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敏梓:“性侵門”席卷美國政壇,2018誰會被拉下馬?
關鍵字: 特朗普性侵性侵案美國政壇韋恩斯坦好萊塢民主黨共和黨希拉里【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敏梓】
面對2018年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2017年美國注定不會悄然度過。何況今年還多了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特朗普總統(tǒng)。
只是回望今年的美國政壇,畫風實在有些詭異,沸沸揚揚鬧了一年多的“通俄門”事件始終撲朔迷離,但有一件事情卻是“越辯越明”,甚至始料未及地成為一場席卷美國政壇的颶風。
這場颶風由多名女星指控好萊塢大鱷、制作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而引發(fā),在此之后,在twitter和INS上通過話題#Me too#,鼓勵曾經被性騷擾或者性侵的人勇敢站出來,為女性權益發(fā)聲的活動。從好萊塢開始,席卷娛樂界、體育界、商界,現在這股颶風一路刮到了政界,數位高層牽涉其中。
Me too最初是由社會運動家Tarana Burke在十年前發(fā)起的運動。作為性暴力的幸存者,Tarana Burke關注邊緣化的女性,在看到無數年輕女性為了同樣的問題苦苦掙扎后,她試圖能夠找到一個更為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同理心——即通過同情給予激勵。這就是Me too運動的起源,簡短的兩個字是如此的有力量,能夠為性暴力的幸存者帶來鼓勵的信息,讓同情的力量去戰(zhàn)勝恥辱感。
12月初,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17年度人物。今年的年度人物并非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時代周刊》稱她們?yōu)榇蚱瞥聊撸═he Silence Breakers)。這個群體通過勇敢的站出來,對抗性騷擾和性侵犯,敢于說出自己的受害經歷。他們來自于各行各業(yè),有一些也像Tarana Burke一樣是婦女運動的先鋒人物,甚至包括那些受到鼓舞已經站在臨界點的男性和女性。
《時代周刊》的封面寫到:它沒有一個領導,也沒有統(tǒng)一的信條。打破沉默者跨域種族、階級、收入和職業(yè),他們在世界的所有角落……他們是運動的一部分,盡管這個運動并沒有正式的名稱。但現在他們發(fā)出了聲音。
圖片來源:時代周刊,左下角第一位即Me Too運動的發(fā)起人Tarana Burker
正如《時代周刊》表達的那樣,所有打破沉默的人,包括在社交媒體上參與的群體,他們共同掀起了一場變革,將自韋恩斯坦爆出性侵的#Me too運動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但這一次是國會山。
多米諾骨牌
好萊塢歷來是自詡精英的民主黨的擁躉,尤其在去年美國大選前后,好萊塢的明星們幾乎一邊倒地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利用自己的公眾影響力拉票,同時對特朗普進行口誅筆伐。這一次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丑聞事件,徹底將好萊塢拖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
10月5日,《紐約時報》刊登記者喬迪(Jodi Kantor)和梅根(Megan Twohey)的報道,數十名女性指控曾遭到韋恩斯坦的性騷擾、脅迫或是強奸,后者是好萊塢著名的電影制作人,有著奧斯卡金手指之稱,經其公關的影片幾乎可以板上釘釘問鼎奧斯卡。10月10日,NBC的記者羅恩·法羅在《紐約客》雜志繼續(xù)指控韋恩斯坦的性侵犯以及性騷擾罪行。新聞發(fā)布后一片嘩然,對于慣于營造人設的好萊塢來說,這無疑是一次自殺式的襲擊。
韋恩斯坦
哈維·韋恩斯坦是民主黨著名的金主之一,在奧巴馬和希拉里競選期間都曾積極活動,籌集數百萬美元的競選資金。同時韋恩斯坦也是奧巴馬在任時白宮的常客。就在韋恩斯坦事件還未平息之時,讓民主黨更加措手不及的事件連番爆出,韋恩斯坦曾經支持過的民主黨聯(lián)邦參議員阿爾·弗蘭肯(Al Franken),被一家電臺的女主播發(fā)文控訴當年曾被其性侵,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老兄還留下了實錘(下圖)。此后又有多名女性站出來指責弗蘭肯在進入參議院之后仍然不收斂,還曝光了一批親密照片。弗蘭肯只好灰頭土臉地道歉,稱自己當時行為失當,并強調無心之舉,同時表示愿意接受國會道德委員會的調查,但堅持不肯辭職。然而在黨內多方的壓力之下,12月8日,弗蘭肯最終宣布辭職。
在弗蘭肯宣布辭職前幾日,民主黨大佬、時年88歲的眾議員約翰·康耶斯(John Conyers)在被多位國會前職員控訴不當性行為后,面對不斷高漲的要求其離職的呼聲,宣布退休,但仍然否認對他的指控。
康耶斯于1965年首次出任眾議員,是任職時間最長的黑人國會議員,連任27屆,同時也是司法委地位最高的民主黨議員,民權運動的代表之一。在對他的指控中,其前助手聲稱康耶斯曾經動用國會資源,用直升飛機接多名情婦會面。媒體更是爆出2015年康耶斯曾經與一位指控他的國會女員工達成了和解,并給了女員工高達2.7萬美元的“封口費”,而這筆“封口費”卻是由康耶斯辦公室的預算中給出。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131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56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89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64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6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tǒng)?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yè)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