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茂松:中國領導人的“文明交流互鑒”超越了西方的“文明沖突論”
最后更新: 2019-10-02 08:32:01【文/ 謝茂松】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是中華文明還是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不管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大國領袖的文明觀應該具有哪些共識、具有哪些普遍的特質?討論這一問題之前,有必要先理解大國及其領袖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文明觀”這一問題興起的歷史脈絡。
亨廷頓“文明沖突”的文明觀背后
冷戰時期是以意識形態來區分美、蘇兩大陣營,同時也派生出“三個世界”。冷戰結束后,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了著名的“文明沖突”理論,以此來取代之前的意識形態沖突的理論。他認為“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化認同、文明認同取代意識形態,形成了冷戰后世界上的結合、分裂和沖突的模式,以文明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現, “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
具體而言,“西方國家的普世主義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沖突,最嚴重的是同伊斯蘭教和中國的沖突”,還有是美國與東正教文明的沖突。
亨廷頓“文明沖突”的文明觀背后,是西方根深蒂固的“敵我”思維:“如果沒有真正的敵人,也就沒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們憎恨非我族類,我們便不可能愛我族類。”
亨廷頓《文明的沖突》1998年版
亨廷頓認為冷戰后的世界,人民之間的最重要區別不是意識形態的、政治的或者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別。亨廷頓認為文化區別、文明認同離不開對于敵人的區別與制造,文化區別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誰”,而“我們只有在了解我們不是誰、并常常只在了解我們反對誰時,才了解我們是誰”。循此思路,亨廷頓更是在“9·11”事件之后寫了一本書來專門討論“我們是誰”,即“誰是美國人”,而“文明是最大的‘我們’”。
“文明沖突”一時成為冷戰后美國一些人的新戰略思維,甚至是總體戰略思維。“文明沖突論”就像亨廷頓之后另一位哈佛大學政治學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一樣,本身可能會帶來一種自我實現的后果。就是說,當你這么來設定時,原來沒有可能性的事情就很大可能照此自我實現了,這就是危險的觀念之危險性所在。當全球化在今天出現問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美國優先”,實行單邊主義,在全世界發動貿易戰,尤其是對中國加征史無前例的關稅,并從打貿易戰蔓延到打科技戰、意識形態戰,甚至發展到所謂文明之戰: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基倫?斯金納在2019年4月29日聲稱,美國正在“與一個完全不同的文明作戰”,美國“第一次遇到一個非白種人的大國競爭對手”。
雖然“文明沖突論”在西方盛極一時,但也不乏批評該理論的西方學者。同為哈佛大學教授的尼爾·弗格森在其《文明》一書中批評“文明沖突”這一模型“作為預言,它沒有應驗,至少從目前來看如此”。就亨廷頓所聲稱的“較之同一文明內的沖突,異質文明之間的沖突將更頻繁,更持久也更猛烈”,弗格森認為事實不是這樣,冷戰結束后,不同文明之間的戰爭并沒有增加,持續的時間也不比其他類型的沖突更久。
過去20多年發生的戰爭多數是內戰,而只有少數的沖突和亨廷頓的模型相符,“在無序新世界下,同一文明內的種族沖突更為常見”。尼爾·弗格森的結論是,各大文明之間發生國際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反而是“文明內部分類的趨勢恰恰有可能導致亨廷頓所指的文明面臨崩解”,所以弗格森認為“文明的沖突”不如稱為“文明的崩解”。今天美國、歐洲內部流行的民粹主義倒是證明了這點,同時也提供了對于亨廷頓觀點的反證。
中國領袖“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觀,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理一分殊”的思想
文明交流互鑒要堅持三點:“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作為非西方文明國家力量上升標志的中國的崛起,對于其他大國及其領袖文明觀的塑造有著特殊的意義。施密特說中國作為富有深厚文明傳統的大國快速實現了現代化,重新登上世界舞臺。面對眾多的全球性問題,施密特提示西方“必須習慣于只有在中國參與下才能解決這些議題”。當中國再度成為世界大國,經濟總量居于世界第二位時,作為世界大國領袖的中國領導人,又會向全世界展現怎樣的文明觀呢?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演講中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觀,認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要堅持三點:“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2018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系統闡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觀,提出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從而實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是針對美國、西方盛行的“文明沖突論”以及“西方文明優越論”提出的。
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具有深厚的中華文明根源,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文明“理一分殊”的思想。《周易》是中華文明原典的《五經》之首,《周易·系辭下》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文明是“同歸”“一致”之理,即文明之為人類文明的共性、普遍性;而“殊途”“百慮”則是“分殊”,即每一種文明的特殊性或特色所在。
從二者關系來看,文明的普遍性是要在文明的特殊性中存在的,文明的特殊性中包含了文明的普遍性,二者不是割裂的。《周易》的核心要義是《周易·系辭上》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的陰陽之道是說陰、陽二者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陰、陽分別意味著各自的差異性;另一方面,陰、陽又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一體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陰、陽又有和諧、合同的一面。必須將陰、陽的“別異”與“合同”這兩面合而觀之,才是對于陰、陽的全面、完整把握。我們看待自己的文明與其他文明的關系也是一種陰、陽的辯證關系,這是當代中國文明觀背后的中國哲學思維。
每一種文明都具有“分殊”的獨特性、差異性與多樣性。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作為價值、宗教、習俗和體制的歷史總和,是各自不同的歷史長久累積的結果。正是因為每一種文明所具有的獨特性,所以文明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強調“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
- 原標題:大國領袖文明觀的精神特質與價值追求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武守哲 
-
各省彩車最全盤點,咋還有彩蛋!
2019-10-02 08:15 國慶70周年 -
多顆國產衛星俯瞰長安街閱兵
2019-10-02 07:23 國慶70周年 -
臺風“米娜”登陸,浙江轉移群眾77萬余人
2019-10-01 22:21 極端天氣 -
這個鏡頭,特別讓臺灣網友扎心
2019-10-01 21:32 國慶70周年 -
驚到你的第一個鏡頭,來自“天鷹座”……
2019-10-01 21:31 國慶70周年 -
團子們終于在國慶這天有了彩照
2019-10-01 20:49 國慶70周年 -
習近平嘉獎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全體人員
2019-10-01 19:47 國慶70周年 -
今晚20時至21時30分許在天安門廣場燃放煙花
2019-10-01 19:15 國慶70周年 -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并檢閱受閱部隊
2019-10-01 18:07 國慶70周年 -
國慶大會的7萬和平鴿 是從北京市民家里借來的
2019-10-01 18:02 國慶70周年 -
上海彩車丨時尚魔都 奮進上海
2019-10-01 18:02 -
他倆這一吻,全國人民都看見了
2019-10-01 17:46 國慶70周年 -
閱兵場上他笑了,網友卻哭了...
2019-10-01 16:48 國慶70周年 -
鋼鐵洪流進行曲、致敬號角…本次閱兵用曲有12首新作
2019-10-01 16:07 國慶70周年 -
臺積電正式反擊,控告格芯侵犯25項專利
2019-10-01 15:52 臺灣 -
刑警押送嫌疑人的路上,不忘看閱兵
2019-10-01 15:50 國慶70周年
相關推薦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28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新不矛盾 評論 133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79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2這一領域,普京指示要確保同中國合作 評論 121最新聞 Hot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
沙特處決6名伊朗人,伊方:不可接受!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
馬斯克:拜登,100%叛國
-
“美歐經濟學家們集體搖頭”
-
“流入中國的主權基金激增21%”
-
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
“我倆聊吧,氣瘋他們”
-
以防長放話:如果哈馬斯不放人,加沙將遭到久違的猛烈打擊
-
《經濟學人》“勉強”承認:中國量子發展模式“也許”更好
-
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
“美國農民買中國貨,原因很簡單”
-
美國首席大法官:那誰試圖恐嚇法官
-
“波蘭外長,你被CIA收買了?”
-
他宣布辭職,炮轟內塔尼亞胡政府
-
更多細節:美國公民、退伍老兵、案發時揮舞ISIS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