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孟源:宣傳中國的量子衛星,別把“哥本哈根解釋”混進來
關鍵字: 量子衛星時間晶體楊振寧3
話題轉到Frank Wilczec。他所發明的這個所謂“時間晶體”(Time Crystals),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周期穩定的多體系統,就像地球繞著太陽轉,也是周期性的多體系統,但是在微觀尺度下,因為量子效應,就有可能自我穩定,能抗拒一點擾動。如果我們誠實地只把它叫做“周期穩定的多體系統”(Periodically Stable Multibody System,PSMS),那么它因為沒有任何實用性,而且聽起來像是PMS(Post Menstrual Syndrome,月經后癥候群),就會理所當然地無人理睬,淪為千千萬萬個冷門的項目之一。
事實上,如果和上周我們談過的楊振寧被PRL拒稿的論文相比,楊先生所討論的一維多體系統,不但給出了詳細的確解,而且在數學上也有廣泛的可能應用,照理說應該比時間晶體重要而且熱門多了。那么,為什么實際現象是剛好相反的呢?
除了Wilczec的朋友門徒眾多,在美國物理界的政治能量遠高于現在的楊先生之外,他為自己論文所取的“時間晶體”這個名字,真正是營銷學里的經典之作。雖然沒有什么深刻的內涵,而且Wilczec自己只不過是籠統地做了個提議,不但沒有做出詳解,而且連有什么限制和性質都必須等其他人研究出來,例如后續的研究才發現時間晶體不可能處于平衡態(Equilibrium)。但是晶體正是整個凝態物理一貫的核心研究對象,人人都熟悉;而從空間扯到時間則暗示著凝態物理也可以搞相對論了,所以光是這個名字就極為高大上,一看就是熱門流行的品牌。更妙的是,只須要把凝態物理既有的技巧從空間轉到時間,真正是任何一個專家(愛因斯坦對專家的定義是訓練有素的狗)都不費什么心思就可以出論文的題目。
有了響亮的品牌名稱和基本盤(即Wilczec的朋友門徒),一個新產品要成功,只需要有初始的市場能量(Market Momentum)。在這方面,Wilczec自己什么真正的研究也沒做,就反而是關鍵了。正是因為真正的研究完全沒有開始,隨便一搞一大堆成果,所以論文特別容易寫。一旦大家被吸引進來,又自然有網絡效應,保證互相引用(Citations)數量極大。這樣一來營銷的能量就會自行累積,很快成為現象級的產品。我在前一陣子討論有關“天使粒子”的炒作,其實那些人背后的考慮也是一樣的,只不過那個名字太牽強,宗教意味太濃,反而對行內人沒有吸引力;再加上出論文還不到時間晶體這么容易,所以雖然也搞了起來,熱度就差了一個數量級。如果像楊先生那樣,喜歡在一篇論文內就涵括所有可能做的出來的研究結果,那么除非他剛好解答了一個古老的極為困難又極大的問題(例如Yang-Mills),后續論文數量自然很接近零,引用的數量也不會太多,結果就只能是冷門中的冷門。
所以Frank Wilczec成功而楊振寧失敗的關鍵,就在于后者只懂得做科學研究,而前者卻是當代物理界自我炒作、建立品牌方面的絕對大師。Wilczec不但和楊先生一樣有諾貝爾獎,而且他是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獨步天下的高中科學展全國金牌獎(美國的原本叫做西屋科學展,后來改由Intel資助)兼諾貝爾物理獎雙料得主。這些科學展每年都有金牌獎得主宣稱已經治愈癌癥,或者解決全球暖化,或者能提供無限廉價而清潔的能源等等,但是他們一旦拿著獎牌進了大學,就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研究結果真正進入人類社會。換句話說,這些科學展評比的,不是研究本身,而是如何炒作假大空的研究結果。所以Wilczec的確有世界級的過人天賦,從小就在自我炒作方面脫穎而出。
這些科學展金牌獎得主不但高中時代的研究結果沒有下文,而且后來也不可能自己做出諾貝爾獎級別的創新。那么Wilczec的諾貝爾物理獎是怎么來的呢?他21歲那年,剛進研究所不久,拿著科學展金牌獎得主的光環,得以成為名教授David Gross的學生。當Gross證明Yang-Mills方程式可以產生強作用力的已知特性,從而確立QCD為標準模型的一部分時,他自然成為第二作者。也就是他運氣極佳;若是早五年或晚五年生,David Gross的學生和第二作者就會是另一個人,Wilczec也就不可能得諾貝爾獎了。這樣的運氣當然是罕見的;而且近年的Intel科學展金牌獎得主在進了名校(一般是Stanford或MIT)之后,往往很誠實地轉行學商,準備到硅谷去創業。如此一來,要有后輩重復Wilczec的雙料得獎,可能性就越來越低。
你所懷疑的,時間晶體是迎合熱點的一個例子,不但正確,而且它其實是創造熱點的經典范例,商學院應該把它列入教科書才對。不過,當理學院的大師搞的其實是商學院的高招時,他們出版的研究結果自然就很可疑了。我最早是在高能物理注意到這類運作(Wilczec也是高能物理出身的):這樣的教授通常廣收門徒,以便結黨成派;在做Brainstorming時,討論也會非常關注如何,1)為題材選擇響亮的名字,和2)留下空檔,以方便后續論文發表。30年下來,高能物理不這么干的都退了,只剩下這些職業政治家兼營銷大師當權;與此同時,整個領域的實際進展也完全停滯,從科學轉化為玄學。我不能確定,這兩個現象,那個是因,那個是果,但是凝態物理現在也開始轉變為營銷專業戶,這對整個行業來說,不可能是個好現象。
4
經過分析之后,楊先生那篇論文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拒稿顯然是因為題材不夠熱門之故,和研究水平高低沒有關系。我看了看讀者的評論,注意到大多數的專業研究人員都對學術界追求熱門流行的現象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質疑這個現象本身的好壞對錯。上次我評論張首晟一事,批評他是專門”追救護車“的,居然還有人說本來做學術就應該這樣,我對追救護車的負面態度是好高騖遠,誤導學子。其實當時的話題是張首晟把自己吹噓成諾貝爾獎熱門,而諾貝爾獎最重要的評選標準之一就是創新性,絕對不應該是追救護車的研究;進物理這個領域,則當然不應該是為了想得諾貝爾獎。那么把諾貝爾獎的標準和入行的理由扯在一起,純粹只是運用了轉變話題、自己樹靶自己打的狡辯術(英文叫做Straw Man Fallacy)。
專業期刊只登熱門的題目,研究者為了出論文,也就只能追救護車,這不止對行業自身不是好事,對人類社會更有長期的負面影響。不追救護車,并不意味著孤注一擲、只想打全壘打,反而是可以研究千千萬萬冷門的題材,而引領出看似微小但仍然可能重要的創新。所有的人才都專注到少數幾個熱門的項目上,不但必然有重復浪費,而且一個行業自身不可能有對人類世界的全局觀,靠Herd Mentality(獸群心態)而自我定義的重要題目,也就會有偏差,掛一漏萬,何況尖端的研究方向,原本就不可能事先準確預期有多大的發展?,F代學界的終身教授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建立的:雖然明明知道必然會有懶人、庸人鉆漏洞,像海鞘一樣安定下來就先消化掉自己的大腦,但是兩害相權之下,不讓教授能安心鉆研冷門的題材為害更大。中國學術界的管理者應該好好想清楚這個道理,然后對目前兩害兼有的半吊子制度做出適當的改革。
我不但與楊先生從未謀面,原本連他的論文都沒有讀過。這是因為他比我早了兩代,所創作的理論又極為重要,早已被后人詳細整理闡述,我也就無須去讀原版。但是我在臺灣清華求學時,就聽剛從美國回歸的師長提起,說楊先生的論文,文字極為簡練、直接、易讀,然而邏輯嚴謹、環環相扣、無懈可擊,是完美的專業寫作風格。我后來自己到美國,花了十年以上練習寫作,一直都把這個評語記在心里,作為努力的目標。如果我的讀者也覺得我的文章,夠得上同樣的形容,那么那些努力就不算白費了。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孫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2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8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6“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0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