見到的是大名鼎鼎的“中國宏觀第一人”宋國青老師。初次見面在他藍旗營的家里,大概只有三,五句話的功夫,老爺子對我的特點(強項和弱點)就了解得一清二楚。聰明無雙,大概就是指這樣的人吧。但犀利之外,他又顯得很小孩子氣,嘟囔抱怨自己的牙齒不好,但是怕疼,不愿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種牙,充分流露出對于咬不動的食物又愛又恨的心事,逗得我哈哈大笑。
見到林毅夫老師則是2011年的夏天了,大概是7月份吧,我和徐遠在校園里瞎逛,盛夏的未名湖垂柳依依,蛙聲零星,遠遠看見幾個人站在湖邊,徐遠突然驚呼一聲“林老師”,拉我跑過去,我這才知道,面前這個穿白色襯衣的高大的中年男子,就是傳說中的林毅夫。
因為有見老宋的經驗,我全無初次見“大牛”的局促拘束。那時候老林還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的任上,我記得他們在聊這幾年在發展中國家調研的感觸和經驗,我家里做外貿和海外投資的,對有些國家略知道點皮毛,也就信口開河的插嘴亂說。林老師居然聽得很認真,然后很認真的一一給出自己的判斷,他的眼神如此專注,表達如此誠懇,我懷疑他的人生字典里從沒有“敷衍”這個詞語——后來證明,這個懷疑是對的。
理解林毅夫的“彎道超車”
2012年之后,林老師回國。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開始力推“新結構經濟學”。在他的辦公室里,他在《繁榮的求索》和《本體和常無》兩本書上用心的簽好自己的名字,很鄭重地遞給我,囑咐我好好讀,好好思考。
那時候我還忙著寫象牙塔的學術論文,匆匆把《繁榮的求索》看完了,大體上明白了老師是順著《中國的奇跡》的思路在拓展衍生,他在前些年歸納總結中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觀察到的絕大多數國家的發展路徑,討論一種經濟學的新框架性思維,這個框架把經濟增長的“前提”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量考慮進來:
一個經濟體在某個發展階段的增長不是簡單的“市場化”的結果,而必須考慮這個階段的要素稟賦結構,因此,與其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和市場基礎設施(i.e.,道路,交通,通訊,金融,法律,市場管制等軟硬基礎設施)就會對經濟增長起到關鍵作用。
當年我模模糊糊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想得不是很透徹,也就放下了。
2013年,我痛下決心告別純粹的象牙塔學問,開始大量地作企業實地調研。從山東的日照鋼鐵,到湖南的三一重工,從上海的上實投資,張江集團,到浙江的大批中小民營企業;2015我開始研究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從盛大,九城,完美世界,到螞蟻金服,天神娛樂——中國的企業史,就是一部改革以來的經濟史,所以被逼著將中國改革這幾十年的歷程梳理了一遍,然后我常常到老師那兒去聊會兒天,主要是聊自己在外面看到的很多現象,聽聽林老師的意見。
每次他都饒有興趣的聽我說這些微觀的事情。他參觀過三一,對于三一從德國制造的“學生”到“主人”(注:2012年,三一收購了曾被自己追趕多年的德國王牌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普茨邁斯特)的過程很感興趣,一直追問在“追趕”到“超越”的過程中,企業做對了什么。在這些細節基礎上,他又總會回到要素稟賦和產業結構,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當時已經感到在互聯網企業這一塊,中國某些企業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和競爭力,所以問老師對現在的互聯網企業怎么看?那次我記得林老師沉吟了一下,非常坦誠的說:
互聯網這一塊我研究不多,但是我想思路可能有某種相似。他給我仔細的講述了新結構的五類產業劃分,傳統型,追趕型,領先型,彎道超車型,以及基礎研發型。今天的中國作為中等收入國家,在人力資本方面還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所以某些新興科技行業,比如移動通信行業,研究成本相對較低,研發周期短,應用快,而中國具有13億人口的應用市場,技術應用型的企業可能發生化學反應,有希望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彎道超車,他舉了小米做例子。
過了好幾個月,一個回國講學的朋友和我聊天,突然問我,為什么國內生活這么方便,點餐,購物,打車,什么都一個手機搞定。他是個嚴肅的經濟學者,提出這個問題也是嚴肅探究的,我突然想起了老林說的“彎道超車”的概念,然后發現從這個方向上,中國很多互聯網的獨角獸企業,i.e.,美團,滴滴,都變得更容易理解。
2016年好幾件事情讓我對林老師的理論有了新的認識。第一件事是我開始瘋魔般的看螞蟻金服這個案例,雖然至今還處在魔障中,但是發現老林的邏輯是有很強解釋力的。
早期的支付寶就屬于“研發周期短,研發成本不高,應用快”的產品,因為當時的中國是深度金融抑制的國家,為淘寶的擔保交易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場景,所以支付寶迅速“彎道超車”——今天中國在移動支付方面,已經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67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14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72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55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4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