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揚:《使女的故事》除了“政治正確”,還有其他
關鍵字: 美劇《使女的故事》69屆艾美獎頒獎典禮艾美獎2017美國政治正確好萊塢政治正確好萊塢 女性主義看著銀幕上一個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白富美們,難道給觀眾一個正常的、有獨立思考能力、不以嫁個好男人為追求的女主就那么難嗎?
縱觀電影史,女性角色們常常沐浴在男性的凝視(The male gaze)之下:評論家勞拉·穆爾維在《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提出,影中女性常常是被凝視的客體,而主體觀眾被假設為男性。為了便于被觀看,女性角色變得物化和符號化,不僅承載著觀眾眼中的欲望,也是男性角色權威的最好裝飾品。這也是為什么歷任邦女郎對于邦德系列不可或缺:還有什么比降服一個又一個火辣尤物更能證明邦德的實力與魅力的呢?
蘇菲·瑪索在《007之黑日危機》里出演“反面邦女郎”(圖/豆瓣)
男性凝視解釋了電影的鏡頭語言,而從劇情角度來看,有一個有趣的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 test)可以簡單判斷女性角色的豐滿程度:想一想你最近看過的片子,片中至少有兩個女性角色嗎?她們相互交談過嗎?談話的內容與男性無關嗎?熱心的網絡數據科學家們分析了近40年內的電影,不出意外地,將近半數的作品沒有通過貝克德爾測驗。像《欲望都市》里的米蘭達抱怨說:“四個聰明的女人除了男友就沒別的可聊了嗎?”
影視作品里真實女性形象的缺失,也和業內女性工作者的狀態密切相關。奧斯卡影后艾瑪·斯通和珍妮弗·勞倫斯都曾公開批評好萊塢女星片酬遠低于男星的不公現象——2017年福布斯男星收入前十的總合,竟是前十女星的三倍之多。在去年全球票房前百名的電影里,幕后的女性電影人的參與少之又少,只有4%的導演、11%的劇作者、3%的電影攝影師和19%的制片人身為女性。這讓人不禁聯想,熒幕上缺少富有深度的女性形象,是因為能塑造出真實女性的她們,卻被阻攔在了男權的壁壘之外。
《使女的故事》出師告捷,使瑞德·穆拉諾成為了艾美獎史上首位贏得劇情類最佳導演獎杯的女導演。在頒獎典禮上,穆拉諾感謝了全劇演員和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并特別感謝了女主角奧弗雷德兼制片人的伊麗莎白·莫斯。業內調查表明,當女導演掌鏡時,劇組往往會雇傭更多女性幕后人員。我們不難想象,女性主創的視角增強了《使女》女性敘事的層次深度,但更重要的是,女性主創們用成績向行業說明了自己的實力。
穆拉諾在剛開始做攝影師時,全劇組常常只有她一位女性員工。面對影視業對男導演慣性般的偏好,穆拉諾用行動挑戰著“人們覺得女孩不應該做這個”的刻板偏見。她在懷孕四個月時,在冰天雪地里拍攝了《為了艾倫》。
“如果你不能做什么事,只是因為你不想做。”穆拉諾說,“行業內總是覺得把大制作交給男導演會更安全,但這不應該關乎性別,重要的是個體的創作能力。女性創作者增加了選擇面,使行業內有不同類型的敘事者。你只需要選擇有所具備能力的人。”
而原書籍的作者阿特伍德,更是一位犀利的先鋒女作家。她廣泛涉獵30至50年代的科幻小說,發現這些科幻小說的鼻祖大部分由男性書寫,并由男性擔當主角,而《使女的故事》正是對此慣例的反轉。
《使女的故事》雖為科幻,但故事內核離現實社會其實并不遙遠。回想伊朗80年代前自由地穿著短裙的女大學生們,在革命發生后披上清一色的黑袍;再看看國內屢見不鮮的逼婚逼育、拐賣婦女……《使女的故事》并不僅僅是對未來的黑色預言,更是一次對歷史和現實的疼痛反思。事實上,故事中的細節多是現實世界里先例的延伸:集體處決、黨衛軍、蓄奴制、美國宗教統治和一夫多妻制的歷史……日光之下,永無新事,而女性永遠是權力的祭品。
- 原標題:卓揚:《使女的故事》除了“政治正確”,還有其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泠
-
被當面打臉,日鐵急了 評論 9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3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6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7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