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之:北溪二號——一個不只關乎能源的故事
鑒于此前的“管道換天然氣”生意頗有成效,西德和蘇聯準備增鋪一條從西伯利亞經波蘭至西歐的輸送線。德方提供價值200億馬克的管道和壓縮機,作為交換,蘇方則每年提供4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對此,美國提出強烈抗議,認為西德的做法“不合時宜”,有違“盟友之道”,理由是蘇聯入侵阿富汗,雅魯澤爾斯基因“團結工會”事件在波蘭國內頒布了“戒嚴令”。
當時,在白宮和五角大樓當道的“鷹派”對西德政府發出威脅警告,里根(Donald Reagan)宣布禁止美國公司提供技術,時任國務卿黑格因此提出辭呈。阿拉斯加的一位參議員建議歐洲引進他州里的天然氣,甚至要求美國從德國撤軍,因為俄國人隨時都能切斷那里的電源。
對于美國的公然干涉,西德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毫不相讓。他反唇相譏地說:莫斯科如果沒有西方貨幣,拿什么去購買美國的糧食?
施密特與里根之間的緊張博弈曾被媒體稱為 “經偵劇”。1982年出版的《東方貿易還是經濟戰爭?——美國與天然氣換管道交易》一書中對此有詳盡的描述。
美國當年提出的理由即便現在聽起來都很荒謬,但類似的說辭卻一直沿用至今。無論是“理由表述”還是“真實動機”,美國在北溪二號問題上的做法與當時如出一轍,幾乎沒有改變。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為確保民用和工業用的能源供應,為實現天然氣替代煤炭產電的目標,德國和西歐過去和現在依然離不開俄羅斯的天然氣。
只要這個需求還存在,美歐(德)之間的矛盾就難以真正化解,任何解決方案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當年的“表面”理由是阿富汗和波蘭,今天則換成烏克蘭和敘利亞;當年的背后動機之一是推銷阿拉斯加的天然氣,今天則換成賓夕法尼亞的頁巖氣。
一句話:有關北溪二號的爭論始于半個多世紀前,它不會因為德美日前達成的一紙協議而終結。
與俄能源合作關乎德國核心利益
根據德國“能源核算工作組”(Die Arbeitsgemeinschaft Energiebilanzen e.V.)今年3月初提供的數據,德國的能源供應主要來自礦物油、天然氣、煙煤、褐煤、核能以及再生能源。其中,天然氣是礦物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占26.6%。
BP的數據也差不多
在今天的能源市場上,天然氣不僅用于供暖,也在化學工業、發電、能量儲存等領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與其他石化燃料相比,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生產成本較低。
可是,德國卻是個天然氣“窮國”,其本身的資源最多只能滿足自己百分之五的需求,而且還呈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大量進口天然氣勢在必行,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其它選擇。那么,德國的天然氣供應結構又是如何呢?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統計回顧”(Statistic Review of World Energy),德國2019年有一半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51%),其他兩個最重要的供應國分別為挪威(27%)和荷蘭(21%)。在歐盟內,德國是俄羅斯天然氣最大的進口國(每年556億立方米)。
2001到2016德國天然氣進口與再出口的趨勢變化,單位:10億立方米,圖片來源:researchgate.net
換而言之,德國的能源供應離不開天然氣,而天然氣的供應(從性價比角度看)又離不開俄羅斯。這是討論北溪二號問題時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大機器生產的普及以及現代化的推進,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回顧歷史,許多戰爭和沖突的發生皆由爭奪能源引起。
因此,北溪二號項目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如德方所強調的那樣只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能源供應引發地緣政治危機”的一個縮影,會被各方置于“戰略安全”角度之下來反復審視。
實際上,勃蘭特1970年的“管道換天然氣”交易并非孤立的政治舉措,而是德國政府首次提出的獨立能源計劃的一部分。
為了減少對石油和阿拉伯國家的高度依賴,德國政府確定了“增加天然氣和核能”的發展方向。1973-74年的世界石油危機進一步證明了“用俄羅斯的天然氣取代阿拉伯石油”以及“供暖市場從石油向天然氣轉型”政策的前瞻性、迫切性和正確性。
除能源安全和風險分攤等問題之外,當時的德國政府也已開始著眼于環保和健康。勃蘭特曾說:“魯爾區上空的天色必須重新變藍!”
現在,環保話題似乎是綠黨的“專利”,其實,早在1970年,勃蘭特內閣就通過了“環保即時計劃”(Sofortprogramm zum Umweltschutz),指出天然氣和核能在廢氣排放方面要比煤炭優越。
而在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在很多德國人眼中,似乎連核能都不安全了。
2011年,默克爾政府“當機立斷”,決定用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取代核能。但是,能源供應轉型畢竟不是短期內所能達成的,到目前為止,再生能源在德國能源結構中占比僅為16.8%。因此,在再生能源尚無法足夠彌補空缺的情況下,相對環保的的天然氣自然也就成了能源供應中的不可或缺的選項,德國在未來幾十年中顯然還無法舍棄天然氣。
德國需要天然氣,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可靠”的天然氣供應源。譬如挪威,它既能提供天然氣,又不會帶來政治方面的“后遺癥”和“麻煩”。可是,挪威一家難以滿足德國對天然氣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得不認真面對俄羅斯。
不錯,對西方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來說,與俄羅斯進行能源合作,會帶來政治、戰略、軍事等領域的“風險”;但也有一些國家(包括德國)認為,半個世紀前西歐就與蘇聯有過能源合作,冷戰時期的蘇聯尚且沒拿天然氣當作“戰略武器”,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又有什么理由會這么做呢?
能源是俄羅斯經濟的主要支柱,只有“傻子”才會草率地拿自己的“財源”當賭注。
對于德國和歐洲來說,最好的能源供應方案是“腳踩多條船”:必要時,既可以從美國或卡塔爾引進,也可以從其它渠道(如俄羅斯)輸入。然而,美國和中東離歐洲較遠,天然氣的輸送成本相應較大;但通過管道從俄羅斯進口卻能保證天然氣的低價位。低價位的天然氣不僅每天造福于本國百姓,而且還能確保自己的工業產品在與美國和亞洲競爭時保持價格上的優勢。
德國政府和歐盟國家沒有理由拒絕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劃算交易。
過去半個世紀的實踐證明,俄羅斯是可靠的能源供應國,為德國和歐洲提供了能源安全保障。美國再嚷嚷“德國和歐洲過度依賴俄羅斯”,德國人看到的卻是與俄能源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雙贏機遇。即便存在所謂的“依賴”,那也是雙向的依賴,而這恰恰是可靠合作關系最重要的基礎。
標簽 北溪2號-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總統被控發動政變,“阿拉伯之春”唯一成功國再現政治動蕩
2021-07-28 08:35 阿拉伯之冬 -
德國阿爾河谷地區企業因洪災損失超過50億歐元
2021-07-28 08:15 德意志 -
歐美澳日等官員就病毒溯源第二階段調查發聯合聲明,中方回應
2021-07-28 07:35 反對新冠溯源政治化 -
歐美澳日官員發聲明支持第二階段新冠溯源,中方表態
2021-07-28 07:35 -
美國新增確診69206例、死亡336例
2021-07-28 07:2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奧運今日看點:三人女籃沖獎牌 男子跳水再出戰
2021-07-28 06:51 東京奧運會 -
這三人“接力”訪問亞洲,美媒:想“全場緊逼”中國
2021-07-27 23:07 中美關系 -
新華社:中美天津互動釋放了什么信號?
2021-07-27 22:30 中美關系 -
中方對有印度船員的商船實施“非官方禁令”?外交部回應
2021-07-27 22:29 -
“澳軍48小時內會被中國擊敗,美軍比想象弱,不指望”
2021-07-27 21:44 -
扎哈羅娃:海地總統遇刺與臺灣有關
2021-07-27 20:45 -
菲律賓選手摘得該國奧運史上首金,獲贈426萬元和一套房
2021-07-27 20:05 東京奧運會 -
75%美國民眾認為政治過于分裂,趙立堅兩句古語回應
2021-07-27 19:43 美國一夢 -
美國男子派對上槍擊3人,被人用磚塊當場砸死
2021-07-27 18:54 -
澳媒:東京在申奧時撒謊,猶如“屠殺運動員”
2021-07-27 18:52 東京奧運會 -
以色列:輝瑞有效性僅剩39%,第三針迫在眉睫
2021-07-27 18:41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美媒淡化中方兩份清單,“他們甚至沒勇氣面對”
2021-07-27 18:40 中美關系 -
叫停采購后,巴西又取消印度疫苗緊急使用申請
2021-07-27 17:20 新冠肺炎抗疫戰 -
中國網友質疑水谷隼吹球,日媒:他只是在發球前喘口氣
2021-07-27 17:00 東京奧運會 -
東京都新增2848例確診,創疫情暴發以來記錄
2021-07-27 16:32 日本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37“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5“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