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實:林毅夫給吉林開藥方值得肯定 東北“慢性病”究竟怎么治?
關鍵字: 東北經濟東北國企改革林毅夫吉林經濟結構轉型報告東北老工業基地事業編制東北地區雖然也有真想做事的地方干部,但能力與抱負恐怕難以匹配。曾有廳級干部在我面前暢談對產業升級的設想:籌集2~3億資金,投資2~3家生物制藥企業,做到絕對控股;爭取4年內做出新藥、讓企業上市。出于社交場合的尊重,我不便當面指正。但這片言只語反映出他對高新技術產業缺乏起碼的了解,以致想法完全不符合業內通行的規則:
1- 生物企業在孵化期和成長期一般依靠風險投資,很可能會有天使輪、A輪、B輪、C輪等多輪融資。
2- 就一般狀況而言,生物企業在天使輪的股權稀釋不超過20%,A輪也不超過20%,B輪、C輪融資的股權稀釋多在15%以下。站在創業團隊的立場上看,讓單一外部投資人上來就絕對控股是非常糟糕的選擇,沒人會愿意陪他這么玩。
3- 企業上市是概率事件。長三角地區擁有國內最為成功的生物科技產業園區,那里每培養100家企業,能有一兩家發展到上市的規模就已經不錯了。大哥您只打算投資2~3家企業,而且期望它們只通過一輪融資就能順利發展成上市企業——您要是有這么好的運氣,干嘛不去天天買彩票呢?
事情總需要具體的人來做,想做事的干部也就這個水平,反映出東北地方政府的人才危機和治理能力危機。反觀長三角地區的各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干部陣容可以用“華麗”來形容:主管業務的中年干部對于產業經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談起高新技術企業頭頭是道;實際操作的青年干部有很多有海外學習經歷或“海歸”背景,視野非常開闊。
這樣的干部陣容在東北各地根本找不到。不得不說,東北地區極度缺乏了解產業經濟、擁有實操能力、具備戰略眼光的優秀干部,“體制內”的人才匱乏極大地制約了產業升級。斯大林的名言“干部決定一切”,放在如今也很有現實意義。
當年“下崗潮”的時候,某些領導和經濟學家認為東北地區經歷的不過是“陣痛”,挺一挺就好了,歷史證明他們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東北地區不是遭受了“陣痛”,而是患上了嚴重的“慢性病”,具體病因包括:
1- 產業結構不佳,新創造的就業機會較少,更缺乏吸引高端人才的崗位。獵聘網、前程無憂等國內主流招聘網站較少投放東北地區的招聘信息,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培養出來的大量畢業生并沒有留在東北尋求發展,這些足以說明問題。
2-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尤其缺少優秀的經濟管理干部。這使得東北的發展缺乏戰略戰術,在產業升級方面缺少作為。
3- 地緣優勢不復存在。東北突出的地緣優勢主要體現在20世紀50年代,背靠蘇聯意味著既有安全保障(當時中蘇邊境一度不設邊防部隊)、又方便接受物資援助,使得東北在當時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隨著中蘇交惡,東北的地緣定位由腹地變為對抗前沿,僅存的地緣優勢是全國密度最高的鐵路網,和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改革開放之后,東南沿海地區的整體開放使得東北的地緣優勢喪失殆盡,阜新、大慶等資源型城市更因為資源逐漸枯竭而走下坡路,可謂雪上加霜。
4- 外部經濟大環境不利。如前所述,東北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錯過了一次產業升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連企業實體都被搞沒了,談何振興?這使得東北地區進一步錯過了21世紀初的重大機遇期。2001-2007年是中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背景是:西方國家能夠實現穩定的經濟增長,中國主要通過外貿拉動GDP,這種模式被經濟學家概括為“搭便車”。在這一時期,江蘇、浙江、山東等外貿發達的沿海省份都獲益頗豐,而療傷中的東北無暇他顧。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普遍停滯,依靠外貿拉動東北經濟增長的難度就更大了。
《鋼的琴》劇照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治療東北地區的“慢性病”不宜操之過急,但是一定要從消除病因入手。否則,再多的治療頂多暫時改善癥狀、而不能帶來痊愈。真正有可能治好東北地區“慢性病”的戰略,應該從以下方面著眼:
1- 制定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解鈴還需系鈴人,重新振興東北所需的資源支持,遠遠超過了省級政府能夠協調的范圍,國家層面的支持是減小地區發展差距的必要手段。當然,這種支持不能簡單理解為“給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 從江浙滬等發達省份批量選拔真正懂經濟、政績卓著的干部,形成支援東北建設的長期機制。而且對這些干部要果斷提拔使用——蘇南、浙東區縣的GDP甚至高于東北地區的許多地級市,將江浙滬各開發區的縣處級干部調到東北擔任有實權的地廳級干部,其能力綽綽有余。
3- 在東北形成反腐高壓態勢,要將反腐力度深入基層、將反腐手段制度化。干部是群眾的表率和社會風氣的標桿。地方干部“吃拿卡要”、“不給好處不辦事”的齷齪習氣一日不根除,“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讖語就一日不能打破。沒有投資的注入,發展經濟的希望又從何而來?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扭轉東北的政治生態,才能營造活躍的商業氛圍。
4-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兼顧解決就業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基本思想是:穩住制造業,發展服務業,培養高新技術產業。
制造業能為大量城市居民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不穩則民心動搖。對于經營確有困難、但就業崗位眾多的大型國有企業(如大連機床集團、鞍鋼集團),不能隨便走破產程序,但是可以考慮由國資委派出工作組接管部分領導權,專門主持企業的重組和脫困;必要時應調整企業領導班子,不換腦袋就換人。大型國有企業,脫困一家是一家。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31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64“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4“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