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果:我國文學教授千千萬,為什么國際學術界引用最多的是申丹
關鍵字: 愛思唯爾論文引用申丹敘述學學者榜單申丹教授還有一項工作是努力聯系文體學和敘事學。前者有點接近語言學。巴爾特說的,到句子為止,不能再長了。敘述學還要考慮字詞之外的東西,比如結構。申丹覺得不該偏頗,用了好大力氣來聯系二者。我也覺得不該偏頗,但是偏執狂管他做什么,反正文學偏執狂對社會也沒啥大害。
申丹的敘述學研究里也滲透著不能沒有的女性主義立場。比如她以奧斯丁最后一部小說《勸導》示范后經典敘事學。一般研究認為《勸導》的女主人公安妮以嫁人過上幸福生活做結,落入了父權社會的圈套。如果以后經典敘事學來看的話,整篇小說都是以安妮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人物,這個視角就是對18世紀感傷小說男權敘述傳統的顛!覆!
以上我這是非常淺顯淺薄的介紹,相信能深入掰這個的多了去了,豆瓣上一抓一大把。
但為什么是申丹教授呢?這份榜單在網友中間引起小范圍的熱議。網友@淮河入海道麋鹿真人認為:“研究唐詩的最牛學者一定在中國,國際引用率不一定高”如果要成為國際知名學者,還是要熟悉別人的規則,“1、用英文寫作;2、常參加國際學術活動與海外學界保持聯系;3、研究領域恰巧是外國人關注的領域。”
這話有一定道理,不過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文學教授千千萬,沒上榜單的不見得沒努力,上了榜單的顯然是足夠努力。
更重要的是,這種注重作品審美形式研究的經典敘事學,在90年代以前的西方還不是學術寵兒。彼時的西方學術界更加注重將作品放置在整個社會文化、政治語境中,分析其所蘊涵的政治隱喻功能,想想杰姆遜關于第三世界文學都是民族寓言的論斷吧。據韓晗文章說,20世紀之交,這股學術潮流逐漸退潮,堅持經典敘事學的申丹得以重返歐美學術體系前沿。申丹成了“西方敘事學、文體學領域不少高層次學術活動中唯一的非西方學者。由美國和德國學者主編的《敘事理論大百科全書》聘請了15位顧問編委,申丹是其中唯一的非西方人。美國學者在主編國際上第一部《當代敘事理論指南》時,邀請了33位知名敘事理論家撰稿,被稱為‘全名星’的作者隊伍,申丹是應邀撰稿的唯一非西方學者,也是收到主編發出的第一輪撰稿邀請的學者。”
這么看來,還真有點文學領域“去政治化的政治”意思。像政治經濟學被緩過氣來的西方世界邊緣化,專注于具體數字、技術分析但實際不解決什么經濟問題的西方經濟學重返學術前沿,像政治家退場而專注于數字分析的西方政治學泛濫不已。
不過話說回來,敘事知識確實是欣賞和創作現代文學藝術的基本功。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喜歡流水賬了,寫作者不會講故事不行。經過文學界的灌輸洗腦,現代人尤其小資以上的,很少只懂得現實主義敘述,多少知道點意識流啊,荒誕派啊之類。
但是,萬一大家伙不想欣賞這些東西了呢?比如最近有個美國虐戀電影叫《50度灰》,原作小說連描寫亂搞的詞匯量都少的驚人,就是干干干干干干干干干干,就是沒文化中年婦女長篇累牘的SM幻想。但網民就是要看啊。有人評論說是因為西方讀者越來越討厭學院派的小說敘述范了,就不要這種精致的東西,就要簡單粗暴。
傳媒時代的大眾和學院對抗不見得就是進步,因為這年頭,知識分子的群眾路線沒有了,只有資本的群眾(消費者)路線。群眾也就不是進步的人民而是欲望載體。對于渴望啟蒙的知識分子來說,對于專注敘述學幾十年的學者來說,這是學問所面對的虛無。去政治化的政治,純“科學技術”范的自我循環。我覺得,敘述學研究那么細膩,還真有點性感。我竟然很可恥地聯想到了SM——把性的每個細節拆出來放大研究,戀物癖式的研究,拆解的越細越有快感呵。SM是不是和當代一切去政治化的學問有相通之處啊?
但我們申丹教授還是常常超越敘述學乃至文學之外的。
她是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和第十三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和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九三學社中央婦委會副主任。
2009年,作為人大代表的申丹提交了兩份提案:一份為《建議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基礎研究工作》;另一份為《建議進一步做好“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你沒看錯,第一份是關于農業的,申丹教授心系農業發展,可謂眼光向大地。雖然提案寫的詩意了一點,比如“要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能源轉換技術”,要“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的現實狀況、動態變化、發展趨勢和潛力作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分析。”“借鑒歐美經驗,加緊制定我國的農業清潔生產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操作性建議沒有。關于改進公派留學的提案則顯得專業多了,有很多可操作建議。有趣的是,在申丹教授關于公派留學的提案中,出鏡較多的是理工科的外派留學工作。也許作為文學教授,她比別人更清楚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我要為這種超越文科常有的封閉自我意識點贊。
不過大部分時間,申丹老師應該都是個安靜的美教授。就像她稱贊李賦寧教授那樣的溫文爾雅善良溫厚天真淳樸。
韓晗在“學人錄”里如此做結:“在國內,申丹則成了眾多年輕學者尤其是年輕女性心中的偶像,激勵他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向前奮進。”是不是年輕女性的偶像,要問女士們了。在我看來,做學者,做阿倫特,做波伏娃,或者只是做一個安靜的學院教師,一個精致的知識容器,也確實是當代小資可能有的生活想象。那么多中文系學生,能擠入學院便可實現歲月靜好的夢想,能混進商業寫作圈子也能靠此吃飯。如果都混不進去,哎呀喂,會修電腦自行車造手機壓路機么?
最后來一段申丹教授關于“自己”的敘述學研究供學習(轉引自“單車上的騎士”提供的課堂小論文):
在人物話語方面,因為不同的表達形式是調節敘述距離的重要工具,所以引語這個語言學對象也進入敘述學家的視野。例如,自由間接引語中的第三人稱在讀者和人物話語之間拉開距離,為敘述者留下了空間,而直接引語的第一人稱代詞“我”則容易使讀者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試比較茅盾《林家鋪子》里一段話的兩種不同表達:
1、林先生心里一跳,暫時回答不出來。雖然(壽生)是我七八年的老伙計,一向沒有出過岔子,但誰能保到底呢!
2、林先生心里一跳,暫時回答不出來。雖然(壽生)是他七八年的老伙計,一向沒有出過岔子,但誰能保到底呢!
第一句是自由直接引語,讓人能直接進入林先生的內心世界。第二句是自由間接引語,融進了敘述者的感情。
漢語代詞“自己”在被當作主語使用時具有模糊性,既可以被讀作“我自己”,也可以被讀作“他自己”,這樣可以使作者避免在“我”和“他”之間做出明確選擇,給作家轉換敘述視角提供了西語所不具備的方便,從而使得敘述流對于讀者的接受來說更加靈活。例如吳組緗《樊家鋪》里的一段敘述:“她的頭腦像受了突來一擊,非常混亂。漸漸她想起那天晚上的事。一天黃昏的時候,一個滿頭長頭發的粗大漢子走進來,手里捏著一把蘆稈,亮著熊熊的火光。火光里顯出一張獰惡的醉臉。‘哎呀,不是老扁擔嗎?’自己驚了一下,問。‘小狗子呢?’”這里的“自己”實際上在不知不覺中幫助作者將第三人稱敘述轉換成了第一人稱敘述,增加了敘述的生動。
下頁還有彩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佳靜
-
“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40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176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137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24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評論 144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